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安南事 归有光 安南自黎利立国之后,世修职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安南事

归有光

安南自黎利立国之后,世修职贡。正德十一年,安南王黎明为其下陈暠所弑,国人立其兄子譓。陈暠逃据谅山,累年讨平之。

嘉靖元年,莫登庸立譓弟懬,而有其国。会天子新即位,诏赐外夷。使者至龙州界,移告谅山卫,无所答,知其国内乱,未达而返,其后登庸鸩杀黎懬,立己子登瀛,僭号改元。而黎譓死清源府,国人奉其子宁为世孙。

十五年,天子以皇子生,谕少傅言颁诏高丽、安南。时安南不宾贡者二十一年,两广大臣岁岁牒问,未得其要领。天子慨然欲发兵之,而云南人亦奏安南人武严威犯边。于是少傅言言:“天子继天立极,君主华夷。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太宗皇帝之兵,初分两道而入。盖安南地域,东起广东之钦州,迤西历广西之左江,至临安之元江为界。而广西龙州所必由之道,凭祥州则其要害也。西则由临安经蒙自县河底之莲花滩,至其东都四五日程耳。《大司马·九伐之法》,贼贤害民则罚,负固不服则侵,放弑其君则残。蠢兹有苗,实负三罪,上干天讨,自速灭亡,声罪正名,可传檄而定矣。”

明年,黎宁臣郑惟僚潜走京师,奏言登庸逆乱之故,乞正天讨。译问惟僚,言往者凭祥州关隘梗阻,海东、长庆、高平、安平、归化、安西沿边州峒土官,以非安南故所往来,不为道。惟僚挟宗图奏章入商舶中,随风飘至占城,余二年,始得来见天子。

议者以朝廷方欲兴师,而使者忽至,恐有诈,请遣人到边牒验之,而置惟僚锦衣卫密室中。惟僚奏:“去国日久,不知国内存亡。牒问恐泄事机,贼将生计,旷日弥月,是绝世孙之望,阻国人之心,而显惟僚不为国之罪也。逆徒文书,多于凭祥、上下冻、龙州。昔惟僚帅师攻谅山,使黄公显迎朱埴。朱埴者,故国王所遣告急使也,可问凭祥州人。”某年月,果有谅山卫官黄公显将兵会上官李珠攻上琴、行庐社,以水牛、黄牛谢李珠,可验,郑惟僚,黎氏臣也。

天子于是再廷臣议,决攻讨之计。

(注)①少傅言,贵溪夏文闵公也。

(选自《震川文集(卷四)》)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登庸立譓弟懬,而专有其国                专:独揽

B.天子慨然欲发兵诛之                        诛:杀

C.以非安南故所往来,不为假道                假:借

D.天子于是再下廷臣议                        下:交付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利立国之后,安南国历代一直能遵循进贡制度。但在接连不断地经历内乱后,至嘉靖十五年时,安南国未能按时进贡朝见天子达二十一年。

B.嘉靖帝刚即位,下诏赏赐外夷。派往安南国的使者到达龙州边界后就下达文书送告谅山卫,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使者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C.黎宁大臣郑惟僚历时两年到达京城,禀明国内莫氏父子谋逆之事,请求朝廷派兵征讨。但因其到达时机微妙,朝廷始终不相信其身份的真实性。

D.郑惟僚反对朝廷用边牒形式查验自己的身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离开安南太久,不知国内形势如何,而且这样易泄露事机,给逆贼新的机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登庸鸩杀黎懬,立己子登瀛,僭号改元。

