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着意描绘人物语言,文中烛之武凭借天花乱坠的辞令,智退秦晋联盟,显现出他娴熟的外交技巧。
B. 安倍远访欧洲,游说亚洲,用的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老套:通过攀亲戚、套近乎,试图从道义上围堵中国,让中国人在钓鱼岛问题上让步。
C. 图穷匕见,这个一向以友好邻邦来标榜的霸权主义者,终于撕去了“友谊”的面纱,赤裸裸地进行军事交涉了。
D. 司马迁是一位勇猛的斗士,他敢于标新立异,走自己的路,因而《史记》处处闪烁着他那创造性的火花。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一个人如果反过来去伤害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这是不仁道的;表明晋国国君背信弃义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4)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实是一种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鲁东门观刈蒲
李 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①,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注]①龙须:龙须草,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事”“初霜”点明深秋的时令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挥镰”“拂水”两句用比喻描写劳动场景,富有诗意,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珍贵。
D.本诗前面部分叙写场景,后面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晰,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2.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乙)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下列对(甲)文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从百余骑(跟随) B.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
C.至鸿门,谢曰(道歉) D.翼蔽沛公(名作状,像鸟展开翅膀那样)
2.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都是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以后也称分封的王和列侯为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戴的玉珏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大师排队一年只为看一匹马
姜常红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我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2011年12月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休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的大富之家,父亲饶锷开着发行钱票的钱庄,饶家不仅富甲一方,而且家学渊源深厚。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起名“天啸楼”,藏书十余万卷。受父亲影响,饶宗颐自幼便浸泡于此,埋首在藏书的世界里。
在父亲的有意栽培下,饶宗颐迷恋读书深入骨髓,坐拥书城的他,从小就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不喜欢玩耍,只喜欢读书。进入学堂后,饶宗颐总感觉先生教授的知识“太肤浅”,于是选择退学回到父亲身边。深受家学的熏陶,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1932年,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不幸离世,留下一份硕大的家业和一部未完成的遗作。那一年饶宗颐15岁,他在家业与学业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父亲去世后,饶宗颐用了一年时间将父亲的遗作单独续完,并连载于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1935年,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创建了广东通志馆,破格将18岁的饶宗颐聘入馆中,专职艺文纂修。
饶宗颐学富五车,有诸多研究成果,但他并不急于在完成后立即发表,而是将文稿一压再压,一方面为了修正老知识,另一方面也为了吸纳新知识。
饶宗颐有一个著名的“兔论”:“做学问和做人一样,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守株待兔的心态。一般人太急功近利,老是想抓住几只兔子,而机会就像兔子跑得非常快,积极追的人未必能够逮到。我就靠在树底下,有兔子过来的时候,就猛然扑上去。”
当时法国学界的敦煌学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留存有不少原始资料。为了研究敦煌学,饶宗颐很长时间都居住在法国。一次,他听说法国南部有个原始山洞,山洞的岩壁上画有两万年前的岩画,而且整个墙壁都是动物,其中有一匹中国的蒙古马。饶宗颐猜想这极可能与远东近东的交流沟通有关。远东近东是当时欧美人使用的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地理概念,近东是指距离西欧较近的国家和地区,远东则指的是离西欧最远的亚洲东部地区。中国的蒙古马属于远东,但出现的壁画却在近东。为了证明远东近东的人类在2万年前已有沟通接触,饶宗颐决定亲自去岩洞看个究竟。
这个岩洞是在1940年被4个孩子偶然发现的,因为担心人们的呼吸破坏洞内景观,法国政府于1963年将山洞关闭,公众不得入内参观,只有科学家和获准的少数人才能在洞内逗留,且每个礼拜只开放一次,每次只有一小时,更苛刻的是,每次仅限入5人。被允许进去的中国人并不多,要排队,饶宗颐为了一睹这匹蒙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1976年,饶宗颐亲自观察了洞窟壁画后,得出了欧洲古代或已存在蒙古马借助欧亚大草原东西交流的考察结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饶宗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便浸泡在藏书十余万卷的“天啸楼”,埋首在藏书的世界里。
