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童塘情怀 孙江月 ①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 ②童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童塘情怀

孙江月

①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

②童塘的四堤长着不同的树和各色的杂花野草。东堤是一处高高的土丘,土丘上是一抹黛色的柑橘树,秋深之时,硕果累累,如万家灯火。南堤和西堤是密密匝匝的翠竹和香蕉树,那是鸟雀栖息的天堂。北堤是疏落的桃树、李树、梨树。不用说,童塘的风光就四时分明了。

③开春,惹你眼花缭乱的,莫过于童塘的桃树、李树、梨树了。它们总是以浪漫的姿态,尽情地开满堤岸——那开着的是要出嫁的大姑娘,脸上抹着胭脂,浓浓的,是要乘了东风的车去远方吗?未开的,是带着羞涩的童女,在母亲的怀里瑟缩着,脸上还挂着串串儿水晶,汪汪的,是惜别姐姐出嫁前的泪滴吗?东风硬朗的时候,桃花、李花、梨花便纷纷扬扬落满池塘。盈盈春水,荡起千朵万朵花瓣,那花瓣真是千树之精英,万花之芳魂呀!

④而到仲春或谷雨,童塘的蛙们就开始热闹起来,大大小小的蛙儿在塘里游荡着,欢乐着。它们是春天的使者,是大自然的乐师,它们没有佯装和矫饰,也没有奢望和企图。它们 “哇哇”地朝天歌咏,犹如学堂孩子们“琅琅”的书声一样淳朴、自然。

⑤夏天,最吸引人的就是塘中的荷,只要散步童塘,就会立马遥想古今。

⑥在这样好的诗意里,你尽可以扮一个渔翁,撑一竹长竿,望着荷香弥漫的童塘,摆一个闲钓的姿势,仅此即足以迷醉你的思想性灵。如果你还不满足,那好,“荷动知鱼游”的古典诗歌意境即能从你眼下生出:弥望的田田的叶子.缓缓地从你的眸子里裂开一道缝,那是一尾尾自由的生灵向你漫游过来了,随即,弥望的田田的叶子又柔柔地合拢而去……

⑦在满月的夜晚,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它们顶着月光,隆起朵儿,时而含着笑靥,时而打着盹儿。南风吹来,晶莹的露珠便从荷的玉盘上滑下去,化入宁静的碧水。这会儿有一只蛙,不,是两只!像受了“惊”,从另一片肥腴的荷叶上,来了一个起跳的姿势——“扑通”一声,跳入碧清的水里。我明白:这瞬息的动姿绝非“惊鸿照影”之写意,亦非“沙鸟带声飞”或“池花对影落” ——噢,那分明是一对拥入水中的完美的“翡翠恋人”呀!

⑧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尤其是菊花、蜜蜂、蝴蝶。这菊花是一种清瘦耐寒的单瓣型的小黄花,是花中的隐逸之君。只要你嗅了它,你的精神就会来;碰了它,你的情感就会来。那一丛丛,一片片,蓬蓬勃勃、密密匝匝的野菊花在塘边开着,它的香似一层薄薄的雾缦,又似一缕缕梦幻的轻纱,笼罩着童塘的整个容颜。

⑨这季节,蜜蜂和蝴蝶是最平常的客人,它们朝饮木兰,夕餐秋菊,常三三两两飞来,像赶集似的,嬉逐于菊丛。

⑩童塘的冬天也是令人迷醉的。瞧,那高高的立在塘际的青秆儿,不是别的,是刚刚从深秋中拔节过来的野生芭茅,花冠蓬垂着,一吊一吊的,像只只雪白的苍鹭。低矮的,是丛生在塘畔的蔓草仙藤,它们或隐或露,隐着的是它们冷峻的思想,露着的是它们直面大地的情怀。严霜下,它们愈冷愈苍翠,愈冷愈精神,或紫或蓝或白,静静地开着点点小花,并溢出阵阵扑鼻的幽远的清香。

雪毕竟是要下的,这是童塘的福气。童塘的雪从不激越,亦不猥琐;它飘飞如青杨之花絮,坠地如慈母之抚摩,它飞在树上,柔而轻,像催春的白梅;撒在地上,薄而白,像铺地的玉帛。

呵,童塘!银装素裹的童塘哦,是四时风光分明的最后诗章。那诗章是圣洁的,无瑕的,是天国精灵之所在,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一面明洁的镜子!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洁朴素又清新自然,作者通过描写和想象,将清新、美丽的童塘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B.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C.文章描写景物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相映;有远景,有近景,远近结合。

