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安乐居 汪曾祺 ①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不卖米饭炒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安乐居

汪曾祺

①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不卖米饭炒菜,主食是包子、花卷。每天卖得不少,一半是附近的居民买回去的。这家饭馆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喝一毛三的是一个层次,喝二锅头的是一个层次,喝红粮大曲、华灯大曲乃至衡水老白干的是一个层次,喝八大名酒是高层次,喝茅台的是最高层次。安乐居的“酒座”大都是属于一毛三层次,即最低层次的。他们有时也喝二锅头,但对二锅头颇有意见,觉得还不如一毛三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他们有人甚至觉得大曲的味道不能容忍。

②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③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不住地抽关东烟。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谁都认得:这是老吕的。白铜锅儿,白铜嘴儿,紫铜杆儿。他抽烟也抽得慢条斯理的,从不大口猛吸。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子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亲眼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④老吕在小红门一家木材厂下夜看门。他在木材厂喂了一条狗。他每天来喝酒,都带了一个塑料口袋,安乐居的顾客有吃剩的包子皮,碎骨头,他都捡起来,给狗带去。

⑤比老吕稍晚进店的是老聂。老聂总是坐在老吕的对面。老聂有个小毛病,说话爱眨巴眼。凡是说话爱眨眼的人,脾气都比较急。他喝酒也快,不像老吕一口一口地抿。老聂每次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有人强往他酒碗里倒一点,他拿起酒碗就倒在地下。他来了,搁了一个小提包,转身骑车就去“奔”酒菜去了。他“奔”来的酒菜大都是羊肝、沙肝。这是为他的猫“奔”的,——他当然也吃点。他喂着一只小猫。“这猫可仁义!我一回去,它就在你身上蹭——蹭!”他爱吃豆制品。熏干、鸡腿、麻辣丝……小葱下来的时候,他常常用铝饭盒装来一些小葱拌豆腐。有一回他装来整整两饭盒腌香椿。“来吧!”他招呼全店酒友。“你哪来这么多香椿?——这得不少钱!”——“没花钱!乡下的亲家带来的。我们家没人爱吃。”于是酒友们一人抓了一撮。剩下的,他都给了老吕。“吃完了,给我把饭盒带来!”一口把余酒喝净,退了杯,“回见!”出门上车,吱溜——没影儿了。

⑥上海老头来了。上海老头久住北京,但是口音未变。他的话很特别,在地道的上海话里往往掺杂一些北京语汇:“没门儿!”、“敢情!”甚至用一些北京的歇后语:“那末好!武大郎盘杠子——上下够不着!”他把这些北京语汇、歇后语一律上海话化了,北京字眼,上海语音,挺绝。上海老头家里挺不错,但是他爱在外面逛,在小酒馆喝酒。

⑦“外面吃酒,——香!”他从提包里摸出一个小饭盒,里面有一双截短了的筷子、多半块熏鱼、几只油爆虾、两块豆腐干。要了一两酒,用手纸擦擦筷子,吸了一口酒。

⑧“您大概又是在别处已经喝了吧?”“啊!我们吃酒格人,好比天上飞格一只鸟(读如“屌”),格小酒馆,好比地上一棵树。鸟飞在天上,看到树,总要落一落格。”这只鸟喝完酒,收好筷子,盖好小饭盒,拎起提包,要飞了:“晏歇会!——明儿见!”

⑨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乐”,一边吃喝起来。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这是老王的口头语。凡是他不以为然的事,就说“这是什么买卖”!

⑩现在,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那儿变成了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有删改)

1.结合文本,简述“安乐居”的内涵。

2.品味第⑧段中上海人所用比喻的妙处。

3.联系文本,分析第⑨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联系全文,探究《安乐居》人物群象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意蕴。

 

