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级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一时间,垃圾分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尚”。
近年来,全国各地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从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看,2013~2017年,上海、北京生活垃圾产生量稳居全国前两位。五年间,上海市垃圾产生量分别为736.0万吨、742.7万吨、789.9万吨、879.9万吨、899.5万吨;北京市垃圾产生量分别为671.7万吨、733.8万吨、790.3万吨、872.6万吨、90l.8万吨。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已高达900万晚/年,亟待通过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2005~2017年,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为3.1%。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上海市垃圾产生量平均增长率甚至接近7%,出现了垃圾减量每年“越减越多”的尴尬局面,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已迫在眉睫。
(摘编自矫旭东《上海垃圾分类如何引领“新时尚”》)
材料二
早在2000年6月,我国就将8个城市列为垃圾分类试点,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面临的最大尴尬仍然是很多人因为分拣意识不够而“拎不清”。
“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没有从培养一代人的文明习惯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充分认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目前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基础了解层面,还需要加强引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指出。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军说:“我们通过七年的研究发现,垃圾分类要获得居民认可,社区里的志愿者及值班很重要,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比单纯的信息传递更能让居民认识和实施垃圾分类。”在他看来,志愿者不是单纯的督导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上门拜访,与居民的平时交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等等。
(摘编自光明网《垃圾分类如何“拎得清”》)
材料三
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的推进,不仅促进变废为宝,还催生出了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他们用互联网在线接单,上门回收固定种类废品。一名上门回收员表示,自己目前己靠“收垃圾”月入过万。
垃圾分类是进行垃圾减量化、集约化、无害化等科学处理的基础性工作,看似寻常却不容易,既要严格遵守程序规范,进行有效的细分,又要按照分类处理的原则进行精准投放,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成本和日常负担,一些市民原有的处理习惯难以短期内改变。细分化时代,若是没有专业服务的介入和替代,垃圾分类的日常化处理,就会遭遇各种因素的限制。
垃圾分类上门回放行业的兴起,意味着一种新业态、新职业的产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首先,实现了“专业人办专业事”的服务升级,可以解决“生活垃圾怎么分”所造成的困扰与麻烦。其次,激活了参与的源动力,减少了拾荒者、废品回收站等中间环节,把一部分利益让给市民,同时可回收再生资源的品质也更有保障。再次,垃圾分类上门回收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拉长和延伸了产业链。最重要的是,回收员上门回收,连接了垃圾从收集存放到运输处置的全过程,成为首尾两端的纽带,继而产生闭环和聚合效应。
(摘编自唐伟《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是服务升级下的多赢之举》)
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在上海率先出现,与生活垃圾产生量“越减越多”密切相关。
B.垃圾分类已试行将近二十年,与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相比,居民分拣意识更为重要。
C.垃圾分类是科学处理垃圾的基础,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进行有效细分、精准投放。
D.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岗位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将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新时尚”。
B.上海市垃圾产生量正不断挑战上海当前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垃圾围城”的难题亟待破解。
C.专业服务的介入,可以取代市民进行日常性垃圾的分类处理,使垃圾分类在细分化时代顺利完成。
D.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是垃圾分类产业链拉长和延伸的一种表现。
3.“垃圾分类”势在必行。请根据材料,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给出具体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朗读与呐喊
莫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 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 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D. 文章善用反复手法来加强语势、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快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忘我。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 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C.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B.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C.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不小心摔碎一把小茶壶。这把小茶壶跟随她多年,是她的一件心爱之物。所以,壶碎令她心痛。但是,新凤霞马上安慰自己:“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得马上赔自个儿一把壶!”于是,新凤霞不再责怪自己,扔掉碎壶,迅速上街,买了一把更加漂亮的小茶壶赔给自个儿。新凤霞把新壶摆在原处,禁不住露出舒心的微笑。这件小事体现出的是一种“与自己讲和”的智慧。
但巴金又说:“那些总是与自己的现实处境讲和的人,他的灵魂也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敝市文化艺术事业,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市文化局联合市美术馆,举办第七届社区美术作品大赛,现将征稿要求通报如下:①参赛作品以竖式为好,书体、画风不限;②决不接收硬笔书法作品、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③获奖作品恕不退稿,由市美术馆惠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中共十八大以来,反腐在中共党内刮起旋风并高压推进。据有关方面统计,在不到两年时间的反腐战役中,已有超过18万党员干部被处分,更有数目可观的司局级以上高官被查处严惩。( );无论是正____________的政治明星,还是已____________的过往功臣,只要正在或者曾经涉足过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应会“新账老账一起算”。用中央纪委的话说,就是反腐“绝不留死角”。
从今年以来查办的国家发改委、山西、江西、云南等大的腐败案件看,既有历史延续的体制漏洞没有清理彻底,也有部分人或者利益集团沿袭过往惯性不畏反腐高压态势拒不收手。大量的权钱交易、以权抗法、以权压法的问题也是____________。王岐山书记将一些地方的裙带腐败、窝案高发形容为“塌方式腐败”,并指出这些问题至今病源还在、病根未除。
既然药到病未除尽,一旦形势稍缓,腐败就有____________的风险,还须施之以重手,反腐艰巨性也体现于此。
1.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
B.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是否长治久安。
C.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治久安。
D.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管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还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
B.无论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还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
C.不管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
D.无论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崭露头角 功成名就 气息尚存 死灰复燃
B.崭露头角 功成不居 气息奄奄 东山再起
C.初出茅庐 功成不居 气息奄奄 死灰复燃
D.初出茅庐 功成名就 气息尚存 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