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无论是个人、群...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社会、大自然,都有自己的风格。

风格彰显个性,风格丰富生活,风格传承文明……

 

范文: 我别具风格的爸爸 说实在话,我的爸爸实在不怎么样,秃顶,胖子,没下巴,给人一种特别的视觉感受,但是,爸爸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常自夸说“这是我的风格”。 我爸爸常常告诉我:“你爸爸是阿尔塔法星球的国王,你妈妈是王后,你是……”“——那里的公主,而且那是以丑为美的,你到了那儿就可以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来形容,我去了,则是丑八怪。”我没好气的答道。“不错,不错,知父莫若女啊!”老爸满脸陶醉地说! “不错,不错!看来你女儿已经了解我们家族了,若带你回到我的星球,你肯定会当不成国王的,你太丑了。”我白了他一眼,气鼓鼓地走了。这样无厘头的对话,每天不知要重复多少次。 除这之外,爸爸还是一个特别自负的人,每天对我道“女儿啊!你若是遗传了我的万分之一优点,也不是今天这样的啊。”或者说“我这么聪明的人,怎么样就只混个芝麻小官呢,苍天无眼,不识泰山啊!”爸爸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在每天早晨,对着我和妈妈长篇大论,这让我想起了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对观世音菩萨讲的一段话,“这简直就像一只蚊子,(对不起)不是一只,是一群,它们围着你嗡嗡叫,啊(打滚)……”我爸爸发表长篇大论带给我的正是这种感觉。爸爸发表完长篇大论,下面是吟诗时间,爸爸最为得意的便是他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写的报道不止一次发表在报刊上,这使他有些飘飘然,每晚看着窗外,感触颇深,随口一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回头偶见我一脸羡慕,更为得意,摇头晃脑,随口又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想当年——”爸爸还未吟完我便转身离去,爸爸早就习惯了我的突然转身离去,依然自顾自地陶醉在自己的“满腹经纶”里。 有时老爸听着激情四溢的歌也会感触,随即吟诗:“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Stop!”我喝令道,我心情实在是太烦了!“好,爸爸给你讲别的。”“不要!”“好,不说了。”“站住不许动!”我伸出手,“钱?你要赔我精神损失费10元。”“好吧”爸爸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受爸爸影响,有时,我也会即兴而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啊,好诗。”若正好被爸爸听到了,便会欣喜不已,说道:“我的女儿如此聪慧,我下半辈子该享福了!”每到这时,我都会佯装生气,再顺便“敲诈”爸爸十元八元,然后心里偷着乐翻天。 这就是我和老爸独居风格的相处模式!这就是我别具风格的爸爸! 【解析】 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通读材料,用关键词句法、以果溯因法、情感倾向法等把握材料中心内容和出题人的观点态度,确定出恰当的立意后才能更好地作文。 所给材料里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风格”。“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社会、大自然,都有自己的风格”提示考生思考和写作的范围,且“都有自己的风格”突出“风格”的现实存在性和确定性,可褒扬可反思。“风格彰显个性,风格丰富生活,风格传承文明……”则提示考生“风格”的积极作用,且三个作用呈递进关系,层层深化。考生注意 “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对字数和文体的要求。 立意: 活出自我风格; 我独具风格的小屋(花园、家人、发型……); 风格卓尔不凡的唐诗; 各显风格,美美与共; 跳出枷锁,创造风格; …… 素材: 1.当你看到身边的交通警示牌上写着“小心慢行”,而美国的交通警示牌上却写着“如果想让你的车子游泳,请照直开”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了风格的魅力? 2.我,一个既顽皮又听话的双面人。在家里很霸王气,常常“目中无人”地捉弄爸爸妈妈,因为我们是个和美又欢乐的幸福家庭!在学校里我聪明乖巧,人见人爱,老师的评语是:名如其人,惠质兰心!你看,我是不是很有自我风格?嗯,对,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3.当我看到韩寒用幽默和深刻将求学之路的单调演绎成缤纷时,当我看到李素丽用热情和真诚将事业之路的平凡演绎成伟大时,当我看到海伦·凯勒用坚强和不屈将生活之路的乏味演绎成丰富时……我明白了,一个人的精彩和光华,并不是他天生就独具风格,而是当面对同样单调、平凡、乏味的生活时,他能用才情和热情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生风格。 结构: 本文要写记叙文,注意写人叙事要生动。标题虽自拟,但最好能体现中心立意,适度考虑生动形象性。如写“活出自我风格”这一立意,考生可按照时间顺序写华罗庚10岁在杂货店当学徒、19岁发表了数学论文、25岁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的人生经历,讴歌华罗庚以坚持刻苦钻研的态度活出自我风格的精神。结尾处,可点明“活出自我风格”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找到自我的热爱点,专心如一,最终成就自我风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论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

