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没有经历过我们无法知晓它的来之不易...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没有经历过我们无法知晓它的来之不易,所以只有经历后我们才能懂得。

请你以《经历了,我才懂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例文: 经历了,我才懂得 定了早点去同里古镇,清晨我便起了个大早。 许是太早了,这个城市还没完全清醒过来,路边的小吃店都没开门。正在我讪讪地找着,一缕清香钻入鼻尖,抬头望去,雾气腾腾中,看到了一个不起眼的招牌,原来是一-家粥店。 出门在外,总希望在有限的时光中去品尝当地的美食,多尝试一种,便多了一份对当地传统的理解。这家小店也是奇怪,除了粥,包子小菜什么都没有。唉,将就着吃点吧。我便跟老板要了一-碗粥。这老板六十多岁,光头,下巴一撮老长的胡子,穿着袍子,在这个清早还少人行的老城真让人有种穿越的感觉。 不多时,粥上来了。我一看,就那么一小碗,估计五碗也吃不饱,一问价钱,十块。老板看我惊讶的表情,微笑着说:“这是全苏州最贵的粥,你要慢慢喝,才能品出它的味。”带着满腹狐疑,我仔细端详了眼前的这碗粥。色相倒是让人赏心悦目,红白两色,红色是红豆粥,白色是糯米粥,上面撒了一些金黄的桂花。我搅拌了一下,尝了一口。刹那之间,红豆的甜香,糯米的清香,加上桂花香,在口腔恣意交织缠绵,一股热流直通胃部,整个身心被这种感觉怔住了。我一勺,-勺慢慢地喝,为的就是感受绵糯、甜香的口感。 此时店里还没有其他人,老板便坐到门口的桌边,架起老花镜,打开录音机,放了苏州评弹。曲子和桂花糖粥真是很配呢,小店内充满了古老的气息。因为分量不多,喝得再慢也很快就喝完了。这时我才打量起这家小店,墙壁上挂了很多牌子,上面写着“这件甜蜜的事,他坚持了一辈子”等字,原来是人民日报、凤凰视频等多家媒体颁发给店老板的证书。我向老板询问,他告诉我说他是糖粥的第六代传人,语气充满自豪。每天早上他都四点多起床熬粥,一天只熬一大锅,要整整熬上三个小时,期间人不能离锅,要不停搅拌,否则一粘锅,糊味出来,一锅粥就全毁了。等到七点开门营业,每天可以卖到三百碗左右。一锅卖完就不做了,要吃的话就得等明天早上来。 熬三小时,卖三百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丝变白,直至脱落。别人听着,只觉是弹指之间,对于店老板来说,却是一辈子的坚持。守着这个小小的粥店,给相识的或是路过的人带去温暖和甜香,也许正是他这一生所要完成的使命吧。用心把一件小小的事坚持做一辈子,不正是人生的大圆满吗? 这时,陆续有人来买粥。我站到老板旁边,看他娴熟地用勺子舀起白粥,再舀起红粥,叠放在一起,真如红云盖白雪。撒上桂花后,他从一个小小的紫砂茶壶里倒进一滴蜂蜜。 我问他这是什么蜜,他说是桂花蜜,从自家树上采集好桂花,然后泡在瓶子里,要等上五年才能酿出少量的蜜。 我改变了先前的看法,觉得他的粥卖多少都不算贵的。里面的每一粒米,是三小时的熬煮加搅拌;一滴蜜,是五年时间的酝酿;一缕独有的味道,是几代人情怀的坚守与传承。“食以载道”,“大道至简”,这世间真正的美味,也许并不在于食材的稀有或昂贵。阡陌小巷,市井人家,普通食材,佐以用心,一样能烹制出令人难忘的味道。我也明白了老板让我慢慢喝的用心,只有慢下来,才能与眼前的食物结缘,用嗅觉、味蕾去体悟、去交流,才能对天地的赐予怀有敬畏之心。日本美食家古志弘说:“用心烹制的食物大概都有魔力,能在入口的那一瞬间,让心变得温暖而充盈。”于制作者,于品味者,用心之处,美好便诞生了。 我告别了老板,告诉他有机会还来喝他的粥。他笑着向我挥了挥手,也许每天他要重复很多次这样的动作,来与他、与小店有缘的人告别。我也默默感谢那一-碗桂花糖粥,感谢它带着阳光雨露,带着久远的时光,带着一生的故事,走向我,融入我。 走过一座城,遇见一碗粥,经历了,我才懂得,这世间所有美好的遇见,都是缘。 【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人生总是要经历一些什么,才会懂得生活的道理。如:经历了泥泞,才明白晴天的可贵;经历了风雨,才明白彩虹会升起;经历了成长的岁月,才明白长大不是一个人的事……很多很多脱俗的立意可以点亮读者的眼眸。有意思的是,有时可以从某个立意出发,去寻找相关的个别化的题材来表现;有时则可以从自己感触最深最具独特个性的材料出发升华出文章的主旨,从文章写作的操作层面上困难其实不大,关键是这份独特的“经历”和“懂得”没有平时的积累是很难达成的。另外,千万别忽视“才”这个副词的存在,它让文章的标题前后具备了某种条件关系,也捎带了一点思辨的色彩。