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欧洲谚语中说:“慢些,我们就会更快。” 阿尔卑斯...

作文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欧洲谚语中说:“慢些,我们就会更快。”

阿尔卑斯山口的木牌上写道:“慢慢走,欣赏啊!”

我国古诗词中也有以《声声慢》《扬州慢》为代表的调长拍缓的慢词……

你对“慢”有怎样的体会或见解?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慢慢走,也许更诗意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广告语。每当想起这句话时,我总会想起广告中那个人在火车上向窗外眺望的样子。 是的,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一次所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必须参加的旅行。也许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也许我们曾在这旅途中迷惘徘徊,甚至也许我们无法控制场旅行在何时开始、又在何时结束。但是我们终究还是无法逃避这场旅行。 太多的人,只顾着奔向目的地而匆匆地走,无暇去看这途中的桃红柳绿;太多的人只顾追名逐利而匆匆地走,不去看这途中的朝阳东升日落大江太多的人,只着眼于下站将在何处。因此,有太多的人到达了这场旅途的终点只能空悲切,空遗憾。 那,我们为什么不该把结果看淡些,把脚步放慢些呢? 慢慢走,我们能看到更多的风景。早晨朦胧而微湿的晨雾,树尖上高歌的鸟儿,小草上附着的露珠,花朵苏醒在清新的阳光中。这些不都是美丽吗?中午的艳阳高照,阵阵蝉鸣回荡,整齐的白杨树们在风中摇曳,也许还有田边的青蛙在歌唱。这些不都是画意吗?慢慢走,你还会在傍晚的时侯,看到一片一片绯红的晚霞,会看见隔江的小村落有炊烟袅袅升起,会看见倦鸟成群地飞会树林。这些不都是诗情吗?还有那夜晚,也有明月别枝,星垂平野。这些风景,那些匆匆地走的人怕是不曾见过的吧。 慢慢走,用种淡雅闲适的心境度过我们的人生。用我们的眼睛去收集所有的美丽,用所有的美丽来丰富我们的记忆。这样慢慢走,慢慢地、愉快地、平和地去看人生路上所有值得我们用心珍藏的风景,把它们作为我们到达人生旅途终点时的记忆,用这些记忆来雕刻我们生命的年轮。 匆匆地走的人也许会拥有更多的物质上的财富,更多同伴,更多为他们夹道欢呼的人。但慢慢地走的人一定会拥有更多诗意的回忆,更多精神上的财富。匆匆地走的人也许会比慢慢地走的人去过更多的地方,但慢地走的人一定会比匆匆地走的人拥有更多风景。 与其匆忙地在人生路上行走,不如把脚步放慢些,把视线放宽些。过程如此美好,何必那么在乎那好的、坏的所谓的结果呢?且行且欣赏,且看且珍惜。慢慢走,也许更诗意! 【解析】 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 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所给四则材料都是对“慢”持肯定的态度,分别肯定了“慢”的优点:出细活;慢才会快;且慢走且欣赏;调长拍缓的慢词。其关键词是“慢”。 具体过程: 此题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慢”进行立意。 【立意】 本题可就“慢”谈自己的看法,如:“欲速则不达”,当慢则慢,不可拔苗助长,应该实事求是;高度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更应该学会忙里偷闲,快中取“慢”,慢慢地欣赏人生路上的美丽风景等。也可化实为虚,把“慢”理解成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一种沉稳、健康、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一种睿智、随性、细致、从容的应对世界的方式,它们只会让你更高效,更优雅,更接近幸福。 【结构】 本题要求写成议论文,在论述的时候,必须要辨证,不能绝对化。避免绝对化的一个方法就是在论述的时候,首先给自己预设一个前提,把观点建立在当前人们普遍求快这个前提上,借此反思,提出在某些时候慢下来,这样的观点就比较辩证,也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同。如先指出“快”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是一味的求快,可能失去很多的东西,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然后把所给材料用进作文作为分论点或是论据,重难点论述“慢”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和好处,这样的辩证思维就让自己的观点不片面,不绝对化。还可以先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然后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接着多个角度分析材料,可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的合理性,并阐明“慢”意义;最后呼吁号召,总结全文。 【素材】 1、苏洵二十七岁始闭户读书,四十岁参加科举考试,历经四十几年。杜甫七岁学诗,一生历经磨难,仍苦吟不辍,身后直至明代才成就“诗圣”之名,历时八百年。 2、李时珍耗时二十年,撰写一本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司马光专注十九年,编纂历史书籍《资治通鉴》;曹雪芹花费十年时间,创作《红楼梦》文学巨著。这些慢慢磨出来的东西,才是精品,才是后人的一种享受。当然后人享受时也要慢慢来,《本草纲目》能够滋润中华民族上千年,《资治通鉴》1362年的历史,《红楼梦》养活了成千红学家,这都是得益于慢。 3、慢是一种坦然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的精神,是一种生活的体验。 4、慢是一台储存机,它为快储备了动力。慢是一部解读器,是体现了一个人的才能的标志。慢是一种悠闲,一种坐看云起云舒的散漫。慢是一种享受,一种品尝清茶时的闲逸。 5、我相信慢是一种幸福标志。 ——米兰昆德拉 6、罗曼·罗兰的一首诗里曾经写到“爱我少一点,爱我久一点,不要来得太快,因为我怕失去的太快。爱我少一点,爱我久一点,让我们慢慢相爱。”傅雷先生评价这首诗说:罗兰是一个真正懂得爱情的人,一些不成熟的爱如炫丽的烟花一般在天空中虽精彩,但只是一会就消逝了。真正的爱需要慢慢地积累,慢慢地渗透,慢慢的爱。这样爱虽然不似烟花精彩,但却有一种百般不厌的感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荀子和桑地亚哥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写出所选人物姓名,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注重教育、反复教导老百姓懂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始皇派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此事效果一是让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另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4)《劝学》一文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证明客观事物经过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原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瀑布倾泻,水流冲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声若雷鸣的景象。

