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自然保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先后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十多种保护地类型,数量超过10000处,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左右,基本覆盖了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资源,使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和大部分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当时“抢救式”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问题越来越突出,缺乏统一空间规划、存在保护空缺、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长期存在于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必将给我国自然保护领域带来历史性的深刻变革。从时间维度看,中国自然保护运动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直接进入2.0版;从空间维度看,所有自然保护地纳入统一管理,可以有效避免保护地空间规划重叠的问题;在管理体制上,则有望彻底解决部门分治、行政分割的顽疾,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

(摘编自“光明网”《中国的国家公园如何体现生态文明》)

材料二:

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分级行使,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但各国对国家公园的内涵界定不尽相同。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中国的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给子孙后代留下自然遗产;坚持国家代表性,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坚持国家所有,具有国家象征,代表国家形象,展现中华文明;坚持全民公益性,坚持全民共享,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

到目前,我国已设立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分别是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长城和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亮相  国家公园是什么“公园”?》)

材料三:

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公园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多地少,开发强度大,现在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人为活动的大面积的自然区域,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人为干扰的地方去建立国家公园。现在是采取在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单独划定一个区域,叫做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区域,给他们划定一个范围。另外,人多地少,干扰太大,引起生态退化以后要对生态进行恢复。还有,中国现在自然保护区就有2000多个,自然保护地接近12000个。国家公园不是从零开始的,必须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这也是中央提出的国家公园体制的出发点,要通过体制的改革整合现有的一些自然保护地,解决保护地的多重设置、分类管理的片断化、碎片化的问题。

(摘编自“凤凰财经网”《国家林草局:中国预计将建60个到200个国家公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六十多年来发展迅速、成绩显著,有效保护了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和大部分生物多样性。

B.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公园体制推动了我国自然保护历史性的变革,使其进入2.0版的新时代。

C.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众多,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数量大,面积广。

D.我国目前已经设立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湖南南山、北京长城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能有效规避保护地空间重叠规划,有可能彻底解决部门分治、行政分割的保护地管理体制顽疾。

B.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的基础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目标是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C.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会直接收归中央政府行使。

D.我国的国家公园首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给后代留下自然遗产。同时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努力服务公众。

3.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与美国相比,我国国家公园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1.B 2.C 3.①解决长期存在于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缺乏统一空间规划、存在保护空缺、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不顺等。 ②我国难以找到没有人为活动的大面积的自然区域建立国家公园;我国人多地少,干扰太大;我国存在保护地的多重设置、分类管理造成的片断化、碎片化的问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变未然为已然,原文是“必将推动”,并非“推动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而不是单纯的国家公园体制。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项,“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会直接收归中央政府行使”曲解文意,并非“直接收归”。结合“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分级行使,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分析,原文是“逐步过渡到”。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当时‘抢救式’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问题越来越突出,缺乏统一空间规划、存在保护空缺、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长期存在于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分析,原因是解决长期存在于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结合“中国人多地少,开发强度大,现在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人为活动的大面积的自然区域,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人为干扰的地方去建立国家公园”“人多地少,干扰太大,引起生态退化以后要对生态进行恢复”“要通过体制的改革整合现有的一些自然保护地,解决保护地的多重设置、分类管理的片断化、碎片化的问题”等分析概括与美国相比,我国国家公园的不同之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蚊子

张国平

他决定回趟老家,去看看年迈的老娘。他怕以后再没机会了。

他没让司机老王和秘书小周陪同,也不敢自己驾车,客车也没敢坐,找了辆出租车回了老家。

老家离龙城不过一百里,到家的时候天还没黑透,看马上到了,他让出租车司机把车停在路边,想等等再回家。他不想碰到父老乡亲。

不远处是座废堤坝,小时候上堤割草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站在高处,远望彩霞飘浮,夕阳西下,心头不禁酸楚。他好想留住当下,留住眼前的美好,可惜这一切已成奢望。

他不仅付了车费还预付了明天的车费,让出租车司机明天再来接他,他说明天要去趟更远的地方。

天黑透了,他步行回家。

他的突然出现让娘很意外,他从没有这个时间回家的,而且还是一个人。娘问老王和小周呢,他说送到门口让他们回去了。娘问他怎么回去,他说今儿不回去了,在家住一夜,陪陪娘。

他很久很久不在老家过夜了,每次回来都是来去匆匆。娘高兴,一扭一扭地出去了。他问娘去哪里,娘说回来你就知道了。娘买了顶蚊帐回来,说老家蚊子多,没蚊帐你睡不着的。娘的床上并没有支蚊帐,他问娘,娘说她习惯了,老胳膊老腿的,蚊子不咬她。他知道,娘是舍不得花钱。娘不缺钱,他也不会让娘缺钱,可是娘还是舍不得花。他曾想给娘请个保姆,娘不让,说她能打能跳的,请啥保姆。其实,娘既不能打也不能跳了,娘骨质增生,走路已不灵泛了。他也曾想让娘跟他住一起,娘说不习惯,还是老家空气好,乡里乡亲的,有人拉呱。城里有啥好的,街上车多人多,家里跟牢笼似的。

娘每次这样说他都想让她打住,“牢笼”很不吉利。

娘做好了玉米粥,好香好香的玉米粥,他足足喝了两大碗,喝得畅快淋漓。

碗筷是他刷的,娘不让他刷,他坚持要刷。娘当然高兴,笑眯眯地在旁边看着。

晚饭后娘儿俩拉了很久的呱,芝麻核桃,陈年往事。娘问他工作可好?孙子和媳妇可好?他支支吾吾地应着,心不在焉。娘哪里知道,为了不连累儿子,他早将儿子和媳妇送到美国去了。

看天色晚了,娘给他支了蚊帐。他让娘睡支蚊帐的那张床,娘不肯。睡觉前他塞给娘两沓钱,娘吃惊地盯着他,问为啥留这么多钱?娘花不了这么多钱。他让娘留下,说万一要用了也方便。娘不肯,硬把钱塞回去,说没钱了难道不能找你要?