1.(1)是小饭馆,它亲民。主营包子、花卷,便于附近居民购买。(2)是小酒铺,它接地气。专营一毛三分一两的酒,其“酒座”也大都是属于一毛三层次,所供菜品也属低档次。(3)是“安乐居”,它和谐。安乐居中主客相处融洽,酒客之间彼此熟知,是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的象征,正如酒店名字,只有安于世俗才能乐在其中。(4)是“小北京”,它典范。它是老北京底层茶坊酒铺的范儿,更是老北京文化的载体与缩影。 2.用鸟比喻酒客,用树作比酒肆,用鸟与树的关系比喻酒客与酒肆的关系,形象贴切,新颖别致;写出了上海人对喝酒这一事情的喜爱,哪怕是喝过了,看到酒,还想喝;也表现出上海人对安乐居的依赖,他这只“鸟”,离不开安乐居这棵“树”。 3.(1)描写了穿着时髦、打扮新潮的几个青年,表现了他们和此处环境的大不相称;刻画了这几个青年在安乐居狼吞虎咽的吃饭情形,那么快,那么浪费,表现了他们与安乐居老主顾的格格不入。(2)为故事结尾安乐居在商品化时代大潮中的消亡,变成贸易中心埋下伏笔,使得情节前后相关联。(3)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像安乐居这样的小酒馆,随着时代的前进,它们变得和时代脱节,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它们的消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牺牲品。 4.《安乐居》中写了在安乐居里的形形色色的“酒客”,人物一个接一个的登场,没有人是安乐居里的中心人物,人人又都是安乐居里的重要人物,在他们身上透射出浓郁的文化意蕴。(1)首先体现为人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一致——讲礼。他们虽社会地位低微,却几乎都于平凡中具有一种古仁人君子的风度。如几个酒客听了老吕讲屠老头之子无理打伤饭馆服务员,儿子被抓、老头赔偿医药费的事后,老聂听了,说“该”;老王则说 “这是什么买卖”,而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三个人的反应都简单,然而有正气,一个“该”字, 表达了鲜明的是非感,“这是什么买卖”则包含了更大的义愤和不平,而“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在罪有应得的表面隐寓着对屠老头这类人“秉性难移”的不齿。(2)其次,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爱——重义。这里的酒友之间,和和乐乐,他们终年生活于一种和乐安宁之中,酒友之间,相亲相爱,一点腌香椿也要分给大家尝尝鲜。(3)再次,体现为人物内在的自我约束——自重。每个人喝酒的时间、座位、姿势都保持不变,他们养成了习惯, 天天如此。这种有序,靠的是酒客之间的自我规范;在安乐居喝酒的,也都很有节制, 很少有人喝过量的,而且喝得很斯文。 (4)再次,体现为人物内心的一种自适——自爱。安乐居里的几位酒客,论社会地位,生活条件,都属于下层。喝的是一毛三一两的最低层次的酒,而且觉得喝起来“顺”,下酒菜里兔头就算理想之物,但他们精神上都很满足,怡然自乐, 无所营求。有人感慨兔头涨价,老吕说“有兔头就不错”,豁达、随和、易于满足的心理,一览无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分为四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分析标题的深层义;联系全文内容分析;结合全文主旨分析。原文“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不卖米饭炒菜,主食是包子、花卷。每天卖得不少,一半是附近的居民买回去的”,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这家饭馆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喝一毛三的是一个层次,喝二锅头的是一个层次,喝红粮大曲、华灯大曲乃至衡水老白干的是一个层次,喝八大名酒是高层次,喝茅台的是最高层次。安乐居的‘酒座’大都是属于一毛三层次,即最低层次的”,安乐居是小酒铺,是最低层次的;“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不住地抽关东烟。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谁都认得:这是老吕的。白铜锅儿,白铜嘴儿,紫铜杆儿”“有一回他装来整整两饭盒腌香椿。‘来吧!’他招呼全店酒友。‘你哪来这么多香椿?——这得不少钱!’——‘没花钱!乡下的亲家带来的。我们家没人爱吃。’于是酒友们一人抓了一撮。剩下的,他都给了老吕。‘吃完了,给我把饭盒带来!’一口把余酒喝净,退了杯,‘回见!’出门上车,吱溜——没影儿了”,这里的人相处和谐融洽,彼此之间很熟悉,来这里喝酒吃饭是一种日常生活,并且看见的多是生活的琐事,这就是生活;联系前面的分析, “安乐居”其实代表了典型的北京老百姓生活的一个环境,也是北京老百姓文化的一角。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中比喻的妙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要明确比喻的含义,二要知晓比喻的作用。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原文“我们吃酒格人,好比天上飞格一只鸟”,用鸟比喻酒客;“格小酒馆,好比地上一棵树”,用树作比酒肆;“鸟飞在天上,看到树,总要落一落格”“这只鸟喝完酒,收好筷子,盖好小饭盒,拎起提包,要飞了”,用鸟与树的关系比喻酒客与酒肆的关系,酒客看到酒肆、看到酒,还想停留,还想喝;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本题考查对段落的作用理解的能力。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中间段落一般涉及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主要从(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主旨上作答。从结构上看,第⑨段是中间段落,主要是启下的作用,为后文安乐居在商品化时代大潮中的消亡,变成贸易中心埋下伏笔;从内容上看,“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是外貌描写,跟周围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他们吃得很快,并且很浪费;从主旨看,这群年轻人跟安乐居的老主顾大不一样,安乐居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最终会消失时代的潮流之中。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属于探究题,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分析人物群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本文的人物群象是“酒客”,主要是分析他们。 原文“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不住地抽关东烟。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谁都认得:这是老吕的。白铜锅儿,白铜嘴儿,紫铜杆儿”“有一回他装来整整两饭盒腌香椿。‘来吧!’他招呼全店酒友。‘你哪来这么多香椿?——这得不少钱!’——‘没花钱!乡下的亲家带来的。我们家没人爱吃。’于是酒友们一人抓了一撮。剩下的,他都给了老吕。‘吃完了,给我把饭盒带来!’一口把余酒喝净,退了杯,‘回见!’出门上车,吱溜——没影儿了”,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互爱、重情重义; “屠老头儿子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亲眼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体现为这里的人讲礼; “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老聂有个小毛病,说话爱眨巴眼。凡是说话爱眨眼的人,脾气都比较急。他喝酒也快,不像老吕一口一口地抿。老聂每次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有人强往他酒碗里倒一点,他拿起酒碗就倒在地下”,体现了这里的人喝酒养成习惯了,喝酒很有节制,他们的约束力还是很强的; “他们有时也喝二锅头,但对二锅头颇有意见,觉得还不如一毛三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他们有人甚至觉得大曲的味道不能容忍”,“老吕说‘有兔头就不错’”,体现了这里的人的一种怡然自乐、自适、随和、易于满足的内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 分)