王彩凤

先秦两汉时期,山水画尚未出现,中国古典园林也处于探索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山水画意趣理念的出现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与形成,同时也推动了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的涌现。唐以后山水画迅速发展,以其多姿多彩的风格充实了古典园林的艺术源泉,山水画更是为画坛之首,于唐末至宋初进入到高度成熟期。山水画于北宋中后期进入变异期,抒情写意山水画成为绘画的高峰,而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相互对应,相继出现了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形式,对园林的规划设计又反作用于山水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因景成画”的造园艺术传统。

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中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古典园林中,格局为实,画景为虚。在山水画创作中,山为实,水为虚;景为实,物为虚;近为实,远为虚……山水画的画面层次表现离不开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如画面中会有留白,此处的“留白”表面上为虚,其实为实,以无的空间描绘出有景的画面,虚实中自为一体,不着点墨而意味悠长。在园林建筑中亦如此。在山水景致中,山为实水为虚;在颜色搭配中,亮为实暗为虚;在排列布局中,密为实疏为虚。

绘画之道与造园之理有其相似的成分。在山水画中,画家往往注重格局的分布排列,力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绘画者将自己对壮美山川的主观意识聚以笔端,辅以个人的情感,探究自然的特征,构建整体的和谐统一之美。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也遵循山水画讲究主次分明的布局特点,高低有致、错落有序。在建造中依据原有地形基础,而进行有意识的修整与规划,对自然进行概括,展现自然的美感。中国古代匠人利用独具特色的理景手法,动与静、高与低、远与近、俯与仰,各种手法层层递进,甚至于不同植物的配置也暗含着时季的不同变化。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采取了小中见大的手法。正所谓,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在有限的画纸中,借助对山石、花竹、流水等自然美景的描绘,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完美结合在一起,赋予画面鲜明的主题和美感,使画中看似平凡之景,实有不凡之韵味。同时,山水画又往往为古典园林的建造提供一个理想状态的规划蓝图,使自然美景几乎全聚集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有了追求“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

山水画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想模式,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二者相互影响,二者相互促进,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山水画意趣理念的出现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与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私家园林的涌现。

B.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既矛盾又统一,山水画的迅速发展为古典园林的建设提供了艺术源泉。

C.山水画中的“留白”和园林建筑山水景致中的亮暗搭配、密实布局都运用了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D.中国古典园林早于中国山水画出现,并且也比山水画成熟得更早。因此,古典园林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山水画和中国古代园林两个角度,阐述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B.山水画是理想模式,古代园林是物化形态,文章以此为立论前提,指向二者物化形态中的共同特征。

C.文章从虚实结合、分布排列、以小见大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了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相互关系。

D.文章先交代了山水画和古典园林在历史发展中的联系,接着具体分层介绍二者的共同手法,最后总结概括。

3.园林设计怎样才能使人“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绿石头

(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黄色的巴士在铺鹅卵石的街上颠簸着开。戴维和苏珊从车窗望出去,望见大海在六月的太阳光下闪耀。这是他们搬走五年后,头一次回到故乡。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吹拂着,记忆纷至沓来——

他笑了。“记得我们挖到中国的那一次吗?”