D.本文以“童塘情怀”为题,以“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入笔,以“银装素裹的童塘”收笔,中间写了童塘四季不同的景色,很有章法。

2.结合第⑦段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段画线部分。

3.作者写了童塘春夏秋冬四季的哪些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D 2.采用以动衬静、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用蛙的动来反衬夜的静,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情趣的月夜荷塘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3.春季:桃李梨花开满堤岸,蛙声一片。夏季:塘荷遐想,月下荷塘。秋天:菊花盛开、蜂蝶嬉逐、织娘鸣唱。冬天:野生芭茅,蔓草仙藤,银装素裹。寄寓了作者对老屋前童塘的留恋喜悦的情怀。 【解析】 1.试题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A项,“通过描写和想象”表述有误,文中并无“想象”;B项,本文并未运用“夸张”的修辞手;C项,“有远景,有近景,远近结合”表述不恰当。故选D。 2.试题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主要为:①回答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②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描写了什么内容,③分析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具体到本题,结合“晶莹的露珠便从荷的玉盘上滑下去,化入宁静的碧水”“‘扑通’一声,跳入碧青的水里”分析可知,划线部分采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用蛙的动来反衬夜的静。结合“袅娜”“惬意”“含着笑靥”“打着盹儿”“宁静”“一对拥入水中的完美的 ‘翡翠恋人’”等可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情趣的月夜荷塘图。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3.试题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应通读全文,先划分文章层次,确定文章行文思路,然后进行分层概括;最后标画出每个层次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结合本文内容,即可概括出四季景物。第③④段写春景,“开春,惹你眼花缭乱的,莫过于童塘的桃树、李树、梨树了”“而到仲春或谷雨,童塘的蛙们就开始热闹起来”,可知描写了春季的桃花、李花、梨花和蛙声;第⑤⑥⑦段写夏景,“望着荷香弥漫的童塘······那是一尾尾自由的生灵向你漫游过来”“在满月的夜晚,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这会儿有一只蛙”,可知描写的是夏夜的游鱼跳蛙,月下荷塘;第⑧⑨段写秋景,“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尤其是菊花、蜜蜂、蝴蝶”可知描写的是菊花、蜜蜂、蝴蝶;第⑩段写冬景,“那高高的立在塘际的青秆儿,不是别的,是刚刚从深秋中拔节过来的野生芭茅”“低矮的,是丛生在塘畔的蔓草仙藤”“雪毕竟是要下的,这是童塘的福气”,可知描写的是野生芭茅、蔓草仙藤、雪。分析情感,需要结合所描写的景物,“犹如学堂孩子们“琅琅”的书声一样淳朴、自然”“在这样好的诗意里”“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童塘的冬天也是令人迷醉的”“是四时风光分明的最后诗章”这些语句都蕴含着作者对老屋前童塘的留恋、喜爱之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薏阅读空间》)

1.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超过半数的城镇居民从未去过图书馆。

B.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低于美国,人均到馆次数也低于美国。

C.从材料三的数据对比可知,各级政府都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拨款最高。

D.由材料三可知,2010-2013年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都在逐年增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由于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所以在网上迅速“爆红”。

B.“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的地理环境和服务设施,都体现了政府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C.河南许昌公共图书馆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滨海新区图书馆历史悠久庄严肃穆,但都很受欢迎。

D.许昌玻璃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来阅读,实现了阅读“零门槛”,让书香成为了一种文化标签。

3.请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书香社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展现儒家智慧

①上个世纪,不少中外知名学者如汤因比、梁漱溟论述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断言中国文化是未来人类文化的希望。1988年,7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巴黎会议上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些名家名言的确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然而,当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遇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向我们这一代人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以儒家智慧解决问题,则何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如果我们连自家门前雪都扫不尽,何以能够除去他人瓦上霜?何以证明儒家智慧能够解决未来人类的生存之道?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一点一滴,解决当下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以此证明和展现儒家智慧。

②必须承认,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持怀疑态度。比如,当今生态环境恶化,在不少地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果我们空谈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知行不能合一,那么人们质疑儒家之知,又批评执行不力,就有充分的理由;再比如,我国表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贫富悬殊警戒线,如果我们只是空谈孔子的“富民”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贫富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贫富悬殊问题,那么孔子的智慧不足以服人,我们对孔子的智慧阳奉阴违的做法也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评。可见,知而不行,知行分离,最终将连累、伤害到知。所以,眼下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坐言起行,大幅提升执行力,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为儒家智慧正名。

