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发展来看,艺术创新既是艺术家主观努力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发展来看,艺术创新既是艺术家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合力综合推动的产物,它可以让创作者的作品推陈出新甚至化茧成蝶。这就意味着创新包含了社会历史的发现,他们可以敏锐地察觉生活中涌动的特别审美意识,也可以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式。再者,中国的传统艺术留下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遗产,这些艺术遗产的激励应该是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起点而非终点。然而,当下有些艺术创作者往往只习惯于创新之作的洒脱,而忽视了创新背后坚实的生活根基。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事实上,艺术作品的创新既体现了表达手段的不断更新,也暗含着艺术家文化认知与创造力。京都大学教授田中美知太郎说过:“创新和发现的过程属于‘哲学’的领域。只有在概念能被合理证明时,才能成为科学-”他认为,在可用科学解释的一般常识和真正的创造力之间有一道鸿沟。创新和发明就是可以弥补它们之间差距的心智活动。然而,没有一定的普通科学知识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创造力。不过,优秀的艺术作品的确需要艺术语言的支撑才能得以展现,画匠和画家之间本质的区别却在于是否有艺术理念,这业已成为毋庸质疑的事实。同时,艺术创造力也来自于创作者不断发问的能力和探求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仅表现为个人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确立,更需要社会的培育和强有力的系统支撑。

不过,现实艺术创作中会发现有些人不断谈创新的“点子”,意在通过灵光闪现实现艺术作品的创新。不可否认,灵机一动的点子的确可以引发创新的某种能力,但“点子”的生根、成长需要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知、选择和把握,也显现出对艺术的感悟、理解和呈现的能力。“点子”有时可能就等于一套飘逸的花招。只有那些真正有文化精神的艺术创新表现,才能经得起时间的锤炼并被赋予文化意义,最终成为世人的精神财富。

有的人认为:“点子”也可以说是“种子”。因为“点子”需要经过创作者想象,并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直至结果,才能生成优秀的艺术品、所以,仅仅着眼于猎取“点子”的创作态度是不可取的;而应对生活既有“微观感受”,又有“宏观积累”。宏观积累的意思在这里要求站高些,看远点,不但明白“点”,还要清楚“面”……总之,可以在一个相对宏观的面上把握文化意识的流向,认识生活的真谛,发掘生活的内涵。优秀的创作者,一旦拥有了社会生活的宏观积累,对获得某种创新的“点子”来说,有可能触类旁通。否则,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会被“点子”绑架,也会受“点子”的局限。

没有一定限制的创新相对容易,而真正难的却是限制中的艺术创新,过于强调“点子”的重要可能会忽视创作的本质表达。因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观念的生成与呈现的逻辑只有部分表现存在于非理性之中,主要还是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只有这样,艺术创作者才可以产生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创作理念,而非普通的惯常价值判断。有助于文化发展的艺术创新应该有文化性内涵,反之,这种创新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因为艺术创新应该具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所应具有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可以避免艺术创新中空洞的点子化特点。

(摘编自杨大伟《艺术创新不仅仅是点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创新需要艺术家们自觉主动的努力,也深受社会历史、生活时代等因素的影响。

B.艺术作品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表达手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文化认知与创造力。

C.艺术家对艺术的感悟、理解和呈现的能力,需要灵机一动的“点子”的生根、成长。

D.在感受和积累生活的基础上,把获取创新“点子”作为仅有的艺术创作态度是理所当然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普通科学知识与真正创造力关系时,引用了田中美知太郎的话加以佐证。

B.文章既肯定了艺术创新中“点子”的作用,也批评了单纯获取“点子”的错误态度。

C.文章点面结合,先谈艺术创新和艺术创造力,再谈艺术“点子”的问题,逻辑清晰。

D.文章议论原由是当下创作者太强调“点子”、忽视生活根基及不能正确对待艺术遗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同志说:“创新是撬动发展的第一杠杆。”这与文中对创新的理解是相通的。

B.只要拥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宏观积累,就能水到渠成地获得并理解创新的“点子”。

C.创作者要高屋建瓴把握文化意识流向,发掘生活内涵,以免创新意识被“点子”绑架。

D.如果艺术创新不具有真正的文化性内涵,就不能称之为有价值的限制中的艺术创新。

 

1.A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不仅……更重要”表递进关系,与原文“事实上,艺术作品的创新既体现了表达手段的不断更新,也暗含着艺术家文化认知与创造力”不符; C项,前后关系颠倒,与原文“‘点子’的生根、成长需要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知、选择和把握”不符; D项,“作为仅有的艺术创作态度”表述不当。原文“不可否认,灵机一动的点子的确可以引发创新的某种能力”,言外之意,艺术创作态度不仅仅只是获取创新“点子”。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议论原由是……及不能正确对待艺术遗产”,文章议论原由不包含当下创作者不能正确对待艺术遗产。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 项,“就能水到渠成的获得并理解创新的‘点子’”推断错误,表述绝对。原文“一旦拥有了社会生活的宏观积累,对获得某种创新的‘点子’来说,有可能触类旁通”。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孤舟             ②眄庭柯以颜               ③雄州