材料一:

据最新消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获奖。这几部作品都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书写对象囊括古今,既有民间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有知识分子在象牙塔内外的众生相。

每届茅盾文学奖公布前后,都会引起文学圈内外的一阵喧哗,媒体与出版圈也做足了准备,舆论场上各种争鸣之声也随之兴起。众所周知,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设立的文学奖项,旨在鼓励中国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获奖者基本都会被纳入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行列,获奖作品也会进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序列,并经过传媒出版的作用,这些作家作品会被更多文学圈之外的人所熟知。事实上,在纯文学不断被唱衰的现实形势下,很少有茅盾文学奖这样的“文坛大事”能引起外界的关注,这也赋予它更多非纯文学层面的意味。

(摘自《凤凰新闻》)

材料二:茅盾文学奖作家分布地图

(近几年茅奖作家分布图,出自张石欣《谁动了茅盾文学奖的蛋糕》)

材料三:

对于茅盾文学奖存在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不少读者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商业介入文学并对文学构成负面影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此影响背后隐含的不安是,谁关心评奖?谁关心作品?

近年来评奖前后出现的波澜、责难和遗憾,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作品之外,种种因素令每次评选结果都摆脱不了人为活动的痕迹,这也使得茅盾文学奖的公正性受到挑战。而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奖”,却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诺贝尔文学奖”有严格公开的评选程序和提名、筛选过程。通常每年推荐候选人有1000—2000人,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评选工作,不能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人们对茅盾文学奖的期待同样如此,那就是公正透明,坚守文学精神,承载文化使命,而非一味“平衡”,考虑各种因素,各种关系,让一些平庸之作顶着“茅盾文学奖”的桂冠,如此用不了几届,“茅盾文学奖”的精神价值和品牌价值都将受到损毁。

(摘自《新时代文学的出路》)

材料四:

从文学史的脉络看,上世纪80年代中短篇小说成就突出,但长篇小说的大规模崛起,还要等到90年代后。虽然不少作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放弃了对革命叙事的追求,但宏大叙事成为90年代不少作家坚持的路径,这可能并不是所谓“去政治化的政治”层面上的考虑,而是文学发展内部规律演进的结果。经过80年代各种文学实验后,短促的文本叙事已经无法承担更多深入的书写,莫言、贾平凹、余华等作家都在90年代后呈现出“长篇现实主义转向”的特征,《生死疲劳》《废都》《许三观卖血记》等一大批经典作品诞生。因此,即便排除官方话语对文学形式的引导,由这一批占据纯文学话语权的经典作家形成的书写路径——现实主义与时代性、史诗性也成为茅奖的评选标准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茅奖的作品及其评选机制,正是在上述官方引导与经典作家作品的影响下,不断模仿与创新的结果。法国思想家布迪厄曾用“场域”的理论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事实上,在中国当代的文化场域上,资本与权力扮演的角色同样关键。评出茅奖作品,既是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也是文学场域中各种话语权相互博弈的过程。评奖的过程,不只是一个纯文学意味上的活动,也是一个“文化政治学意义上的实践”,通过对茅奖作品的征集、确立、发布以及之后的研究、争鸣,官方的文学机构对文学场域发挥着了解、调控的作用,而普通读者的态度,也会被当成某种舆论态势,其中混杂的知识界内外的立场,往往也会被当成一种可以分析的文化现象。

(摘自王潇祥《冷眼看文学奖》)

1.下列不属于“茅盾文学奖”揭晓后引起喧哗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一些平庸作品的获奖,冲淡了奖项本身的公正性和原则性。

