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的声音,①______,例如大黄鱼,在回游过程和产卵时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有的鱼为了躲避危害而发声,有的为了招引异性而发声,可见,鱼类之所以发声,②______。现在,沿海居民会通过听鱼的声音,来判断鱼群的特点,从而采取捕捞措施。因此研究鱼类发声现象,③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 的海面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 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 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 )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B.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C.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揭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D.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 B.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
C.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 D.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碧万顷 风大浪急 前所未有 名副其实
B.一望无际 风大浪急 空前绝后 名不虚传
C.一碧万顷 风起云涌 前所未有 名副其实
D.一望无际 风起云涌 空前绝后 名不虚传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起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芭蕉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注:上番:初番、头回的意思,这里指新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郑诗前两句,以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生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B.郑诗第三句重在写景,寓情于景,将情具体化,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2.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则大相径庭。试结合诗句作比较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国珍,字汝聘,奉新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乡人严嵩当国欲罗致门下国珍不应乞就南为刑部主事盗七十余人久系谳得其情减释过半。就改吏部,进郎中。出为福建提学副使,以侍养归。遭母丧。服除,遂不出。家居垂二十年。张居正既卒,朝议大起废籍。万历十一年,仍以故官莅福建。迁湖广右参政,分守辰沅。洞蛮乱,将吏议剿,国珍檄谕之,遂定。
二十四年闰八月,孙丕扬去国,帝久不除代。部事尽弛,其年十二月竟废大选。阁臣及言官数为言,明年二月,始命国珍为吏部尚书。三殿灾,率诸臣请修省。旋有诏起废。国珍列三等,人品正大、心术光明者,文选郎王教等二十四人,才有足录、过无可弃者,给事中乔允等三十三人,因人诖误、衅非己作者,给事中耿随龙等三十六人,并请录用。竟报寝。明年三月,倡廷臣诣文华门请举皇长子册立、冠婚,言必得请方退。帝遣中官谕曰:“此大典,稍需时耳,何相挟若是!”乃顿首出。给事中戴士衡劾文选郎白所知赃私,国珍为辨,且求罢。帝不听,除所知名。御史况上进因论国珍八罪。帝察其诬,不问。国珍遂称疾,累疏乞休。先是,丕扬坐忤张位去官,位欲援同己者为助,以国珍乡人,汲引甚力。及秉铨,一守成宪,不为位用;位恶之,国珍乃怀去志。至是,帝忽怒吏部,贬黜诸郎二十二人。国珍求去益力,许乘传归。
初,杨巍为吏部,与内阁相比,得居位八年。自宋纁、陆光祖力与阁抗,权虽归部,身不容,故自纁至国珍卒未浃岁去,惟丕扬阅二年。时咸议阁臣怯,而惜纁等用未竟也。国珍素以学行称,风力不及孙鑨、陈有年,而清操似之,均为时望所属。家居十三年卒,年八十四。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选自《明史·蔡国珍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严嵩当国/欲罗致门下/国珍不应/乞就南/为刑部主事/盗七十余人久系/谳得其情/减释过半
B.乡人严嵩当国欲罗致门下/国珍不应/乞就南/为刑部/主事盗七十余人/久系谳得/其情减释/过半
C.乡人严嵩当国/欲罗致门下国珍/不应/乞就南为刑部/主事盗/七十余人久系/谳得其情/减释/过半
D.乡人严嵩当国欲罗致门下国珍/不应/乞就南/为刑部/主事盗七十余人/久系谳得/其情减释/过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选,旧时举行的对官员资历、功绩的考核,用以定其官职。
B.册立,指帝王以封爵授给皇贵妃、贵妃、亲王、亲王世子、藩国等。
C.乘传,两个意思:一是指奉命出使;一是文中的意思,即乘坐驿站的马车。
D.内阁,明清时设置多位大学士共同行使宰相权,按皇帝意旨批办各项事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国珍体恤民众,不崇尚武力。蔡国珍被任命湖广右参政时,被分配守卫辰沅,当时洞蛮作乱,将吏主张清剿,蔡国珍发文书开导他们,最终洞蛮停止作乱。
B.蔡国珍为官认真,看人准确。蔡国珍担任吏部尚书时,皇帝下诏重新任用废置的官员,蔡国珍就拟定了起用人员名单,但最终这个提议没有被朝廷通过。
C.蔡国珍不被利用,遭人嫉恨。蔡国珍掌管选任官员的权利后,遵守本来规定的制度,不肯被张位利用,遭到张位的嫉恨,于是蔡国珍产生了离开朝廷的想法。
D.蔡国珍抗衡内阁,两年离任。因为吏部尚书与内阁对抗,虽然权利回归到吏部,但这几年担任吏部尚书的官员为官的时间都比较短,蔡国珍也只担任两年尚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丕扬坐忤张位去官,位欲援同己者为助,以国珍乡人,汲引甚力。
(2)国珍素以学行称,风力不及孙鑨、陈有年,而清操似之,均为时望所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镜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一部分看小说,一部分写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人吧,否则怎么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我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简洁明白地交代回忆老师的缘由,为下文张本,文章便是从两个“最”的角度叙写徐镜澄先生的。
B. 文中的“我”原来是个有点不羁的学生,对国文学习并无多大兴趣,但老师的一“骂”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
C. 特殊的语境会使词语产生特殊的含义,比如文中的“故事”指“成法”;“警句”指“警告我的语句”;“安分”指“课堂上的懒散敷衍”。
D. 作品最后流露出未曾向先生报答一二的遗憾之情,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只好以此文寄情恩师。
2.作为老师,徐先生这个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3.作者先从徐先生“凶”的一面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