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简言之,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简言之,为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时人多有志人志怪类文集。就数量而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可谓浩如烟海,至清末,存世有数千种之多。种类繁多的笔记小说所记内容也极为驳杂,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内容体量如此巨大,不易全部辨析厘清现实真假,纵如此,依旧有其史料学意义。

作为笔记小说,定然不失虚构与主体自我创作的成分,但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自面世伊始,便受到史学影响,有注重实录的传统,且希冀在事件描述中给人以道德教化。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为后世笔记小说开拓了题材、确立了基本精神,此期间的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比如,志怪小说《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在晋元帝时期任佐著作郎一职,为编修国史的史官。

因此,鲁迅先生对此期间的笔记小说有“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的判断。简言之,魏晋笔记小说的创作性质为“采录传闻”,秉笔实录当朝事件,非有意虚构。笔记中虽然有文学性的虚构叙事,但依旧在不背离历史背景真实的前提下展开。

后世笔记小说多沿用魏晋六朝志人志怪的叙事视角,以记事者的角度客观记录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的姓名与籍贯等具体信息。书中屡见“秀州天宁长老妙海时在彼县,亲见之”“小二至庆元时尚存,安国长老了祥识之”“泉州僧本傅说”之类的句子,借他人之口来佐证自己记载之可靠,强调所录内容的真实性。

唐之后,笔记小说就内容而言,多具有民间性及社会性的特征,多述各地风俗怪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中有《叶限》一文,记录古代邕州地区百越民族的口传故事,为世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灰姑娘”类型故事。至宋,大量笔记作品记录诗歌本事与诗人言行,成为后世诗评家所沿用的笔记体文学评论形式。而以洪迈《夷坚志》为代表的志怪类笔记作品,细述宋代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逸闻、掌故、民俗等,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史料参考。明清两代笔记小说类文献多有训诂考据之类的内容。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边疆地理内容日益增多,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记录当数量的新疆社会民俗内容,其中有关屯田制度及“玛哈沁”的相关记载,为研究边疆史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

学者们普遍关注到笔记小说创作的史学倾向及其内容的史料学意义,对之多有阐述。明代王士禛有“说者,史别也”的判断,认为笔记小说为史家另一种。相对于正史以政治历史为脉络,侧重对典章制度、帝王将相的书写,笔记小说记载了大量平民社会的生活,拓宽了史料的范围,弥补了正史对民间关注度有限的缺憾,成为正史的重要补充材料。

(摘编自司聃《笔记小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最早的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笔记小说是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

B.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内容驳杂,无法厘清现实真假。

C.后世笔记小说源自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

D.笔记小说面世伊始就受史学影响,注重实录,同时有文学性的虚构叙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介绍笔记小说起源、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古代笔记小说有史料学价值。

B.文章引述鲁迅的评论,论证魏晋笔记小说的创作性质为“采录传闻”的观点。

C.文章比较正史与笔记小说的不同,是为了论证正史重政治,对民间关注有限。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证,第五段按朝代先后的顺序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记小说虽然难免虚构叙事,但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有史料价值。

B.魏晋六朝之后的笔记小说赓续传统,客观叙事,书中常强调所录内容的真实性。

C.拓宽史料范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体现了笔记小说的史料学意义。

D.中国笔记小说与正史有机融合,全面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发展面貌。

 