苏珊的眼睛模糊了。记得?她当然记得。

曾有一个长满草的后院,他们常在那儿,在院内一角用小锹和小铲挖土,并信心满满地认为挖得功夫到家就能挖到中国。可惜,他们的梦想很快就破碎了,因为戴维想去前面玩了。

路上,苏珊小心地只踩着人行道上的缝隙走。努力想模仿的戴维,因为腿不够长,跨不过那些平坦的大块水泥方砖,所以会把心思集中在别的事情上。

“我踩死了一只蚂蚁。”戴维自豪地大声说,一边移开脚,露出被踩碎的小昆虫。

苏珊悲伤地低声念叨:“可怜的小蚂蚁。”

戴维一言不发,下唇微颤,“对不起。”他后悔地说,“我再也不那样做了。”

苏珊的心软了。“没关系。”她大度地说,接着脸上露出笑容:“想起来了!我们去海滩,去绿石头那儿!”

那是块大石头,深埋在沙中,只能看到上部。它有个光滑的绿色表面,高出那些黏乎乎的黑色石头,就像大海龟的壳。顶上有块平地可以坐,一侧形成一列浅浅的台阶。确实,那块岩石就像头驯服的动物,酣眠不醒。

孩子们喜欢爬到那块易爬的、不规则的石头上玩各种把戏。①有时那石头是暴风骤雨下大海上的一艘帆船,有时是座高山,不过今天是座城堡。

“你去挖条护城河,让谁也过不来。”苏珊命令道,“我打扫房间。”她开始把沙子全扫下去,而戴维绕着那块石头挖了条小沟。

此时他们是这个微型世界里的巨人。他们摆开破碎的贝壳当盘子,幻想自己是微型宇宙的一部分。斑点蟹或泥土色的海虫逃脱不了他们的锐眼,他们甚至看到了矗立在城堡上的金色塔楼。

他们不再玩时,太阳正在西沉。

苏珊看到那两个小小的身影在海滩上走得看不见了。戴维用肘部捅了她一下,那幅图像消失了,她慢慢回到现在、

“我们到家后就去海滩吧,”他提议道。

苏珊不禁向窗户上自己的映像微笑,调整下头上戴的宽边草帽。自从头发剪短后,她的样子一直更像长大了。她可能被认为有十四岁……嗯,几乎吧。

放下行李,他们就向海滩走去。经过曾经熟悉的草地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去玩一玩,让他们有些伤感,不过还有海滩,至少那里不会改变——大海,沙和绿石头。

“快点儿!”苏珊鼓励道。

她和戴维在海岸上赛跑。潮退了,太阳照射下的海藻散发出浓烈的气味。两个孩子迷惑不解地停住脚步。

那处海滩看上去比他们记忆中的要小,在平坦的沙滩和安静的水面下,不知隐藏着什么,奇异而陌生。迎接他们的,除了海浪的轻拍声,还有种泛起的空荡感和古怪的沉默,就像离开很久后回到一个熟悉的房间,发现它无人居住般凄凉。

苏珊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我们去绿石头那里吧。”她对戴维说。那肯定行,她想,绿石头那里肯定还有魔力。

那块大石头似乎也变小了。②它躺在卵石中间,样子沉重呆滞;一块绿石头……如此而已。曾经有过的城堡、帆船、山岭去哪儿了?只有那块石头留在那里,光秃秃地。

两个孩子站了一会儿,默不作声,茫然不解,最后沮丧地转过身,沉重地走上海滩,走出了视线。

潮水渐渐上来,徐徐淹没了那些黏乎乎的黑石头;风势小了,悄悄吹拂着沙滩;海浪涌来,涌来,直到最终将绿石头的顶部淹没。那块石头,在涨起的潮水下面,默不作声,样子黑黝黝的,正在睡觉。

(孙仲旭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层次清晰。开头用“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将主人公带入回忆,然后用戴维的“肘部”将苏珊和读者一同拉回现实。

B.童年的戴维天真可爱,想象力丰富,认为只要努力即可从自家小院挖到中国的想法充满童趣,不过他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转移。

