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深化改革和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深化改革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家层面以政府为主导,有计划有组织地扶贫开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财政扶贫投入,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制度,建档立卡精准扶贫……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及世界银行发布数据,我国贫困人口从1981年末到2017年末累计8.53亿人脱离贫困,走上富裕之路,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我国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材料二:

材料三:

人大代表孙其信说:“脱贫攻坚越是进入冲刺阶段,贫困地区越要守住发展的‘绿色’底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提高脱贫质量。”甘肃省迭部县委书记仁青东珠代表说,绿色脱贫之路“走对了”,近年来政府通过修建旅游厕所、农村公路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引导贫困群众发展藏族特色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种植,从事旅游运输等延长旅游产业链。旅游扶贫带动当地近35%贫困户脱贫。

牧原集团党委书记秦英林代表说:“产业扶贫应该做‘加法’,通过不断创新驱动企业发展,进而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通过探索“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实现了企业和贫困户等多方共赢。

(摘编自《增“绿”、加“新”、提高“含金量”》)

材料四:

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称,中国是全世界减贫事业的主要推动者。它现在与五个国际机构携手启动了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该活动是在23日举办的“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启动的。该论坛是中国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粮农组织等合作伙伴共同组织的。专家称赞中国近几十年来为扶贫取得成功做出了最大贡献,称赞中国计划在2020年之前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这比联合国的目标提前了10年,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范例。中国的案例表明:通过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消除贫困和饥饿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报道称,中国也面临着新问题,如社会不平等、城乡差异加大以及老龄化问题等。

(摘编自《参考消息》)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最多的是电视机,每百户拥有108.9台,说明有些家庭拥有一台以上的电视机。

B.2017年与2012年相比,贫困地区农村增长幅度最大的耐用消费品是汽车,每百户拥有量达到13.1辆,提升近五倍。

C.贫困地区通电话的自然村比重一直处于较高的位置,其次是有线电视信号,而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宽带,由41.5%提升到71%。

D.2017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除了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51.2%)相对较低外,其他均达到了80%以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世界银行的国际贫困标准及数据,从1981年末到2017年末,我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八亿多,成为全世界减贫事业的主要推动者。

B.人大代表呼吁在脱贫攻坚战中要守住“绿色”,不断“创新”,提高“含金量”,走创新脱贫之路,走绿色脱贫之路,走产业扶贫之路。

C.中国在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粮农组织等共同组织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时举办了“中国扶贫国际论坛”,很多专家盛赞中国扶贫成果。

D.外媒认为中国减贫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但中国也面临着社会不平等、城乡差异加大、老龄化等新问题。

3.我国的减贫工作有哪些宝贵经验?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1.D 2.C 3.(1)国家政策扶贫。政府主导,政策支持,财政支持。 (2)精准扶贫。确定扶贫目标2020年完成,加强第一书记帮扶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3)特色扶贫(或造血扶贫、绿色扶贫)。充分利用地域特点和区域优势如特色农业、农家乐、旅游运输等方式实施减贫。 (4)创新扶贫(或智力扶贫)。注重可持续发展,创新扶贫方式。如科技扶贫和政企合作扶贫等。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D项,“除了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51.2%)相对较低外,其他均达到了80%以上”错误,依据材料二图表二可知,2017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中,除了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51.2%外,还有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是71%,也是低于80%的。故D项概括不准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C项,“共同组织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时举办了‘中国扶贫国际论坛’”错误,依据材料四第一段“它现在与五个国际机构携手启动了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该活动是在23日举办的‘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启动的”可知,“案例征集活动”是在“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启动的,故C项说法颠倒。 故选C。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我国的减贫工作有哪些宝贵经验”,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经验,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依据材料一“在国家层面以政府为主导,有计划有组织地扶贫开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可以概括出我国减贫工作的经验一:国家从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到财政支持的系统扶贫。 依据材料一“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制度,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材料四第一段“中国计划在2020年之前消除绝对贫困”,可以概括出我国减贫工作的经验二:精准扶贫,有计划,有目标,并加强第一书记帮扶实施力度。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近年来政府通过修建旅游厕所、农村公路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引导贫困群众发展藏族特色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种植,从事旅游运输等延长旅游产业链”,可以概括出我国减贫工作的经验三:充分利用地域特点和区域优势来发展种植业、旅游业等,特色扶贫。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产业扶贫应该做‘加法’,通过不断创新驱动企业发展,进而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通过探索‘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实现了企业和贫困户等多方共赢”,可以概括出我国减贫工作的经验四:用科技扶贫和政企合作扶贫等方式来创新扶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B.“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C.中国人因刚健自强、生生不息的精神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D.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强调人的内在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时,运用了引证法,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

B.文章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

C.文章中指出精神信念世代传承,但其主流价值一直不变,是因为其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

D.文章运用了例证法,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当下时代是仓促的,所以成功要趁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针对以上两种说法,学校拟举办一场辩题为“成功要趁早/成功不必趁早”的辩论会,请 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 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 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 认为,该发现直接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5000万年。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嗅觉是什么?②当气味分子刺激我们鼻子中的感觉细胞嗅觉神经元时,③快速向大 脑发出神经脉冲,④因而使大脑处理这些信号并识别气味,使我们闻到气味。⑤虽然对气 味非常敏感,仅仅几个气味分子就足以刺激一个嗅觉神经元,⑥但气味闻习惯后会消失。 ⑦当同一种气味持续刺激时,大脑会有“疲劳"感,适应这种气味,减少或停止接收这种气味 刺激所产生的重复的信息。⑧通过降低放电速率的方式,⑨嗅觉神经元来适应气味的持续 存在的刺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佛山、大明湖和约突泉,是济南的三大     。( ①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________,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    _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②):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 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         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 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名胜  不舍昼夜  游荡  涌

B.名胜  昼夜不停  飘荡  挤

C.圣地  昼夜不停  游荡  挤

D.圣地  不舍昼夜  飘荡  涌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永远那么纯洁,活泼,鲜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0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