(6)《琵琶行》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描写音乐暂时停顿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登高》中写出诗人长期滞留他乡,年老体衰,独临高迥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歉信

张殿权

康镇长上任第一天,就到该镇最偏远的魏家沟村及相邻的几个村去走访困难群众。

魏家沟及相邻的几个村,原来交通十分不便,村里的很多城里人稀罕的农副产品都运不出去,村民的收入也增长缓慢。但他们不等不靠,经过几年的苦干,几天前终于修通了一条长5公里的路,连接上了通往镇里的那条乡镇公路。

康镇长看着这条并不标准却可以通车的路,流下了眼泪。他在给村民开会时,带着感情说:“这几年,你们‘沐雨节(栉)风’、不畏辛劳修筑了这条通往外界的路,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敢想敢干、不畏艰难的‘沐雨节风’精神!这种‘沐雨节风’精神,值得我们全镇学习!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你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为我镇创造出了这种‘沐雨节风’精神!”说着,他向广大村民深深地鞠了一躬。

旁边的镇宣传委员听到康镇长把“沐雨栉风”说成了“沐雨节风”,很是尴尬,想提醒康镇长,又觉得不妥,便没有吭声,让康镇长继续说了下去。好在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错误。

第二天,康镇长把镇宣传委员叫到了办公室,说:“我昨天犯了一个错误呀,你怎么没有提醒我?”

宣传委员故作不解地说:“您犯了错误?什么错误?我……不知道呀。”

康镇长叹了口气,说:“唉,昨天我给魏家沟村民开会时,把‘沐雨栉风’说成了‘沐雨节风’。这些年我一直都以为‘栉’应该读成‘节’,早上我无意中翻词典时,才发现这是错的,真是不该呀!”

宣传委员说:“哦,我倒没有注意……不过,这也没有啥,那些村民文化水平低,他们也听不出来。”

康镇长很认真地说:“不对!我当时就说他们的‘沐雨节风’精神值得我们全镇学习,下一步全镇学习时,如果都把这种精神叫作‘沐雨节风’精神,岂不成了笑话?退一步说,文化水平高的群众心里明白,知道叫沐雨栉风精神,但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依然叫‘沐雨节风’精神,这不更造成了混乱、成为了笑话吗?”

宣传委员说:“那,您说咋办呢?”

