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新中国70年的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时代的楷模,他们无私奉献,为祖国奋斗,为人民奋斗。你了解哪些时代楷模?你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过吗?你曾以他们精神为成长的动力吗?
请以“最美奋斗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要符合所选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某校高三(1)班在学习了《炼金术士》后组织了以“信念”为主题的班会。假如你是班会的主持人,请写出一段不超过70字的开场白,开头和结尾已经给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班会现在开始。
下面是一位高中生写的请假条,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得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请假条
王老师:
昨晚我受凉感冒,贵体欠安。作为您的高徒,我本不应该耽误学业,但病情严重,急需到医院诊治。故向您请假,务必批准,不得延误。
学生:小明
×年×月×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联的历史,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3000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 )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对联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因此它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符上,据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摘自《维基百科》)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的原始积累。
B.成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的原始积累。
C.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
D.在文字上成为后来对联的产生的原始积累。
2.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桃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B.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D.这一点,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3.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联因为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因此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
B.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
C.对联因为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因此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D.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____,_____。”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沁园春·长沙》)
(2)易水诀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士闻乐声垂泪涕泣,瞋目竖发,而“_________,_____。”则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战国策·燕策三》)
(3)《荀子·劝学》篇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整天地思索,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论语》则从辩证的角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①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②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十分独特,诗人欲写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不从长安这边说起,而是借助想象,写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一个“独”字,借妻子之孤单、寂寞和忧愁,实写自己。
B.颔联写年幼的儿女陪着母亲看月亮,却不解母亲的思念之情。这一联也表达出作者对儿女深深的思念之情。
C.颔联以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天真的儿女除了增加她的负担,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D.尾联“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想象妻子对月泪流满面的情景,流露出盼望早日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2.诗歌的颈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