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6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6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

“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雒树刚说。

报告显示,宣传文化部门通过市场准入、资格认定、加强监管等方式,引导和推动文化企业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重视市场机制、市场需求,但不搞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

同时,会议制定实施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完善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

(摘编自《文旅部:不搞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

材料二

(摘编自《2017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概览》)

材料三

受国务院委托,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谈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等问题,有的企业甚至一味迎合市场、制造文化垃圾。

雒树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扩大,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优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活跃,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不过,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雒树刚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文化供给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目前文化产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还比较少,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抑制了文化消费。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难度较大,有的企业甚至一味迎合市场、制造文化垃圾,亟须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高质量文化供给主体提供坚定支持,不断优化供给结构”。

雒树刚表示,与美国、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存在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西部省(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文化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基础还较为薄弱,正处于从政策推动到市场驱动的动力转换过程之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文化企业实力偏弱、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雒树刚说,文化企业大多是轻资产企业,高度依赖创新创意,普遍面临盈利模式不稳定、生命周期短、可持续发展难度大等突出问题;随着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部分传统文化业态、服务形态以及文化企业还不能适应科技发展和时代要求,转型比较缓慢,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较弱,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雒树刚谈文化产业发展: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年到2014年间,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和GDP比重都稳步提高。

B.2012年到2016年间,宁夏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呈上升态势。

C.2014年宁夏文化产业的GDP比重达到顶点,之后再也不会超越。

D.从图表中看,2015年是宁夏文化产业的缓和期,2016年略有回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文化产业如果不搞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B.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扩大,文化产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C.文化产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

D.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很突出,西部省(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你认为我国目前文化产业,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1.C 2.A 3.①通过市场准入、资格认定、加强监管等方式,引导和推动文化企业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重视市场机制、市场需求;②完善领导体制,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③坚定支持高质量文化供给主体,优化供给结构;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再分析材料二的表格,并与选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之后再也不会”错误,图表仅仅反映的是宁夏2012年到2016年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并不能代表以后如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如果不搞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错误,“如果……就能……”绝对化。材料一只是说“……但不搞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但并非这样做了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并根据文本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你认为我国目前文化产业,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然后浏览材料,圈出直接指明做法的文字,还可以圈出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概括努力的方向。 根据材料一“宣传文化部门通过市场准入、资格认定、加强监管等方式,引导和推动文化企业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重视市场机制、市场需求……”可以概括出第一点。 根据材料一“完善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根据材料三“亟须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高质量文化供给主体提供坚定支持,不断优化供给结构”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根据材料三“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可以概括出第四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某些特点是由语言文字决定的。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单音节文字,一般地说,每一符号都单独包含音、形、义三要素。在汉语的文句中,单词不因词性、时态而发生变化,作为词而存在的带有象形意味的字并不被完整的句子“吞没”,仍然具有直接指示意象的功能;汉语文句的语法也并不是十分严密的,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不仅需要通过语法惯例和规则来理解同时也需要通过对若干单词所形成的意象集合来体会。这种语言用于表达复杂的逻辑思维时会有较多的困难,但用于表现诗化的印象、联想,用于包容歧义和暗示却十分合适。

而汉字的单音节特征又使得汉语作品很容易写得音节整齐而匀称,并便于对偶的形成,再加以适当的押韵,文句更富于美感。所以,不仅仅是诗歌,在先秦各类著作中,如《易经》《老子》《庄子》《荀子》等等,都有广泛运用韵文的情况,那种不怎么严格、看上去似乎是自然形成的对偶句也颇为多见。这种现象的形成,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需要——这在书写不便的上古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意义,但不能说这里没有追求语言形式美感的心理因素存在。

中国诗歌几乎从一开始就在寻求明显的形式特征。《诗经》所收作品,时间和地域跨度都很大,但几乎全都是使用整齐的四言句式,这无疑是人为修饰的结果。这一现象或许与当时使用的音乐的特点有关,但考察后世入乐之作的一般情况,可以发现句式不齐也并不一定妨碍文字与乐曲的配合,所以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在写作或者改定那些作品的人看来,诗歌需要有某种不同于口语也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特殊形式。而追求形式的精致,后来成为古典诗歌十分突出的特点。对于语言形式美感的追求,更有一种泛化的倾向,这不仅显示在介乎诗文之间的特殊文体赋中,表现在骈体文中,许多散文在韵律、节奏方面也有精致的讲究。

综上所述,可以说汉语总体上是一种诗性特征十分强烈的语言。而语言并不只是思维的工具。人所知道的、人所能理解的世界就是人能够用语言描述出的世界;一种语言的特点直接显示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与心理结构。所以,尽管中国文化很早就脱离了神话的笼罩,但汉语的上述特点却证明,在日常的生活里,人们仍然保留着很多偏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具象性的感受、暗示的诱导、活跃而无定则的联想等等精神现象,对人们理解世界与人生的活动一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而文学尤其是诗歌在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中显得特别重要,显然有着非常深层的原因。

(摘编自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有象形意味的字具有直接指示意象的功能,虽作为词而存在,但不会被完整句子“吞没”。

B.汉语作品容易写得音节整齐匀称,便于使用对偶句式,这些都与汉字的单音节特征有关。

C.上古时代书写不便,记诵变得非常重要,因而先秦不少典籍中都广泛用韵,对偶句也多见。

D.不仅赋和骈体文追求语言形式的美感,许多散文也如此,体现在韵律、节奏方面的精致讲究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概括文章主旨,分述部分以并列结构从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

B.文章运用“单词”“词性”“时态”等原属西方语言学的概念,不无中、西语言对比之意。

C.文章举《诗经》几乎全是四言句的例子,证明了中国诗歌很早就开始寻求明显的形式特征。

D.文章多处出现“当是”“或许”“恐怕”等词语,体现了论述文注重语言的严密性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决定了文学的某些特点,由此可知,语言学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会特别强。

B.汉语不大适合表达复杂的逻辑思维,因此,有必要对汉语的字、词乃至语法进行改造。

C.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仍保留着很多偏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这对于诗歌的复兴大有裨益。

D.了解了汉语的主要特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人思维习惯以及本国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没有经历过我们无法知晓它的来之不易,所以只有经历后我们才能懂得。

请你以《经历了,我才懂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部分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你与父母之间有怎样特殊的“行话”?你们是怎样用“行话”交流的?请联系生活,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要求:既要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还要有对神态、动作的描写。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下面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2.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