品味这个词语,文章结尾揭示的那个道理,是“走过”方能明白的,换句话说,这个道理起初轻易是不会明白的。文章里应该有相关的点染才是。 参考立意: 1、经历后,才懂得珍惜; 2、经历后,才懂得幸福与美好; 3、风雨之后有彩虹; 4、不要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参考素材: 1、曾记否?我们因沉迷于自己的爱好而颠倒了白天黑夜,也因理科知识的深奥而头晕目眩,更因英语口语要求的苛刻而不敢开口。有人因为考好了一次试,便飘飘然在同学的赞叹声中忘我;也有人考砸了却又不愿难过,总是故作轻松地自我解嘲。这个时候的我们,面对老师的批评再也不觉可怕和难以接受,同伴的奚落才成了刺伤心灵的利刃;父母再也不是我们心目中的神,有意无意的顶撞彰显着青春的叛逆;这个时候的我们,不愿把内心的秘密告诉别人,害怕拿出来的那一刻会成为永恒的伤痕……面对心理的迷茫、中考前的彷徨,我们偶尔也像湮没在浩瀚星空里的飞船失去了方向,却总有无数的星光在指引我们永不停息地前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这走过的岁月让我明白,心中再深的伤痕,学业再多的艰辛,也会经时间的冲洗,而慢慢地恢复如初。当初那些看似不可承受的痛苦,挺过来之后不也只是一件美好的往事么?同样,现在我们正经历的的兴奋和哀伤、刻苦与孤独,在我们长大成人后回首往事时,该也只是嘴角的一抹微笑吧。 2、人的一生会经历过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种树,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学步,第一次感动……第一次不仅来自于有形的实物,更多地来自于无形的精神。 站在岁月的门坎上,畅游在回忆的大海之中,视觉不禁停留在时间的沙滩上,有很多事,虽然记不起来,但却话成了千万个贝壳——一个紧凑一个躺在沙滩上,我不禁被一个不起眼的扇贝给吸引住了,而它本身代表着一件特别的事。 3、未来才是那辆奔驰的列车,才是人生的希望。所以,年青的朋友,用欢笑与流泪用心地去捕捉和珍惜人生的每一次光芒,好好地把握现在,去实现未来的梦吧。但幸福也总会在风雨中摇摆,因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场残酷的考验,一次艰难的旅途。当不如意来临时,请不要气馁,不要抱怨,更不要麻木。台湾作家刘墉说:“人就这么一辈子,不管你怎么过这一辈子,这一切也将会过去,但是希望能在这宝贵的一生中多一点感受,多一点触动,哪怕是苦、是甜、是酸、是辣、是惊、是险、是喜、是悲,记住,不要麻木”。是的,任何时候都不要麻木,否则,那将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可悲的事情。回首往事,尽是遗憾,默想未来,夕阳西下,暮蔼苍茫。或许,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选择了拼搏,选择了微笑面对一切,未来的太阳才会在朝霞的陪伴下冉冉升起。 4、“凡事都要经历一遍,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这句话是长辈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这其中何尝没有它的道理呢?毛毛虫只有经历过蜕变成蝴蝶的过程,才能知道其中的艰辛;只有真正经历了残疾,才能懂得健全时的幸福;只有经历过黑暗,才明白光明的可贵。这还不足以证明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部分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你与父母之间有怎样特殊的“行话”?你们是怎样用“行话”交流的?请联系生活,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要求:既要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还要有对神态、动作的描写。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下面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2.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力士脱靴”的典故表现了李白任性不羁,不畏权贵的鲜明个性。