③当然,儒家智慧也有一个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因为儒家智慧能够解决传统社会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就能够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儒家智慧无论解决何种社会问题,除了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以外,还必须能够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包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才是圆满无缺的儒家智慧。

④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儒家智慧首先解决中国本土问题,才能让世人信服,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在应对日益变化的世界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展现儒家智慧,是我们瞻望儒学未来发展所持有的一大愿景。

(摘自《儒学发展的五大趋势与三大愿景》,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个世纪,不少中外名家关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的论述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B. 上世纪八十年代,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人类只有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才能够在21世纪很好地生存、发展下去。

C. 作者批评了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所持的怀疑态度。

D. 作者认为完美的儒家智慧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既能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能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自然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旨在提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为后文阐述运用儒家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张本。

B. 第一自然段接着立足现实,从反面切入,通过假设分析,突出儒家智慧的价值、意义和局限。

C. 第二自然段按照提出问题(怀疑儒家智慧),再分析问题(为何怀疑儒家智慧),最后解决问题(正名儒家智慧)的思路展开行文。

D. 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也”字承上启下,说明儒家智慧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还有一个自身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我们能以儒家智慧解决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那么就可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

B. 人们指责和批评有些人对孔子智慧阳奉阴违,说明孔子的智慧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C. 如果我们对儒家智慧不断发掘、充实、更新,并将其运用丁社会实践,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D. 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严重问题,进而真正走向世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世界上,其实很多事情都是需要等的:红灯要等,坐公交要等,看电影要等……把一颗种子埋到土里,要等它生根等它发芽等它开花再等它结果。就连泡面,都需要等上三分钟。

等待,原本是生命的一部分。有人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享受等待的过程,有的人却因等待而焦躁不安……

关于“等待”,你有怎样的感触?请结合你的生活,叙述你的体验,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一百年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谈及绘画的色彩时,我们总是________,认为国画的色彩不及西方绘画丰富。这种认知,已成为我们与古人之间横亘着的高山,使我们与中国延绵数千年的人文艺术传统相互隔绝。(      )事实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对色彩敏锐的民族。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________,令世人________。这幅长卷诞生于宋代,流传近千年,叫作《千里江山图》。在用色上,画家王希孟根据材料的特性,先以赭色为衬,后以石青、石绿的天然矿物颜料为主,并在颜料叠绘过程中寻求微妙的变化,画面层次分明,几乎代表着中国青绿山水最高水准。中国画重神韵、轻写实,这使得至今人们一谈起中国画,多数人脑海里反应的是黑白水墨画,而富丽堂皇的壁画、经典雅致的青绿山水很少被想起。如果我们不能从技法和材料的视角领悟古人,就难以理解国画内在的美学意蕴与独特的表达技巧。唯有________,继承我们自身的传统,彰显本民族人文艺术精神的尊严,才能确立中国人文艺术在世界中的位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妄自菲薄    精美绝伦     瞠目结舌     追本溯源

B.自怨自艾    美轮美奂     瞠目结舌     顺藤摸瓜

C.妄自菲薄    精美绝伦     叹为观止     追本溯源

D.自怨自艾    美轮美奂     叹为观止     顺藤摸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国画的色彩体系,果真不如西方绘画吗?

B.西方绘画的色彩体系,并非优于国画。

C.西方绘画的色彩体系,果真优于国画吗?

D.国画的色彩体系,并非不如西方绘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画重神韵、轻写实,使得至今人们一谈起中国画,黑白水墨画是最先跳入多数人脑海里的,而很少想起富丽堂皇的壁画、经典雅致的青绿山水。

B.中国画重神韵、轻写实,使得至今人们一谈起中国画,多数人脑海里反应的是黑白水墨画,而很少想起富丽堂皇的壁画、经典雅致的青绿山水。

C.由于中国画重神韵、轻写实,使得至今人们一谈起中国画,多数人脑海里反应的是黑白水墨画,而富丽堂皇的壁画、经典雅致的青绿山水很少被想起。

D.中国画重神韵、轻写实,使得至今人们一谈起中国画,很少想起富丽堂皇的壁画、经典雅致的青绿山水,而黑白水墨画是最先跳入多数人脑海里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