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则有关萤火虫与蜗牛的资料说,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而它的食物就是蜗牛。原来,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弯拢来就成为一把钩子,钩子上有一条沟槽,那东西细小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先用颚在精明的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而蜗牛根本未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它不知道,萤火虫的这种敲打就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敲它几下,注射另外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下肚去。
(1)从以上材料中可以推论出萤火虫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从蜗牛的经历中可以得出什么教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很多人认为,吸烟仅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但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烟草制品中的尼古丁可导致烟草依赖,①_______。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成功需要一个过程,许多吸烟者知道吸烟的危害,并有意戒烟,②_______。部分烟草依赖者甚至在罹患吸烟相关疾病后仍不能戒烟。有些人为此选吸“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等,③_______,因为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就有害健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___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其实不然,( ),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____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类似事件______,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后”“90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______,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另辟蹊径 耸人听闻 数见不鲜 良莠不齐
B.剑走偏锋 混淆视听 层出不穷 参差不齐
C.另辟蹊径 混淆视听 数见不鲜 参差不齐
D.剑走偏锋 耸人听闻 层出不穷 良莠不齐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
B.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
C.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
D.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B.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多元的心态、更开放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C.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
D.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2)柳永在《雨霖铃》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天地开阔,世事茫茫的景象,透漏着一种景无边而情无限,情人相见无期的痛苦。
(3)辛弃疾在《水龙吟·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形象地表示,许多年过去了,北方的人民已经淡忘了国耻,往事已不堪回首 用典表现自己也想为国而战的句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2.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 /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台狱,“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C.刺史,官名,源自秦汉,刺史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在唐朝,刺史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和祖先而修建的供舍。生祠,始自西汉,是古代信仰的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其对象一般都是官员。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
C.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数次在杭州任职,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