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延续中华文脉、振兴中华、再造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大约500年中,西方殖民者垄断了全世界的资源,长期奴役许多地区的人民,毁灭了他们的文明。殖民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制造出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自尊。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摘编自彭林《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为基本要素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
B.今天的印度文明已不是上古时代的印度文明,因为古印度文明早已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了。
C.在人类社会早期的几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至今没有发生断裂,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D.任何文明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这为多元文明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并且最终融为一体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同一民族内部的所有成员都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有着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
B.文章第三段以契丹民族已经彻底消亡为例,正面论证了固守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C.文章在前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D.文章第五段为论证多民族存在多元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平等性的观点,举了西方殖民者“西方文明中心论”的例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在民族内部,民众在民族文化的特征上趋于一致。
B.在顾炎武看来,“亡国”指民族内部政权兴替而文化性质不变,“亡天下”是民族政权覆灭且伴随种族消亡。
C.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明的消亡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被外来文明置换,二是因自身原因而逐渐失落直至消亡。
D.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要保护本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根据要求作文。
相传苏轼少时在其书房门口亲笔书写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苏洵看到,就找来几本古书给苏轼,结果苏轼发现好多字都不认识,再想想自己那副对联,顿时心中大惭,于是赶紧在对联上各加两个字,变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最后,“读尽人间书”的苏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据说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大清早亲朋好友都登门贺喜,可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最后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读书成瘾的闻一多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曾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后回到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
看完两位名人的读书小故事后,你联想到了自己的哪些读书故事呢?
请以“我的读书故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仿照下面的句子,再续写一个语句。
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的七十岁生日。七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七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在新时代的征程不断前进!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带团到珠海三日游,请你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将下表内容告知已经到达候车室的旅客,不超过60字。
车型 | 发车时间 | 到达时间 | 途径地 | 返回时间 | 旅游景点 |
宇通豪华大巴 | 11月2日 9::00 | 11月2日 11:30 | 中山市 | 11月4日 14:00 | 珠海渔女、九洲城、圆明新园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 800 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 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 9000 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 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 ,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植入了城市的安全保障,作为城市管理者 。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 ,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陈出新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新陈代谢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推己及人
C.新陈代谢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D.推陈出新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以己度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来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有效避免的问题。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与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4)《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为鼓励臣民谏言,设立了上、中、下三等赏赐,其中“______,________”受下赏。
(5)《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6)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