B.翰林是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C.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又号“谪仙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显示出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D.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

(2)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灶头

曹丽琴

①灶头,是集人间的烟火与温暖一身的。

②老屋的灶头简单质朴,像江南的村妇月月年年、年年月月,坐在家中,营造着饭菜芳香的温馨,滋补着我们的身躯和心灵,延承着一个家族的历史。

③我家的灶头是两眼灶,印象中,许多美好的回忆都在灶头飘出的芳香里鲜活生动成心壁上温馨的画面。

④清晨,公鸡啼鸣,天光初亮,灶前,母亲年轻的身影浸润在清乳般柔滑的光亮里,每日娴熟地给我们煮粥、揉粉做白团子吃。粉白的团子里裹上一勺用少量开水拌匀的糖汁,不稀不浓,正好,再将细细腻腻的团子揉捏得圆圆扁扁,紧贴在烧粥的大锅壁上。粥香四溢,再焖一会,白团子也就熟了。咬一口,一股糖汁甜滋滋地流进嘴里溜过喉咙化入心里。咬一口团子,喝一口粥,爽爽甜甜的,直润心腑。这样的甜团子和着浓浓的母爱一日日一年年滋养着我们的生活。

⑤逢年过节,母亲更是在灶上忙碌。每年端午前夕,母亲会给我们包肉粽子、红枣粽、赤豆棕。大锅里煮粽子,粽香丝丝缕缕地更是勾着我们肚里的馋虫。母亲一只只取出粽子,用线一对对串起打成结,佯怒拍一下我们的手,吩咐我们先给左邻右舍送上一对粽子。回来,放下手里怀里伯伯婶婶送的鸡蛋、鸭蛋……,猴急似的剥开粘粘湿湿的粽叶,用筷子一插拿在手里蘸好白糖黄糖,咬一口盈盈泛亮的糯米粽子,香香甜甜的。

⑥瓜果成熟。母亲采来的两角菱、四角菱,小山似的堆满了灶屋。放到大锅里,咬开菱角,菱肉清香扑鼻。菱好吃也好玩,淘气的我们常常在二角菱上用银针刺一个洞,一点一点把菱肉吸空;再把吸空了的菱角一只只用红丝线串起来,做成“风菱”挂在窗前,晃悠在风儿里,有轻轻的乐声响起。长长圆圆的南瓜熟了。母亲就常常给我们烧南瓜粥吃。煮熟的南瓜粥,粥色橙红,糯米如珍珠般,拌上白糖,甜甜的芳香引来了馋嘴的小伙伴。吃完了,母亲笑盈盈地再给我们添,往往一大锅南瓜粥很快就见锅底了。现在,我依然爱吃南瓜粥,总觉得电饭煲煮出来的南瓜粥没有灶头大铁锅煮的来得香。

⑦寒冬里,天未亮,母亲就在灶间忙开了。未等我们起床,母亲已经用木屑和灶膛里的火给我们生好了脚炉,放在我和姐姐的棉鞋上,衣服则裹在上面。从酣梦中醒来,穿着暖暖的棉鞋、棉衣,暖意从脚底一直到到心口。我和姐姐还常常挤在灶塘,用灶膛的火煨山芋,煨熟的山芋飘香时,垂涎欲滴的我们,赶紧用灶火钳扒开灰,取出山芋,一点一点去掉有点煨焦了的山芋皮,边吹热气边啃着烫口的黄灿灿的山芋肉。吃完山芋,坐在灶屋的墙檐下晒太阳。大人们嗑着瓜子天南海北聊着,小孩们抓几把蚕豆、黄豆撒在脚炉里煨豆子。香香脆脆的蚕豆、黄豆,我们嚼得咯吱作响。这种单纯、无邪的快乐如故乡的河流一般清清冽冽、潺潺缓缓地滋润着我稚嫩的心扉。

⑧现在,老屋的灶头早已逝去,逝去的还有我翠绿的童年。时光是无法追回的。而灶头及灶头边的场景却在成长的岁月里定格,宛若一部珍爱的黑白电影,一幕幕常回放眼前。

⑨这些生命中的记忆是固定、忠实、美好的,是一个人真实的拥有和无形的财富,并且它的暖度、质地、气味不变,如同老屋的灶头飘出的各样芳香。

1.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穿着母亲做的棉鞋、棉衣,暖意从脚底一直到心口。

(2)现在,老屋的灶头早已逝去,逝去的还有我翠绿的童年。

2.分析第5段中划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母亲一只只取出粽子,用线一对对串起打成结,佯怒拍一下我们的手,吩咐我们先给左邻右舍送上一对粽子。回来,放下手里怀里伯伯婶婶送的鸡蛋、鸭蛋……,猴急似的剥开粘粘湿湿的粽叶,用筷子一插拿在手里蘸好白糖黄糖,咬一口盈盈泛亮的糯米粽子,香香甜甜的。

3.文章主要写母亲,为什么要以“灶头”为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