B.饶宗颐进入学堂后,因先生教授的知识“太肤浅”而退学,这反而培养了其超强的自学能力。
C.父亲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去世后,15岁的饶宗颐在家业与学业中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学业。
D.饶宗颐学富五年,多年的学业研究,使得他对做学问有独到的看法,其中著名的“兔论”即为此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去世后,15岁的饶宗颐在岭南大学的帮助下用了一年时间把父亲的遗作续完,并连载在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上。
B.文章交代,18岁的饶宗颐在广东通志馆专职艺文纂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家的研究理论。
C.饶宗颐听说法国南部的一个原始山洞的岩壁上画有两万年前的岩画,岩画上有一匹中国的蒙古马,他断定远东与近东自古以来就有交流。
D.饶宗颐作为国学大师,在国学研究方面可谓硕果累累,尤其是治学严谨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一睹山洞岩画上的蒙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
3.在实践“兔论”的过程中,饶宗颐有那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乙)阅读梁文蔷《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抗战前,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10本,就停顿下来,因为翻译莎士比亚是没有钱的,为了我们一家,父亲必须谋生,教书、写文章。生活相对安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有计划地翻译。父亲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译两千字。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
父亲每译完一本,就将手稿交给母亲装订。母亲用古老的纳鞋底的锥子在稿纸边上打洞,然后用线缝成线装书的样子。没有母亲的支持,父亲是无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
我在台湾与父母一起生活了10年,因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独生女”。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他们后来跟着我到西雅图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时常在汽车的后视镜里很“嫉妒”地发现,他们还经常手拉手坐在一起。1974年4月30日上午,父亲与母亲照样手拉手到附近市场购物,市场门口一个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了母亲。母亲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伤势很重,需要动大手术。临进手术室前,母亲以一贯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进手术室前,她似乎已有预感,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几个小时后,护士出来通知,母亲已不治。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父亲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开始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就在母亲去世后一个月,父亲终于辗转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他特地跑到西雅图母亲的墓前,告慰母亲。
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庭院,却已是物是人非。临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上面还有一个小青枣,让我带回台湾,送给父亲。这棵枣树是我们在北京时老枣树的后代,老树早已离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枣叶包好,回到台湾后,把在大陆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告诉父亲,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骐33年的经历,讲到激动处,与父亲相对而泣。那个枣和树叶后来都枯萎了,父亲把叶子留下来,放在书里,珍存着。
1986年,我最后一次赴台探望父亲。临走时与父亲在客厅中道别,父亲穿一件蓝布棉外衣,略弯着腰,全身发抖。他用沙哑的声音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怎么叫出租车,怎么办出境手续等,那一刻,他又把我当作他的没出门的小女儿。那一次离家,我充满了不祥之感。1987年11月3日,父亲因突发心脏病住院。当时,小量地输氧已经不够。父亲窒息,最后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此时,医生终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5分钟里,父亲死了。父亲强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脏停止,他留下的最后五句绝笔之一是:“我还需更多的氧。”没想到父亲留在人间最后的字迹,竟然是这样的求生呼号。每想到此,我便有肝肠寸断之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写父亲在医院长椅上哭泣,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表现了母亲的去世给父亲的打击之大,从正面直接表现了父母之间的恩爱。
B.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其中父亲把我从故乡带来的枣树叶子珍存在书中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C.父亲年老了,略弯着腰,全身发抖,表明他身体不再健康,这让我离家时有一种不祥之感。
D.父亲对“我”不厌其烦地叮嘱,表明他已经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对小女儿格外留恋。
2.文中回忆了梁实秋先生到台湾以后的生活,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
3.从这篇节选的回忆性文章中,你可以看出梁实秋先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