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搀扶年迈的老人,你选择了敬老;拾起地下的香蕉皮,...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搀扶年迈的老人,你选择了敬老;拾起地下的香蕉皮,你选择了爱幼。对此______,你就选择了漠视。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外进修后,穿越了重重艰难险阻,放弃了____ _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献计献策;(     );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刑场上放弃最后一次生存的机会,______;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了追寻世间真谛而抛弃了君主的______生活。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置之不理  衣食无忧  视死如归  锦衣玉食

B.不屑一顾  养尊处优  视死如归  雍容华贵

C.不屑一顾  衣食无忧  舍身取义  锦衣玉食

D.置之不理  养尊处优  舍身取义  雍容华贵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困苦生活的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不去领美国的救济粮

B.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困苦生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C.朱自清,现代著名文学家,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D.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宁可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拖着久病的身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这些人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B.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理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C.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理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D.虽然这些人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1.A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去理睬它。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结合后句的态度“漠视”应选“置之不理”。 第二组,衣食无忧:衣物食物应有尽有,不用担心。养尊处优:生活在富贵优裕的环境中。句中只就物质生活方面来说,没有强调地位上的“尊”,应选“衣食无忧”。 第三组,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舍身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句中强调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应选“视死如归”。 第四组,雍容华贵:形容人仪态高雅从容,庄重大方,也形容服饰华丽锦绣。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此处偏重于指生活,不强调仪态与服饰,应选“锦衣玉食”。 故选A。 2.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结合分号及前后句子可知,先说人物,再说事件。“拖着久病的身体”是一种状态,做状语,后面要加动词“生活”,否则就成分残缺。“宁可……也”表取舍关系的关联词,“舍”的是“救济粮”,“取”的是“困苦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混淆。 故选B。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语“虽然”应置于句首,排除BC;后句否定不当,“谁可以否认”表肯定“谁都承认”,后面不能再加否定词。“选择”与“理智”不搭配,排除A。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深切回忆与同学们到湘冮中游泳,不畏艰险一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第一节中,用人们习惯性的告别的动作,对康桥说“再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了自己对真的猛士的看法。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 。他们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世人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也指隐者。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将“隐者”与“隐沦”做对比,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中“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C.颈联巧用设问,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全诗通过对隐者所在的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顷之未发,太子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心

C.秦之将军,可谓深矣           遇:遇到

D.顷之未发,太子之             迟:迟到

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変徴:古代音乐的七音之一。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凄凉悲壮。

C.中庶子:官名。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D.《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对回报太子之事早有谋划,知道秦王最需要什么。

B.太子丹在国家危难之时,急欲让荆轲为国效命却又对他不忍心、有不舍之意。

C.樊於期为解燕国之患,又报自己之仇,深明大义,勇敢献头。

D.从文段可以看出荆轲不仅仅是一个武夫义士,还颇有智慧谋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28日正式公布该校“双一流”建设方案。这份方案提出了北大从现在至2048年的“三步走”建设目标以及未来的学科建设项目布局,旨在全方位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围绕这些建设目标,北大还制定了“30+6+2”的学科建设项目布局:面向2020年,重点建设30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推动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面向2030年,部署理学、信息与工程、人文、社会科学等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此外,面向更长远的未来,学校还将布局和建设以临床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为代表的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北大表示,未来几年学校将紧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通过在人才培养体系、人事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学术体系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建成世界一流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形成合理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流动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北京大学公布“双一流”建设“三步走”方案》,新华社北京2017年12月29日电,有删改)

材料二

大学孕育大师,大师成就大学,这一话题自中西方产生成规制的、能称之为大学的机构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当今中国“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更需呼唤大师。

在“双一流”建设的热潮中,大师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标杆、灵魂和旗帜,因此我们更需呼唤大师。一所学校有无大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质量和向一流大学的迈进程度。大师的学术与人格双重魅力在学生中具有天然的感召力、亲和力,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教育和人格熏陶的不可替代的力量,也是引领和感召青年教师形成师之为师境界的无形力量。

可以说,“双一流”建设既不能缺“大楼”,也不能缺“大师”,这是全面衡量一流大学或学科的一体两面,是一种完整的追求。但相比较而言,人的因素是更重要的,人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力量,人的潜能一旦迸发出来,是任何物质条件所不能取代的。

(《“双一流”建设更唤大师》,2017年12月28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三

清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强调了“4个学科领域+20个学科群+8个独立学科”。将现有11个学科门类整合为工程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生命科学与医学4个学科领域。工科在持群体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具有突破性、颠覆性的重大技术的创新,在国际上发挥引领作用;理科要进一步提升水平,努力取得原创性、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学术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学科要进一步强化基础,争取整体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生命科学和医学在进一步突出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此外,还拟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传承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着力改革。

材料四

记者: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流的大学文化对“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新百年,清华也提出了“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思路。未来,在文化建设上,清华怎样布局?

邱勇:大学本质上是一个文化机构,一流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文化传承,没有文化的独特性,很难成为一流大学。形成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挑战。100多年来,清华大学与国家和民族共命运,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与传统。“双一流”建设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凝练新时代的清华精神,加大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研究、文化教育、文化实践、文化环境、文化传播等工作,加快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构建,持续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和校园文化氛围。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培养一流人才》,2017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向未来,北大将布局和建设一系列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B.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的目的是重点建设30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推动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

C.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提出的建设方案中,都包括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内容。

D.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清华大学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着力学科建设,力求在“双一流”建设中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学科,并注重研究的创新性、突破性等。

B.大师的学术与人格双重魅力在学生中具有天然的感召力、亲和力,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教育和人格熏陶。

C.人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力量,在当今中国“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应以大师来衡量一流大学或学科。

D.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机构,一流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文化传承,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乡

路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蓬的像一团茅草。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纹。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庄稼和青草的绿叶上,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不起一点黄尘。高加林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离村子还有一里路的地方,他听见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话,其中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高老师回来……”他知道这是他们村的砍柴娃娃,都是他过去的学生。

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

“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孩子们都哈哈大笑,叽叽喳喳地跑到沟里去了。

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

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一片茂密的枣树林掩映着前半个村子;另外半个村伸在沟口里,他看不见……

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向他跑来了。

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透着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

“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

“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

人们问候和安慰了他一番,就都又下地去了。

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当他从公路上转下来,走到大马河湾的岔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了。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相跟着从县城回来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的——现在他们却永远地分手了。他也想起,当他离开村子去县城参加工作时,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送他的。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他嘴里喃喃地说:“亲爱的人!我要是不辜负你就好了……”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来了……

(选自《人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加林天还没有明时就离开县委大院,怕别人看见他失魂落魄的样子。

B.“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高老师回来了……”,表明高加林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C.“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这一句古老的歌谣,使高加林感受到了强烈的谴责力量。

D.“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一句,作者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高加林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中父老乡亲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