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不义                          亡:逃跑

B.臣与将军 戮力而攻秦               戮力:拼力厮杀

C.秦时与臣                        游:交好

D.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2.下面加下划线字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臣壮也,犹不如人

B.韩王送沛公                 若属皆且 所虏

C.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         具沛公言报项王

D.所以遣将守关者……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3.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B.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C.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D.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1.B 2.D 3.C 4.(1)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2)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盗贼的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3)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戮力:拼力厮杀”错,“戮力”译为“合力”,此句译文为: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是动词,译为: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臣为韩王送沛公”的“为”是介词,译为:替;“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为”是介词,表被动; C项,“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以”是连词,译为: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的“以”是介词,译为:把; D项,两个“所以”均为名词,译为:……的原因。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错,从原文第三段“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可见,刘邦不是被项伯的义举所感动才与他结拜,而是为了拉拢他为自己说好话。 B项,“所以不计前嫌”错,从原文第五段“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可见,项羽听了刘邦的辩解后,以为刘邦忠于自己,只是有小人挑拨离间,两人才产生很深的误会;没有“不计前嫌”之意。 D项,“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错,项伯保护刘邦不是为了“主持公道”,而是因为鸿门宴之前他已与刘邦结成了儿女亲家。 故选C。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重点字:(1)距:通“拒”,守住;毋内诸侯:不要放诸侯的军队进来;王,称王。(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重“入”;非常:意外变故;(3)数:多次;目:用眼睛示意;三:再三,多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犁

刘剑飞

秋天的田野,空旷高远。

靠近河滩的田地上,几个身影在阳光下晃动,那是刘桥村最后的耕耘者。

“吁——喔——”根生老汉手举鞭子,高声吆喝着牲口。苍老的声音,在秋风中一颤一颤,像是一曲悠长的牧歌。

老黄牛拉着一架犁,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老根生手扶犁把,走在中间;后面,是他10岁的孙子壮壮,正挎着一只竹篮子,朝犁沟里撒肥料。

喝足了秋后的一场透雨,田里的土酥酥的、软软的。明晃晃的犁铧插进土里,将一块块带着湿气的黑土翻上来,枯黄的衰草和豆叶便被掩在土下。

犁完一趟,调转头,扎好了犁,老根生便折回身来,帮着孙子撒肥料。

竹篮有些沉,孙子趔趄着身子,努力挎着,小手麻利地抓起一把把肥料,撒进新翻的犁沟。

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根生老汉的心里蓦地生出了一种暖意。老伴去得早,几年前,儿子儿媳又都到南方打工去了。整个家里,就只剩下这一老一小两个人了。有时候,老根生就想,幸亏留下了这孩子。不然,自己会多孤单呢!

将肥料撒到地头,担心累着孩子,老根生问,“壮壮,累不累?累了咱就歇一会儿。”

“爷爷,我不累。天晚了,咱还得多犁几趟地呢!”

“好嘞,要是不累,咱就再干一会。”说着话,老根生扶起犁,喝了声号子。老黄牛就又不紧不慢地走动起来。

正是秋种翻耕的时节,大片的田野里却冷清清的。蓝天黄土之间,一头牛,一架犁,两个人,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来一去,一去一来,在秋日的夕阳下,定格成一帧发黄的影像。

又犁了好几趟,见孙子脑门上已沁出密密的汗珠,根生老汉便喝住牛,扎稳犁,让这小小的队伍就地休息一会。

温润的泥土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壮壮拣了一堆土块,跪在地上,玩垒房子的游戏。老根生就坐在新翻的土上,不紧不慢地燃着一支烟,日有所思地静静地看这空旷的田野。

有风吹过,河滩对岸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老根生知道,那是推土机在推对面村里的房子。年前,镇里村里就开过几次会了,说是市政府要在这里流转土地,建什么工业园区。这一带的几个村子要全部迁走,迁到城市郊区的还原小区。并且还安排年轻人到附近的厂里上班,老年人进敬老院养老。

政策一下,村里人就一拨又一拨的拿着拆迁费走了。可根生老汉一直没走,他跟村支书讲好了,无论如何也要等他再种完这最后一季庄稼。村支书尽管很不理解,但终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了。这些天来,夜夜睡不着觉,一季庄稼也就几十天,就怕日子一溜烟似的过了,因为他实在不愿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以及伴他耕种的这头牛、这架犁。

一群大雁排成“人”字,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老根生心中一酸,大雁飞走了,明年还能再飞回来,而自己呢?明年还能再回到这里吗?

想到这,老根生长长叹了一口气,有泪水顺腮边落下。

“爷爷,你怎么了?是想奶奶了吗?”听到根生老汉的叹息,玩得正欢的孙子停下来问。

老根生摇摇头,又点点头,擦拭着眼泪,“没事,你玩吧,爷爷没事。”

孙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说,“我知道了,爷爷一定是在愁搬家的事呢。爷爷别愁,听咱村的杠子叔说,那新家里有超市、有学校,还有能喷水的小公园呢,可好玩啦!”

小家伙转动着两个乌溜溜的大眼睛,说得很是兴奋。

根生老汉狠抽了一口烟,心想,小孩子家哪会想那么多,咱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土地就是自己的亲人一般,这一旦离开了土地,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呢?

夕阳斜射下来,将整个大地染成一片暗红。地边的草丛里,秋虫子断断续续地叫着,声音发着颤,有些凄婉和孤零。

老根生掐灭了烟头,站起身,招呼孙子,“壮壮,来,歇好了,咱再接着干。最后一季庄稼了,可得好好种啊!”

