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琵琶行》中,作者用月色侧面烘托琵琶女技术高超的句子“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从形声色三位一体写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寒风高吹,月满清砧,意境清冷而又高远,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颔联点题,思妇夜梦阑珊,魂断难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边思”的孤独与痛苦。
C. 第五句移情于物,借“孤鸿”出塞,寄寓边思之情。第六句写秋叶辞林,暗含季节的更替,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D. 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2.古人善以阔远的空间来表达深远的情怀,试简析诗歌尾联“天外心”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孝文帝择绛侯子贤者,皆推亚夫,乃封亚夫为条侯,续绛侯后。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成礼而去。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吴方攻梁,梁急,请救,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却,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
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佣苦之,不予钱。佣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指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曷有加焉!足已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夫日/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B. 亚夫日/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C. 亚夫日/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D. 亚夫日/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候/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续绛侯后:这里指的是袭爵,即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周亚夫承袭父亲绛侯周勃的侯爵位,因封地在条,故称条侯。
B. 孝景三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这里指的是使用“孝景”这个年号的第三年。
C. 太尉: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隋以后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等的加官、赠官。孝景三年,为平吴楚七国之乱,命周亚夫为太尉。
D. 县官:旧称一县的行政长官,西汉时常用以称政府或皇帝。《索隐》解释说,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亚夫严于治军。汉文帝六年,何奴大举入侵边关,周亚夫驻守细柳营,营中将士随时保持战备状态,皇帝也不能随意进出军营。
B. 周亚夫长于用兵之道。在平定七国之乱时,他明了敌方的优势和缺陷,提出了明确的战略方针,并排除干扰,坚决执行,大败敌军。
C. 周亚夫性格耿直,坚持自己政见。他先是以“高皇帝约”反对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后来又站在臣子守节的立场上反对封匈奴降王为侯。
D. 周亚夫处事不慎,终至惹祸上身。他儿子私自购买甲盾埋在地下,被佣夫告发,调查人员指出他的问题并转交廷尉处理,他绝食抗议,五天后呕血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卻,每朝,常与太后言条候之短。
(2)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
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 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
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
我一点儿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
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了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出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作者在文中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方歌在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时内心的悲痛,写得极富感染力。
C.翻过祁连山,“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了歌”,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D.文章结尾为闲笔,虽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但对主旨帮助不大。如删去结尾段,用“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一句作结,反而更显韵味悠长。
2.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是用漆最早的国家,但多为漆器。漆画一直伴随着漆器而行,附于漆器之上,故在创作上受到一定的制约。虽然漆画近年越来越受到瞩目,但似乎仍然游离于主流绘画之外。漆画创作时材质的多样,创作过程中技法的繁复,使一些漆画家走入误区。是表现漆画的传统工艺和材质的美感,还是更多的追求现代技术与材料的支持?一直是现代漆画家思考的问题。
德卢西奥迈耶说:“作品是否满足艺术的首要条件是‘美’,如果没有美,那么它根本不是艺术。”漆画在创作过程中,无论珍视传统还是勇于创新,都只有一个目的——美。正如艺术的起源众说纷纭,而人们更倾向于多元说一样,漆画的创作更应该是多元化的。诚然,漆画悠久的历史决定着它材质的特殊性、技法的多样性是其他画种所不能比拟的,但这也使得在漆画的创作上容易局限于只表现传统技法的蝇头之争上,而忽略了漆画作为一门艺术的追求,创作出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没有感情的作品。在漆画的创作中只有继承传统并且勇于创新,才能创作出成功的漆画作品。
在题材立意上,传统漆画多以图腾式或讨喜的形式出现,传统纹样的运用较为常见。优秀的现代漆画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漆画的悠久历史为漆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一味的强调技法和“漆味”是现代漆画的通病,在题材上,花卉、少数民族风潮越来越多,似乎这样才称之为漆画,失去了漆画应有的灵动感,并且风格呆板,作品失去当代美术的参与性。
漆画题材的创新取决于观念上的创新,漆画作者必须放眼国际,走出传统漆画的桎梏,并且从漆画技法所带来的欢悦中解脱出来,把新的观念引入到漆画领域中来。题材与立意的不断创新,在于作者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摆脱旧的思想束缚,朝多元化的题材发展。如果只是继承以往题材,停滞不前,作品只会趋于平庸、肤浅。现代漆画已经意识到了此问题,现代漆画题材丰富,意境深远,甚至已凌驾其他画种之上。在传统漆文化上注入现代的精神和思想,从创作理念、地域特点和表现潜力这些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上思索,如何创作出更多的时代精品,汲古而不拘泥,赋予千年漆画以灵动的时代气息,才是漆画家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传统与创新并不是针锋相对的,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提高、融会贯通,才是现代漆画发展的必然。我国的漆艺博大精深,有着让世人惊叹的成就。但漆画要发展不能坐享其成,必须兼收并蓄,在发扬尊重传统的前提上勇于创新,拓宽艺术的视野,丰富漆画的艺术语言。创新不仅是浮夸的外在形式,重要是从根本出发,要包括思想、题材、意境以及材质与工艺等多方面。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发掘出新材料、新形式,并与传统相交融,完成继承和创新这一艰难的缔造,不辜负漆画独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性格,使其作为具有中华民族性格反映的特殊的画种,得到社会普遍承认,并且走向世界。
(摘编自《艺术中国》,《漆画——传统与创新的伉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用漆最早的国家,我国的漆画附于漆器之上,近年来虽受瞩目,但似乎仍旧游离于主流绘画之外。
B. 漆画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唯一目标就是美。德卢西奥迈耶认为:如果艺术作品没有美,那么其不能称之为艺术。
C. 漆画的发展应从漆画的悠久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漆画的创作中,只要继承传统并且勇于创新,就能创作出成功的漆画作品。
D. 在题材立意上,漆画的悠久历史为漆画发展提供营养的同时,还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由漆画创作材质的多样、技法的繁复提出现代漆画家一直思考的问题。
B. 文章以漆画在题材上的狭窄性使作品失去灵动感的情况论证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必要性。
C. 文章以让漆画作为反映中华民族性格的特殊画种走向世界为最终目的论其发展。
D. 文章论证在漆画的振兴之路上维承和创新无法分离的问题时直面问题,运用举例论证,思辨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漆画创作时的材质和技法都能做到删繁就简,现代漆画家就不会产生疑问。
B. 现代漆画题材丰富,意境深远,故使得画作已凌驾于其他画种之上。
C. 漆画题材与立意的创新需要漆画作者放眼国际,走出传统的桎梏。
D. 如果我们能在漆画创作中完成继承和创新的缔造,就一定可以寻得丰富漆画艺术语言之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2年,欧阳自远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里想让他学医,他自己想学天文,但那时国家要发展重工业,而发展重工业就需要找到矿产资源,因此,“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出无尽的宝藏”成了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他被这句口号打动了,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地质学院。现今,他成为中国的“嫦娥之父”。
一本科学杂志上登了很多星际、太空知识,让杜祥琬立志探求宇宙的奥秘。高考时,他报考了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然而,他被国家选中到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大的宇宙没研究成,学了小小的原子核”。杜祥琬带领团队让我国核武器向小型化、精准化迈进了一大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天的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愿意清晰地表达“我想”“我要”“我喜欢”,更愿意为兴趣爱好而不懈追求,努力奋斗。
请围绕上述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