(2)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

4.文中少傅夏言认为“诛”安南之举可“传檄而定”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B 2.C 3.(1)之后登庸用毒酒杀害了黎懬,立自己的儿子登瀛为国君,冒用帝王的称号为改元。 (2)安南国依恃险阻反叛,长久不来朝廷,无法逃脱上天的惩治。 4.①安南国反叛,长久不朝贡天子,应受上天的惩治;②朝廷是正义之师,惩治身负三罪的安南国有法典可依;③安南国地小,朝廷分兵夹击的策略易震慑安南国,故可“传檄而定”。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B项,“诛:杀”错误。依据“天子慨然欲发兵诛之”,天子愤慨地想要发兵声讨安南国,可知“诛”意为:声讨。 故选B。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C项,“朝廷始终不相信其身份的真实性”错误,依据第五段“某年月,果有谅山卫官黄公显将兵会上官李珠攻上琴、行庐社,以水牛、黄牛谢李珠,可验,郑惟僚,黎氏臣也”和第六段“天子于是再下廷臣议,决攻讨之计”可知,最终查验初郑惟僚确实是黎氏的臣子,而朝廷也决出要攻讨的计划。这说明朝廷最终查验并相信了郑惟僚的身份。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其后:在那以后,之后;鸩杀:用毒酒杀害;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 (2)负固:依恃险固的地势,依恃险阻;为逆:反叛;庭:通“廷”,朝廷;无所:没有……的,无法。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审准题干,在理解全文文言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区间,筛选并概括出“传檄而定”的理由,分点作答。 第三段少傅夏言说的话原因,依据“天子继天立极,君主华夷”“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可知,我们的国君继承天子的皇位,主宰华夷。安南国依恃险阻反叛,长久不来朝廷,无法逃脱上天的惩治。由此可概括理由一:安南国依恃险固的地势反叛,长久不朝贡天子,应受上天的惩治。 依据“《大司马·九伐之法》,贼贤害民则罚,负固不服则侵,放弑其君则残”“实负三罪,上干天讨,自速灭亡,声罪正名”可知,《大司马·九伐之法》,残害贤者又剥削人民的统治者应该受到讨伐,依恃险阻反叛不服的就被侵讨,放逐并诛杀君主的就被残灭;实际背负三种罪,向上冲撞了上天的讨伐,自己加速灭亡,宣布罪名以正讨伐的名分。由此可概括出理由二:安南国背负三罪,皆符合法典所说的惩治原因,朝廷是正义之师,是依法惩治。 依据“太宗皇帝之兵,初分两道而入。盖安南地域……蒙自县河底之莲花滩,至其东都四五日程耳”可知,太宗皇帝之军队,最初分两道入境。安南地域……往西则由临安经过蒙自县河底的莲花滩,到它的东都要四五日路程。由此可概括出理由三:安南国地小,朝廷分兵夹击的策略易震慑安南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语段能引发人们对“美”的感想,下列感想不够合理的一项是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浑然一体地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

A.枯树、牵牛花本极普通,但因为视觉距离的存在,于是会产生不真实的美。

B.枯树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自己的坚硬支持了牵牛花,所以也得到了美。

C.柔藤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自己的活力装点着枯树,自身的美得到了发挥。

D.枯树与牵牛花相互依赖,彼此合作,因而都超越了自我,孕育了和谐之美。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小小的庭院,种着两树高大的梧桐,三四棵矮小的黄杨,一株望春花、此时,正是风雪连天的寒冬,____________深通世故的人们会说:“望春花开了,春天就快要来了!”

①第一个泄露了春讯的,就是那树望春

②惟有终年常青的黄杨,还透示着几分生意

③草未曾苗青,树没有抽芽

④时节推移,渐渐由冬转春,气候虽已日渐暖和,大地却还沉睡未苏

⑤望春花却在濯濯的枝头,开起了满树的花蕾

⑥梧桐早已落叶,望春花也只剩着疏落的空枝

A.⑥②③④①⑤ B.⑥②④①③⑤

C.③⑥①②⑤④ D.③①②⑤⑥④

 

查看答案

下列对联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组是

A.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文庙联)

B.八千子弟随流水;百二山河委大风。(项王庙联)

C.俯瞻桑乾,滚滚波涛荧似带;遥临恒岳,苍苍岫嶂屹如屏。(山西应县木塔联)

D.想吾生竭力经营,无非是之乎者也;问此去何等快乐,不管它柴米油盐。(塾师自挽联)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叶兆言从小生活在祖父叶圣陶身边,_____________之下,阅读了不少经典名著,打下了______________的文字功底,可谓家学渊源深厚。上世纪80年代,叶兆言与余华、苏童等一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小说叙述方式_______________了文坛新局面,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

A.耳濡目染        结实        开创 B.耳濡目染        坚实        开创

C.言传身教        结实        开展 D.言传身教        坚实        开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形象生动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参与“美丽中国”征文活动。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