C.戴维自豪地宣称“踩死了一只蚂蚁”,苏珊却悲伤地念叨“可怜的小蚂蚁”,不同的态度反映出了两个孩子不同的性格和心理。

D.文中两个孩子的情感变化多次:先是久别回乡欣喜不已,然后对再回海滩充满期盼,接着快乐回忆童年趣事,最后却沮丧而归。

2.文中两处画线句表现了孩子们对绿石头的不同认识,请简析其中的原因。

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老子《道德经》)

(2)君子矜而不争,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3)子钓而不纲,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4)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________________。(《孟子·离娄上》)

(5)古之王者建国君民,________________。《礼记·学记》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7)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剡溪馆闻笛

丁仙芝

夜久闻羌笛,寥寥虚客堂。

山空响不散,溪静曲宜长。

草木生边气,城池泛夕凉。

虚然异风出,仿佛宿平阳

舟中月明夜闻笛

于鹄

浦里移舟候信风,芦花漠漠夜江空。

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

注:①丁仙芝,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天宝三年,到浙东游玩,下榻在城边的刻赂馆。②平阳,现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经济发达。

1.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笛”的不同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槐阴书屋图记

曾国藩

吾师江阴季先生,自名其寓舍日“槐阴补读之室”,而属人为之图。图成于道光癸卯之夏,时先生方官内阁学士,职思简易。曰“补读”云者,以为统学不夙,仕优而后补之,谦退之词也。是年冬,先生视学安徽。三年还朝,则已掌吏部,或摄户部。又督游于潞河,盐于天津,荡涤田赋积亏于两浙。政倥偬,刻无暇晷,间遂有巡抚山西之命。于是先生手图而告国藩曰:“吾昔名吾居室而图之也,将以读吾书也。今五六年间,腐精于案牍,敝形神于车尘马足。曩之不逮,竟不克补。则今之悔,又果可补于后日乎?子为我记之,志晋疚焉。”

国藩尝览古音多闻之君子,其从事文学,多不在朝班,而在仕宦远州之时,虽苏轼、黄庭坚之于诗,论者谓其住京之作少逊,不敌其在外者之殊绝。盖屏居外郡,罕与接对,则其志专,而其神能孤往根绝于无人之域。若处京师浩穰之中,视听旁午,甚嚣而已矣,尚何精诣之有哉?我朝大儒林兴,号为古。然如睢州汤公、仪封张公、江阴杨公、高安朱公、临桂陈公、合河孙公数贤人者,大抵为外吏之日多,宦京朝之日少。即在京朝,其任职也专,其守法也简,亦常日有余光,人有余力。今六部科条之繁,既三倍于百年以前。而先生之所历,或一身而兼数职,一岁而更数役。每夕丑初趋离宫,待漏尽午而后返。曹官白事、判牍,莫夜不休。又以其间宾接生徒,宴会寮友,伺隙以求终一卷焉而不可得。数贤人者之处京朝时,势固不悖矣。此先生所用为恍然也。今者先生持节山西,政成而神暇,尽发遗编以补素愿。盖将与数贤人者角其实而争其光。而国藩忝窃高位,乃适蹈先生之所疚。往者不可偿,来者不可必。故略述时事,令异世官朝籍者有考焉。

(选自《曾国藩文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厘盐于天津                 厘:治理

B.庶政倥偬,刻无暇晷         庶:众多

C.我朝大儒林兴,号为迈古      迈:超越

D.视数贤人者之处京朝时        视:对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先生早年未能广泛学习,担任高官后想补读,把自己的寓所取名“槐阴补读之室”。

B.季先生政务繁忙,耗费精力处理公文,车马劳苦,不断奔波,所到之处,政绩突出。

C.季先生到京城后任职专一,为政简易,所以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专心读书研究。

D.本文是曾国藩应季先生请求而写的一篇记,作者从中也表达与季先生同样的感叹。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之不逮,竟不克补。则今之悔,又果可补于后日乎?

(2)又以其间宾接生徒,宴会寮友,伺隙以求终一卷焉而不可得。

4.曾国藩在文中提出怎样的读书主张?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