他回答不了娘的话,夜里偷偷将钱塞到铺盖下。

他脑子乱,睡不着,偏偏钻进一只蚊子,在他耳边嗡嗡嗡。他身上痒,更睡不着。

他想开灯捉蚊子,但怕影响娘,只好忍着。他奈何不了蚊子,蚊子更猖狂,他被咬了很多包。已经后半夜了,他看娘睡熟了,实在忍不住,便开灯捉蚊子。

嚇啦啦,他满蚊帐拍,却总是拍不到蚊子。

娘醒了,娘帮他拍蚊子。娘说你别动。娘一只手伸在蚊帐里,一只手留在蚊帐外,等蚊子落稳了,啪! 一下将蚊子拍死了。

娘看看两掌血,说,它只要钻进来就跑不掉。蚊子这物件钻进来就得吃饱,吃饱它飞不动了,非死不可。一只手在里,一只手在外,两面一夹,一拍一个准。

娘的话让他出了一身冷汗。他辗转反侧,心乱如麻,一夜未眠。

他很早起床,给娘做了早饭。平常都是娘给他做饭,这是他第一次给娘做饭。

娘高兴,吃得很香,他却吃得很少,五味杂陈。

出租车司机很守信用,早早地来了。

他上了车对出租车司机说,回龙城。出租车司机吃惊地问,不是要去更远的地方吗?

他回头望了望仍站在村头的娘,对出租车司机说,不,就回龙城。

(选自《啄木鸟》2018年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部分“他”不让人陪同,自己打车夜晚见母亲,是因为他要到“更远的地方”,说明违法乱纪的“他”已做好了出逃的打算。

B. “他站在高处,远望彩霞飘浮,夕阳西下,心头不禁酸楚”中动作、环境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这美好的当下已成人生奢望的内心之悲。

C. 母亲不愿意和儿子一起生活,表面上是母亲喜欢乡村生活,不习惯城市生活,而实际上是母亲怕给儿子添麻烦,增加儿子负担。

D. 回家见母亲,晚饭后坚持刷碗,给母亲留钱,早起给母亲做饭,“他”有这些行为举动的原因是想在出逃前为母亲尽一次孝。

2.文中说“他辗转反侧,心乱如麻,一夜未眠”,请简述使他“心乱”的情感因素有哪些?

3.母亲拍死蚊子后说“它只要钻进来就跑不掉。蚊子这物件钻进来就得吃饱,吃饱它飞不动了,非死不可”,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墨家学派衰落成因

赵建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 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

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肢、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

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今天看来,当时的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非儒即墨,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B.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所写的传记都记述详细,唯独对墨子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

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繁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持否定态度。

D.在秦汉之后,墨家并没有出现过特别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衰落带来的影响。

B.文章主要就墨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C.文章提到了墨家的一些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D.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庄子的话,旨在说明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如能这样,则一切混乱都可消除。

B.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空想。

C.墨家比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因其思想的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

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天萌发、夏天繁荣、秋天收获、冬天孕育,生命律动,需要发现:亲情醇厚、友情真挚,爱情甜蜜,弥足珍贵,需要发现:生命灵性、世事真相、人性恶、人情冷暖,万象纷呈,需要发现……

请以“发现”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代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②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③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④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⑤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⑥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⑦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荞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睛,它们就开始吹奏。

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⑩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⑪而我呢?

⑫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

⑬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

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⑮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

⑯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父亲的东篱”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联想到土地、劳动、诗意与美,显得朴实而又厚重,打通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

B.第①段作者说“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又说“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并用“露水”“青草”等意象描述阅读感受,旨在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第⑨段作者用“抚摸过和问候过”“轻轻松了土,培了土”等细节,描写父亲在田园劳作的情景,妥帖而有情味,表现了父亲对土地和庄稼的深厚感情。

D.文章在叙述作者回乡见闻的基础上,突出了他的内心感受与思考,是为了与他在都市生活中的心灵境况相对比,借此表达对自我的审视和批判。

2.本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泥土纵然干涸得没有一丝水分

眷恋它的树枯萎了也站在怀里

像婴孩依偎于母亲

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

怀念大地给它织春的碧玉针

感激大地塑造它健康的身体

它们是亲密的母女啊

一起美丽,死亡时也抱在一起

A. 民谚有云:“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正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之一。

B. 本诗中写树和泥土的关系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

C. 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有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与本诗中“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D. 作者的另一句诗“我虔诚的根须,真的决不会对大地背叛”可作为本诗的注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