④宾主尽东南之       ⑤而后乃今将图             ⑥贾谊于长沙

三江而带五湖       ⑧后人哀之而不之           ⑨燕赵之收藏

A.①③⑤/②⑥/④⑦⑧/⑨ B.①②⑤/③⑦/④⑥/⑧/⑨

C.①⑤/②⑧/③④⑦/⑥/⑨ D.①⑤/②⑥/③/④/⑦⑧/⑨

 

查看答案

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③纤歌凝而白云遏

④而莫之夭阏者          ⑤赵尝五战于秦               ⑥奚以知其然也

⑦今臣亡国贱俘          ⑧都督阎公之雅望             ⑨斯用兵之效也

A.①③/②④⑧/⑤/⑥/⑦⑨ B.①⑦/②⑧/③/④⑥/⑤/⑨

C.①③/②⑧/④⑥/⑤/⑦⑨ D.①⑦/②/③⑤/④/⑥⑧⑨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悟已往之不(劝止、挽回)           气彭泽之樽(超过)

母志(强行改变)                    故夫知一官(胜任)

B.晨光之熹微(遗憾)                 控蛮荆而瓯越(连接)

但以刘日西山(迫近)                  庖月更刀(众、一般)

C.牧以谗诛(及、等到)               山东为三处(约定)

臣微志(听信)                        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D.怪者也(记载)                     众人之,不亦悲乎(比)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          赂秦耶(全部、一概)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为了消除误会,我们往往需要作出解释。解释有时候能够化解误会,有时候也会增添更多的烦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从天时到日用之时

对于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关乎农事、祭祀、养生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美食、活动,还蕴含着一整套根深蒂固的时间认知与哲学观念。当然,那也是一套历来与空间统治所结合的时间统治秩序。

古人最早的时间观念,与日、月两大自然标识的启示有关。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对人类生活节奏有明显影响。人类最早通过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将一年分为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点,也就是《尚书·尧典》中记载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据此推算其他节气点,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对应于二十四节气。汉代《淮南子》中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在西汉以后一直传承到现在。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国人对自然时序的理解有关。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一套思维方式,比如,阴阳五行的观念,主要用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来理解时间的流转。比如,古人会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变化的关键期,阴气处于最高点,但阳气开始发生。中国人从来没有固定的看法,习惯在流转中理解世界,理解时间。最寒冷的时期,看到阳气发生所带来的温暖的气息,在近似绝望的环境中营造希望的心境。

中国人有个观念叫顺气,阳气发生的时候,我们要顺气。冬至,阴气高涨,阳气发生,顺的是阳气;夏至阳气高涨,阴气发生,顺的则是阴气。阳气发生的时候,人应该静穆,现在所讲的过年团圆,其实就是过去冬至关门团圆风俗的遗存,不过少有人知。同时,这时人应该顺气,帮助阳气生长。怎么帮?有一套习俗,北方吃馄饨,南方吃冬至团。包裹形状的馄饨和团,是阴阳观念的化身,皮如果是阴性物质,里面包裹的则是阳性物质。夏至则恰恰相反,夏至粽,粽叶属阳性;以前记载的江南习俗中,里面包的东西是乌龟肉和鸭肉,属于阴性,现在端午节吃鸭蛋,鸭蛋也是阴性食物。

时间制度,其实是一套很重要的国家管理制度。利用节气制度,统治者先把天时变成王官之时,然后再变成老百姓遵循的日用之时。王通过一套祭祀仪式,把时间从天神那里接过来,再颁给诸侯,逐级颁布,把自然时间变成政令时间,再把政令时间变成等级时间,最后变成大家遵循的统一时间。

因此,二十四节气虽然诞生于黄河流域,但南北都会根据自然时间进行调整,节气时间虽然不能改变,但人们的治理活动会提前或挪后。比如北方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那武汉一代的楚地,会说“四九加五九,耕牛遍地走”。像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常年是夏季,没有四季之分,但他们发明二十四节令鼓,强调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文化认同的作用。

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仪式活动以及食物,带来一种共同的感受,凝聚大家的认同感。马来西亚为什么搞二十四节令鼓?因为他们意识到二十四节气作为华人族群的文化标志,所能带来的文化认同的精神价值。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作为日用之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讲究顺气,冬至吃包裹形状的馄饨和团,帮助阳气发生;夏至吃粽和鸭蛋,帮助阴气生长。

B.统治者先把天时变成王官之时,通过祭祀仪式,再逐级颁布,最后变成老百姓遵循的日用之时。

C.二十四节气诞生于黄河流域,我国南方地区会根据自然时间将节气对应的治理活动进行调整。

D.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也遵循二十四节气的耕种节律,并用二十四节令鼓表达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不仅关乎日常生活,还蕴含着哲学观念,也是一套与空间统治结合的时间统治秩序。

B.人类最早通过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将一年分为四个节点,再按照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节气。

C.中国人很早就用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来理解时间的流转,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从来没有被固定下来。

D.在每个节气点,华人族群可以通过共同的仪式活动以及食物,体验文化归属感,凝聚文化认同感。

3.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