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以下是我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李军故意伤害罪减刑刑事裁定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

以下是我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李军故意伤害罪减刑刑事裁定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词明显不符合公文的语体色彩,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经审理查明,犯人李军在坐牢期间,认罪悔罪,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做完了劳动任务。2018年获得监狱改造积极分子奖励。本院觉得,李军确有后悔表现,符合减刑法定条件,可以减刑。

 

(1)“犯人”改为“罪犯”(2)“坐牢”改为“服刑”(3)“做完了”改为“完成”(4)“觉得”改为“认为”(5)“后悔”改为“悔改或悔罪”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 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密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所以做本体是注意启事语言的规范雅正,不能用口语。 题干明确讲“有五处用词明显不符合公文的语体色彩”,根据题干要求做答即可。“犯人、坐牢、做完、觉得、可以”这五个词口语化严重,不符合公文的语体色彩,可改为书面化的词。“犯人”改为“罪犯”,“坐牢”改为“服刑”,“做完了”改为“完成”,“觉得”改为“认为”,“后悔”改为“悔改或悔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进入夏季,打雷打闪再平常不过了,但是你知道有一种闪电荣登地球未解之谜的行列吗?______,它会突然爆炸也会安静消失,神秘莫测,让人难以捉摸。普通闪电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十微秒,球状闪电却可持续几秒甚至几分钟。到底是怎样一股力量让它的寿命异于普通闪电,____但毫无疑问的是,球状闪电的危害是极大的。那么公众究竟该如何防范球状闪电呢?由于球状闪电本身非常罕见,对其危害性的观测和研究很少,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    ,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____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____。但是,(    )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____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也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发泄  鄙薄  俯拾即是  价值感 B.宣泄  鄙薄  俯拾即是  存在感

C.宣泄  鄙夷  数见不鲜  价值感 D.发泄  鄙夷  数见不鲜  存在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行不行”的探寻,更需要“该不该”“能不能”的判断。

B.中国的进步,与其说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毋宁说更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C.中国的进步,虽然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但也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

D.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复杂的矛盾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B.复杂的矛盾也许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也许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C.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D.难道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2)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写出了秦统治者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

(3)历来的诗评家都认为“________”是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居吴兴

曾几

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②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真成”写出了诗人面对社会政治环境的无能为力和对当权者的强烈不满。

B.颔联诗人以无枝栖息的乌鹊和“不解营巢”的“拙鸠”自喻,表达了渴求贤主的愿望。

C.颈联中,诗人分别从国家局势和个人身世角度写自己的艰难处境,表达了忧惧之情。

D.本诗围绕“寓居”二字,结构严谨,风格则悲壮沉郁,与杜甫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

2.有评论者认为诗中的“秋风秋雨…‘落日孤云”具有某种特殊意味,请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日:“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日:“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于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屠子其罪不细也/

B.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

C.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

D.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褐”原意指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是古代下层人民日常服饰中的一种,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或指地位卑下的平民百姓。

B.“祭酒”原指飨宴时长者酹酒祭神的长者;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如国子祭酒等;本文指州中的学官。

C.“三径”,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归乡里,“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D.“羲皇上人”,羲皇本名伏羲氏,后世追尊的“三皇”之一;上人,居于上位的人,指君主;此处指陶潜归隐以后感觉像君王一样自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出身名门,祖上在朝为官居要职,他少年时心怀大志,知识渊博有文采,聪颖洒脱真性情,被乡里邻居看重。

B.陶潜曾几次因为家境窘迫不得已出来做官,但最终忍受不了以尊严来换取俸禄的生活,在辞去彭泽令后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彻底归隐。

C.辞官不久被征召为著作郎,陶潜没有上任,他辞绝州郡长官的拜见,但同乡张野等人邀请他喝酒,他就算不认识主人,也欣然前往,尽兴而归。

D.陶潜不仅善写诗,也通音律。每逢好友聚会他就会拿出不加装饰的琴来,抚琴而歌,表现出高雅的人生情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于野亭。 

(2)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