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感。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古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美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C.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D.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9年7月以来,香港部分青少年打着“自由”的旗号,拿着西方反华国家和地区的“工资”,不去学校上学,与香港警察频繁冲突,遭到香港爱国人士的唾弃。
2019年9月,国庆阅兵在即,一群2000年左右出生的新兵正在加紧排练,他们废寝忘食,汗流浃背,以向全国人民展示军人的风采、青年的志向和国力的蒸蒸日上。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近期阅读的《红楼梦》前十五回的内容。你们小组准备介绍一个为人乐道的情节,组长选出了“木石前盟”“雨村断案”“凤姐出场”“宝黛初会”“刘姥姥进荣国府”“派送宫花”“协理宁国府”“元妃省亲”等情节,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其中的一个情节,为语文课展示做准备。
要求:依据原著,将该情节主要内容有顺序、有重点地叙述出来。不少于12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用一把毫毛,变出千百个 的猴子——《西游记》里的神话正在成为现实。克隆猴“中中”和它的妹妹“华华”在中国诞生!随着它们的“故事”登上《细胞》封面,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 ), 20多年间,各国科学家 ,克隆了牛、鼠、猫、狗等动物,但一直没有攻克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的难题。科学家曾普遍认为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 ,经过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学的这个难题。科研团队未来可在一年时间内,培育出大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说,克隆猴的成功,将为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 的光明前景。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的“故事”登上《细胞》封面后,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B.随着它们的“故事”登上《细胞》封面,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C.它们的“故事”登上《细胞》封面,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D.随着它们的“故事”登上《细胞》封面,表明了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996年,自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
B.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
C.1996年,自第一只“多利”克隆羊诞生以来
D.自1996年第一只“多利”克隆羊诞生以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毫无二致 按部就班 跋山涉水 前所未有
B.毫发不爽 循序渐进 劈波斩浪 空前绝后
C.毫发不爽 按部就班 跋山涉水 空前绝后
D.毫无二致 循序渐进 劈波斩浪 前所未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既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又注重加强才能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他植者“爱之太思,忧之太勤”的表现除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此词上阕描绘金陵壮丽景色,下阕转入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竟逐”的腐朽生活,对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D.“悲恨相续”是对其后仍不以此为鉴、沉溺酒色、挥霍无度的统治者进行了批判,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结合整首词,对下阕画线句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