康镇长说:“我刚才想了想,我要给魏家沟村民写一封公开信,承认错误,并道歉。这样,就不会以讹传讹了。”

宣传委员有些为难地说:“有这个必要吗……这会不会有些小题大做了……下次开会讲正确的不就行了吗?”

康镇长立即站了起来,说:“这怎么能叫小题大做呢?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必须这样做!”

宣传委员低下头,说:“康镇长说得对——”

康镇长又说:“因为今天县计生委领导要来镇里检查工作,我走不开,但这件事又不能拖,因此,我想,这封信就由你亲自送去,并代表我当场向广大村民道歉。”

宣传委员说:“那好吧——”

康镇长给魏家沟村村民写的道歉信,很快就传遍了全镇,很多人都感到十分稀奇,不少老百姓都认为这个新来的康镇长是一个务实的人,一定能把工作干得很好,全镇上下的干劲都被鼓舞了起来。

镇宣传委员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向康镇长汇报后就写了一篇通讯报道投到了市日报,市日报很快就发表了这篇稿子。这下子,这件事在全市都有了很大影响,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康镇长的爱人在县里工作,康镇长一般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家,打电话时康镇长并没有跟她说过这件事,她也是从报纸上知道的。但她又很不解,于是晚上给康镇长打电话时,问:“你可是中文系毕业的,你以前念这个词,都是念‘沐雨栉风’,现在怎么会念错呢?而且是连续念错?”

康镇长笑了笑,说:“老婆呀,我刚来镇上工作,要打开局面,就要让别人快速地了解我,否则,别人就会对我胡猜瞎猜,不敢跟我交心说真话,工作就很难开展。通过这件事,我要让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知道,我不是来镀金的,我是一个实干的人……这个方式,可比你苦口婆心地挨个向他们真诚表态,还立竿见影哪!”

妻子也笑了,说:“你下去之前,我还担心你不一定能适应乡镇工作呢,呵呵……这下,我放心了,你还是很有智慧和工作方法的。你好好干,当个实干家,我和女儿都看着你呢!”

康镇长说:“我不会让你和女儿失望的!”

1.第(2)、(3)段写“路”的作用是什么?

2.康镇长的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亚当· 斯密是将经济问题放在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法律背景下进行讨论的。他所理解的人,其实是具有道德感并遵守规则的人。休谟说,斯密从“我们的最普通的、广泛的感情之中,寻求正确、合理、恰当、公正的基础”。假如一条狗在街上被车轧死,不论什么人看到了,其心灵都会被触动。斯密将这称为“同感”或者说“同情”,就是“设身处地”。据此,斯密建立起了一个壮丽的道德理论大厦。正是这种“同感”,自然地对人的利己心构成了一种约束。市场要正常运转,需要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所幸,人们天生具有的同感,使人趋向于节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利己心。有一句俗话,自己挣钱,也要让别人挣钱。这里面其实就是同感发挥作用,而使个人节制自己的利己心。

②当然,斯密清楚地知道,假如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仇家死亡的惨状,也许会欢呼雀跃,而这种反应肯定是不道德的。因此,人是需要规则约束的。而能够发现道德规则的,不是事件中的当事人,而是旁观者。斯密说,发现情感之正当性、合宜性之有效途径,就是“公平而博识的旁观者的同感之情”。所有人都是当事人,但所有人又都可能是旁观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即可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比如,即使是盗贼,也知道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因为,设身处地,他也不愿意别的盗贼偷窃他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是他偷来的。因此,禁止盗窃就是斯密所说的“天然的正义法则”。

③人只有遵守规则,才不会走向毁灭。斯密相信,“如果人类没有普遍地把尊重那种重要的行为准则铭记在心,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市场自然也不可能正常运转。而宗教的作用,正在于促进人们遵循这些规则。因为宗教告诉人们,人们经过教化也逐渐相信,“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造物主的指令和戒律,造物主最终会报偿那些顺从的人,而惩罚那些违反本分的人。”大约正是据此,有学者提出了“有教堂的市场经济”概念。如果这里的教堂并不是指狭义的基督教堂,那么,其实我们看到,明清时代的中国最成功的商业活动,就是“有教堂的经济”,徽商、晋商、浙商,无一不深深浸润在儒家伦理的气氛中,并以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生活。这些商人对儒家伦理的虔诚态度,可能也正是诸多家族基业维持上百年并平稳扩张的制度基础。

