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完成各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

完成各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漠,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2.“闲读梧桐”,①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什么?  (不超过10个字)

②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什么?

3.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E 2.⑴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⑵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3. 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的“寂寞”另有含义。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B项,“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错,没有“母爱的细腻”,更与主题无干。 D项,“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错,没有赞颂“从容豁达”。 故选CE。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是对物象特征的考查,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可结合第二段“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概括;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课结合“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来概括。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文章大部分笔墨都是对梧桐的描写,只在第三段“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和第七段的结尾写到外祖父,“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这是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结合下句“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再结合文章上文对外祖父的描写回答。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课文填空。

①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____________,丁香一样的忧愁 。(《雨巷》)

③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 ,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④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___________ ,何辞为? (《鸿门宴》)

⑤真的猛士,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之,乃还。

1.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烦执事      阙秦利晋 B.东封郑       郑知亡矣

C.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取之 D.何厌有    君所知也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远(以……为边邑)

B.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言,道)                  又欲其西封(扩张)

3.翻译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夫晋,何厌之有?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1.在下面四个句子中补出的宾语“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B.樊哙侧其盾以(之)撞

C.则与(之)斗卮酒 D.窃为(之)大王不取也

2.下面对选文内容所作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是指樊哙面向东而立。

B.“客何为者”一句是“客为何者”的宾语前置形式。

C.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王,并予以斥责。到此,《鸿门宴》一文情节发展到了最高潮,紧张气氛到达了极点。

D.樊哙在鸿门宴上说的话,其实只是对前文中刘邦对项王说的一番话的重复和补充,只不过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

3.樊哙闯帐,面斥项王,在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斗争中起的作用是(  )

A.使刘邦一方变劣势为优势 B.使刘邦一方摆脱了被动的处境

C.使项王决定放弃杀害刘邦的念头 D.使项、刘双方的斗争更加扑朔迷离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称作“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

B.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C.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D.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写了许多杂文,后来编成《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野草》等集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