(选自《羊城晚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面河滩的机器轰隆声,推土机推民房,市政府要建工业园,这些描述流露出作者强烈的反感,批评强拆乱建的做法。

B. 老根生叹气流泪,不是想去世的老伴了,而是对搬家之事发愁,是因为他不喜欢孙子描述有超市、有学校、有喷泉的新家。

C. 这篇小说描绘了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过程中一位老农人的内心世界,文中注入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D. 小说语言别具一格,虽不圆熟浓郁,却也华美典雅,艺术性思想性上更侧重情理交融,“桃源”般的画面呈现出时代的印迹。

2.倒数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根生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快递行业发展迅猛,但在粗放发展的背景下,快递业存在着不少治理短板。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直击快递业发展的隐患和瓶颈。

法制规定为快递行业的规范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但要想进一步推动行业法治化,还需立体施策、精准发力。例如,要落实“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既需要整个快递业为数据“加把锁”,也呼唤管理部门在监管上“站好岗”。从数据流通环节看,只有尽快实现信息数据的“总对总”共享,才能确保实名信息数据在快递公司总部与邮政局之间单向封闭流动;从监管层面看,只有邮政管理部门提高对快递业的监管能力,方能切实将规范管理的压力传导给快递公司。

立足经济运行的语境,良法与善治能够有效降低社会运行的制度成本。从这个意义出发,规范寄送流程、严格查验审核,表面上是“互添麻烦”,增加了账面上的物流成本,但如果从更开阔的视野观察,一个更规范、更专业的物流体系,最终将有效节约社会成本。生活中,有人因为不信任快递员,“宁可跑远路去代收点”,也不愿填写住址和真实姓名。激发法律法规的正能量、规范交易过程、提升专业水平,信任成本就会降下来;优化数据管理、改善服务体验,就能减少矛盾纠纷。

(摘编自何鼎鼎《加速补齐快递业的治理短板》,《人民日报》2017年7月26日)

材料二:

中国快递龙头企业业务量(亿件)及增速

消费者选择快递品牌时考虑的因素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预测》)

材料三:

2017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纷纷在快递业找到了应用切入点。自动分拣、无人机、无人仓、无人车等一批“黑科技”闪亮登场,自动分拣成行业标配,智慧仓储树行业标杆,无人机成为行业网红。快递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各类先进技术开始以最快速度进入快递业,最新科技成果密集落地。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着这样一个传统行业,正是这些科技的应用不断拉升产业发展水平。目前快递前端变为“巴枪”收寄,作业组织实现智能化分拣,末端投递实现无人机、无人车配送,这些改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也提升了用户快递体验。有理由相信中国快递企业将成为智慧物流重要参与者,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领先者。创新始终是牵引行业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快递业归根结底是科技产业,与互联网发展一脉相承。

(摘编自中国邮政局《2017年度快递市场监管报告》)

材料四:

据统计,2017年全年中国快递业务量达到400亿件。仅去年一年,包装快递所用胶带总长度就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特大城市中,快递包装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这一数字也达到了85%至90%。

从政策层面到各家巨头,大家推动绿色配送的决心相当一致。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快递暂行条例》提出向绿色环保倾斜,明确鼓励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在企业层面,从商品打包、仓储、运输到配送,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快递业的全链条,成为行业共识。但也应该看到,可循环包装的推广存在一定的现实难题。如采用生物基胶带、可降解塑料袋,这些环保材料的成本约为不可降解材料的3倍,巨大的成本让很多快递企业望而却步。而且,快递包裹浪费的问题涉及包装材料供应商、电商平台和商家、快递企业、消费者等多个主体,单靠快递企业一己之力难见成效,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换言之,只有快递包装产业链各主体联动,才能实现产业链整体绿化。马云曾表示:“未来的快递业,‘快’保证不输,‘绿’才能赢。”

(摘编自陈静《快递业:“快”不会输 “绿”更能赢》,《经济日报》2018年5月31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13到2017年,中国快递业三家龙头企业的业务量均稳步上升,升幅较为明显:A企业在这三家企业中业务量一直稳居第一。

B. 在经历了2014年高速增长、2015年增速陡降的过程之后,C企业的快递业务量和年增长率相较其它两家企业,都处于劣势。

C. 2014到2016年,中国快递业业务量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但2017年增速明显放缓,说明一直粗放发展的快递业遇到了一些问题。

D. B企业的发展几乎与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同步,由此可见,其在服务速度、服务方便性和价格等方面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是为了补齐快递业的治理短板。

B. 要消除快递业发展的隐患,既需要良法更需要善治,在更多细节上立体施策、精准发力,有效地降低社会运行的制度成本。

C. 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快递业是传统行业,更是科技产业,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要依靠科技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D. 快递企业对智能产品创新研发的大量投入、绿色环保材料的成本远高于传统材料,是导致可循环包装在当下难以推广的主要因素。

3.为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快递企业和消费者应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性文章。

费孝通先生认为,具有空间阻隔和时间阻隔特点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在这样的社会里,“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还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不是法治的社会,“克己复礼”是人最高的行为准则。而当下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信息互联互通,法治深入人心。于是,有些青年人就认为,只要不违犯法律,自己就可以率性而为,无需“克己”。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性文章。

要求:①议论有针对性,说理方式多样,语言有特色;②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甲骨文    金文     战国文字      篆文    隶书     楷书

回:象形字,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

例句:

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填写序号)。

(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

①用本义:______ _______②用引申义______ 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