④斯密批判妨碍个人追求其自由和财富的种种制度,以确立一种“自然的自由制度”,但是,这样一套制度并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都有资格享有的。假如缺乏基本的道德约束,市场必然就是扭曲的。今天人们在中国看到的市场,就是这样一个扭曲的市场。在道德消解之后发育出来的市场,肯定是疯狂的。

⑤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国家权威,强制执行正义准则,是必要的。斯密所设想的社会,不是一个以金钱为唯一价值的商业化社会,他追求的是“文明”社会。而构成这个社会的人是开明的、遵守规则的人。法律、道德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乃是个人从事其市场活动的制度背景。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追求自己的财富和幸福的努力才会造福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否则,每个人是所有其他人的敌人。那可决不是一个值得过的生活。

(选自《市场的背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同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感”就是“同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它属于人们“最普通的、广泛的情感”,它也是建立正确、合理、恰当、公正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B.“同感”对人的利己心构成一种约束,使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学会尊重交易对手。

C.假如一个人看到自己仇家死亡惨状而欢呼雀跃,这种反应虽不道德,但也许人人都会有,所以这种反应属于“设身处地”的“同感”。

D.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才叫做“同感”。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盗贼也知道偷盗不正当,因此盗贼也会自发地认同“禁止偷盗”这样的“天然的正义法则”。

B.明清时代成功的商人对儒家伦理的虔诚态度,正是诸多家族基业维持上百年并平稳扩张的制度基础。

C.只要人们有道德约束,趋于节制,克服欲望与利己心,市场就不会扭曲。

D.亚当·斯密所设想的社会不是以金钱为唯一价值的商业化社会,他追求“文明”社会,主张从事市场活动的社会人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廉隅。事继母称。   

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晋朝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高祖参府军事。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缘道屯结,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贼所困,乃轻骑寻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四年五月,恩复入会稽,杀卫将军谢琰。十一月,刘牢之复率众东征,恩退走。牢之屯上虞,使高祖戍句章城。句章城卑小,战士不盈数百人。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贼乃退还浃口。于时东伐诸帅,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亲赖焉。

元兴元年正月,骠骑将军司马元显西伐荆州刺史桓玄,玄亦率荆楚大众,下讨元显。元显遣镇北将军刘牢之拒之,高祖参其军事,次溧洲。玄至,高祖请击之,不许,将遣子敬宣诣玄请和。高祖与牢之甥东海何无忌并固请,不从。遂遣敬宣诣玄,玄克京邑,杀元显,以牢之为会稽内史。惧而告高祖曰:“便夺我兵,祸其至矣。今当北就高雅于广陵举事,卿能从我去乎?”答曰:“将军以劲卒数万,望风降服。彼新得志,威震天下。三军人情,都已去矣,广陵岂可得至邪!讳当反复还京口耳。”牢之叛走,自缢死。何无忌谓高祖曰:“我将何之?”高祖曰:“镇北去必不免,卿可随我还京口。桓玄必能守节北面,我当与卿事之。不然,与卿图之。今方是玄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桓玄从兄修以抚军镇丹徒,以高祖为中兵参军,军、郡如故。

(选自《宋书·武帝本纪·刘裕传》,有删改)

注:①廉,厅堂的侧边;隅,角落。廉隅,指田地房产。②觇(chān)窥探,侦察。

1.下列与“我将何之”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隅     治:治理

B.以孝称     谨:恭敬

C.长刀     奋:扬起

D.军无律     御:统治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事继母孝谨称 ②弱天下之民 ③乃轻骑寻 ④填然鼓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

B.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

C.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

D.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裕奉命领数十人前去侦察敌情遭遇叛军,后经刘敬宣率领部下出来寻找才解围。

B.孙恩率众卷土重来,攻入会稽,杀死了卫将军谢琰,句章城矮小守军少,被攻占。

C.刘牢之投降桓玄后做了会稽内史,但被剥夺了兵权,牢之恐惧难安,最终叛走。

D.何无忌问计于刘裕,刘裕建议他跟自己回京口,并且告诉他自己对桓玄有两手准备。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

(2)三军人情,都已去矣,广陵岂可得至邪!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