B.商业运作模式介入,使得奖项设立本身的初衷受到了影响。

C.塑造各种现实主义人物,诠释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

D.占据话语权的经典作家形成的书写路径成为奖项评选标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文学奖的设立,秉承了茅盾先生鼓励中国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遗愿,但在评选过程中,不乏各种外部因素的介入,赋予其不少非纯文学层面的意味。

B.从近年茅奖获奖情况看,获奖作家不少出自江浙沪等沿海省份,中部省份主要集中在陕豫川等,广袤的西北部省份几近空白,体现了地域差异的不平衡。

C.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一般被认定为当代著名作家,那些获奖作品,经过官方引导与传媒出版的作用,很快为大众耳熟能详,进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序列。

D.茅奖作品评选,既有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也有文学场域中各种话语权的相互博弈,这种现象,可以用法国思想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来解释。

3.根据上述材料,提炼出让茅盾文学奖保持生命力的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

 

2000

2006

2010

2011

2012

2013

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

7.7

52.3

165.3

185.8

213

232.3

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

6.5

35

135.8

210.2

246.4

270.3

 

 

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为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伙伴关系。

(1)依据材料,可得出哪几个结论?(只写2条即可)

(2)结合材料数据与所得结论,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评论性文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时间望着我》《路人甲或小说家》《虚构家族》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敏二十余年来非虚构作品的首次完整结集,据悉,这三册非虚构文本均由鲁敏个人亲自编选,从“我读”“我写”到“我说”,揭示了一个“70后”代表作家的文化滋养和创作经验。《路人甲或小说家》这本集子收录了她与何平的对谈。在何平看来,鲁敏是“70后”这个年龄段里最具潜力的作家之一。“就像跑马拉松,_______________,她在‘70后’作家里入场不早,但她的短篇很快就引起了很大反响,到了近几年,她的长篇《六人晚餐》《奔月》都成为这个群体里特别优秀的作品。”鲁敏曾说:“这些年来,总在小说里替我那些虚拟人物诉说,诉说别人的世界、别人的空间、别人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交待我写作20多年来在各个方面的所思所想,所得到的,所失去的,我觉得它也许会对一部分人有一定的阅读意义吧。即使沙哑,也是真嗓子。”这些所思所想,被鲁敏放在了随笔集《时间望着我》里。罗拉拉评价说,“我是记者,采访过很多人,不少人会要求把采访里有伤体面的内容删掉。鲁敏在这本随笔集里有着非凡的勇气,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可能都遇到过窘迫的事,但恰恰是那些事给了我们非常深刻的记忆,就是痛和甜夹杂在一起的记忆。所以,____________,我非常感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份典籍的发现,说明了任何文化都有根,根脉里都藏着人类为生活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起源,都是人类珍贵的遗产。

B.源于大自然馈赠的黄酒,记录着金戈铁马的风云岁月,激发了文人雅士的豪放激情,见证过大国外交的高光时刻,滋润着百姓惬意的市井生活。

C.顺丰集团宣布,今年将努力把集团“中国速度”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海外,通过进一步增加直送专机、加开大量海外仓,服务遍布全球的消费者。

D.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发现,大量食用腌渍类肉类会增加人类患某种癌症的风险,相反,多吃水果、蔬菜和新鲜肉制品对身体颇有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闽南人一步步构建起精神和生命的框架。(甲)就像一棵树、一条河、一座山枝枝蔓蔓,起起伏伏,慢慢生成,呈现此状,而非彼状,定是漫长的时光和数不清的事物共同成就的。生命的过程饱含着某种嘱托,闽南人带着虔诚的信仰坦然接纳时空,不与无常对抗,从而孕育出深广的慈心佛性,让生活既充满俗世的欢愉,又超越了生活的表象。

(乙)在闽南,每家每户最华彩粲然的地方,即:供奉佛像、神龛祖宗灵位的厅堂。条件稍好的人家则会辟出一间静室当佛堂。小时候,我们同宗几户人家聚居于一座古大厝,泼猴般顽劣的我们从祖厝厅堂前过,却不敢造次,必得屏息敛声,步若轻云。村庄里上了年纪的老阿婆大都长年吃斋礼佛,大抵是尝遍一生的甘苦后终于与命运和解,通过倾尽所有的供奉把有生之年的悲怆交由菩萨去摆平,从而获得一种坦然。(丙)他们的日常生活,难道不是自然地带着宗教的虔诚?山风鼓荡,海涛涨涌,琴瑟和鸣,皆若妙法禅音,渗入百姓生活的细节里。不动声色的阳光,气定神闲的晚风,都是法器,都是梵语。尘世的好不在发达荣耀,而在于草木的枯荣和时序的更迭里,在于人与万物无可名状的保特与投契。

1.文段中的加点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接纳 B.屏息敛声 C.气定神闲 D.在于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