1.D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作为中国最早的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错,“最早”于义无据,原文只是说“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 B项,“无法厘清现实真假”错误,原文是“不易全部辨析厘清现实真假”,曲解文意。 C项,“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中的“作者”是指后世的笔记小说的作者,而原文“此期间的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中的“作者”是魏晋时期的作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是为了论证正史重政治,对民间关注有限”错,应该是论证笔记小说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有机融合”“全面记录了”于文无据。原文在最后只是说“相对于正史以政治历史为脉络,侧重对典章制度、帝王将相的书写,笔记小说记载了大量平民社会的生活,拓宽了史料的范围,弥补了正史对民间关注度有限的缺憾,成为正史的重要补充材料”,阐述的是笔记小说对正史的补充作用。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杭州萧山机场,一架已经开始滑行的飞机上,一对老夫妇突然收到亲属去世的噩耗,临时要求更改行程。根据公司运行手册规定,在旅客存在情绪失控风险、不适宜继续运输的情况下,出于安全及人性关怀,机长有权采取必要的适当措施。随后,机组成员做出滑回决定。班机最后在延误50分钟后起飞。航程已经结束,但是争论才刚刚开始。后来央视新闻发起的投票显示,2.6万人支持机组成员的做法,2.7万人反对。

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请你以网友的身份,对老夫妇或机组成员的表现加以评论,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引力全称万有引力,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简单说就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视野里,引力等价于弯曲的时空。而引力波就是在弯曲的时空这个大背景下,当发生有质量的物体加速运动导致的扰动时,由此产生的波动如波纹一样向外传播的现象。

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近百年来,科学家们并未找到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华盛顿当地时间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是科学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家们表示,一个新的重大科学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电磁现象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如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点化了柳宗元《江雪》一诗中的昂扬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               。或许                          。那片苍茫的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留出的空白,意味深远。

①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                    ②只有雪野的空旷

③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      ④才能凸显生命的充实

⑤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                          ⑥只有雪天的凄冷

⑦江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

A. ①⑦③②④⑥⑤ B. ③①⑦②④⑥⑤

C. ①⑦③⑥⑤②④ D. ③①⑦⑥⑤②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下列对本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写主人公轻寒阴冷的春天早晨,独上小楼。“漠漠”二字写弥漫而上的轻寒,起调于轻淡中带着纤细锐敏的感受,渲染了寂寞凄寒的氛围。

B.上片以倚窗远眺淡烟流水作结。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的心境浑然一体。

C.“宝帘闲挂小银钩”句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闲”字,是形容物,又是诗人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

D.诗歌明写景,实写人的愁怨,构思精巧。诗人满腔人生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意绪弥漫于词作之中,曲折传情、含蓄蕴藉。

2.请简要赏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两句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天一传

〔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其才,每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馘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破,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谿。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谿,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疏劾徽人杀官军状,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诣上之;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也。予得其始末于翁君汉津,遂为之传。

(选自《四库全书》,有删改)

(注释)①金佥事公声: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崇祯年间(1628-1644)进士,授庶吉士,辞归,后授山东佥事,未就。清兵南下,于家乡起兵守御,相持累月,失败被俘,被杀于南京。②狼兵:以广西东兰、那地、南丹等地人组成的军队。该地少数民族强悍善斗,历史上称狼人,亦作俍人。明代后期,该地土司兵可由朝廷调用,世称狼兵。③内附:归附自己这一方,指降清。汪琬为清朝官员,故如此说。

1.对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傅岩其才           奇:奇特         大帅天一甚急  购:悬赏

B.天一为辨疏             赍:赏赐         祸且矣        族:灭族

C.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 焉:哪里         南向再拜讫      讫:结束

D.天一知事不可为,归     遽:立刻         无以也        尚:崇尚

2.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B.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C.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D.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天一注重品德的修养。他不在乎贫贱,以读书为乐,把为文与修身结合起来。

B.江天一勇敢善战。他虽为文人而出名,但是与叛兵激战,大获全胜,保一方百姓。

C.江天一足智多谋。他深谋远虑,建议在绩谿筑关,因此在清兵攻打时守住了城。

D.江天一崇尚气节。兵败之后不愿连累家人,不想逃避危难,与金声一起赴难。

4.下列有关文中加点词语的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此处指乡试。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之后才可以参加会试。

B.“疏”与“表”一样,都是古代臣子给君主的奏章。

C.“高皇帝”朱元璋谥号。谥号是帝王、大臣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D.“阙”古代皇宫、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泛指帝王的住所。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家贫屋败,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2) 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