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

B.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C.《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容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

D.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1.D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曲解文意,依据原文“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 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可知原文并没有将“原乡意识”与“原乡情结”进行比较,而是将“原乡意识”与“家乡情感”进行比较。该项错误。 B项,“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说法绝对,原文为“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根据原文中的“有可能”、“绝非是不可期”这些词,可知选项中的推理过于绝对。该项错误。 C项,“《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无中生有,依据原文“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知原文写到《阿姐鼓》的作曲和演唱者不是西藏人,但并没有交代《阿姐鼓》的作者是否去过西藏。所以选项中的说法于文无据。该项错误。 D项,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C项,“逐一分析‘家乡意识’”,曲解文意,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并没有分析“家乡意识”的内容。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D项,“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扩大了范围,依据原文“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知原文说我们重视在地方戏曲中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7年5月31日,肯尼亚人心中的“一号工程”蒙内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蒙内铁路的建设全部采用“中国标准、技术、装备和管理”,是中国铁路全产业链“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②丁秋歌生于1966年,长在河南农村。在她年轻时,从没想过在2018年,52岁的自己还能出国旅游。出国之前女儿小张曾担心过语言问题。小张说:“家里人都不会讲英语,我还准备了很多翻译的工具,但发现当地中国游客不少,许多商家也会讲中文”。

③敞开大门,形成对流,新鲜空气吹进来,中国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更加坚定。

——人民日报《开放是中国当代鲜明的标志》

改革开放推动了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同时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繁盛,读了上述材料,你对如何自信的与世界交流有了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同学在母校举办个人画展中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两处必须删除,请找出;其中三处表述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六年前,我成为美术学院众多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今天,作为画坛上的后起之秀,我能再次光临母校,举行个人画展,感到非常荣幸。正是母校严谨治学的精神才有了我今天的建树,有了母校的大力支持,我对此画展成功举办充满了信心。画展结束后,所有作品将免费赠送给母校,以感谢母校给予我的培养教育。

(1)两处必须删除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处不得体词语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特殊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彼且恶乎待哉

C.童子何知 D.纤歌凝而白云遏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词语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蛟起凤 B.三江而带五湖

C.徐孺陈番之榻 D.梁鸿于海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勤汗水,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四十年开放包容,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自己的贡献。四十年来,中国从      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的面貌发生了      的变化。四十年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8倍,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増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回望历史,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的改革鲜有善终;放眼天下,无论是苏联模式还是日本经验,他国的道路无法复刻。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      的教师爷。我们只有(   ),从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新的辉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宵衣旰食  一无所有  惊天动地  指手画脚

B. 砥砺奋进  一穷二白  翻天覆地  颐指气使

C. 宵衣旰食  一无所有  翻天覆地  指手画脚

D. 砥砺奋进  一穷二白  惊天动地  颐指气使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累计吸引外资超过约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B. 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C. 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D. 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回望改革开放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B. 不忘锐意进取、硕果累累的成功历史

C. 继续迈开改革开放的有力步伐

D. 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