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在《短歌行》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喻胸怀的宽广,招纳人才越多越好。
(3)在《归园田居》中,作者写远景,极目远眺,看到宁静的村庄中袅袅炊烟融入暮霭: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①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作者贬南巴尉时作。②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不禁独立天边热泪横流。
B.颔联感叹自己长期官居人下,春光老去,先“我”而归,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与愤懑。
C.尾联诗人以贾谊自况,表明自己遭到了像贾谊一样的冤情,寄托了迁谪之意。
D.全诗抒情语句不多,但情感哀切深至,首尾感叹往复,情致悱恻。
2.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赤壁赋》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
B.《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C.《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的情感和心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D.《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而创作的。诗歌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情感人,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符合)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采之欲遗谁(遗弃) 枉用相存(问候)
B.少无适俗韵(气质) 重念君实视遇厚(看待)
举匏尊以相属(劝酒) 正襟危坐(高高地)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情趣) 辟邪说(驳斥,排除)
锲而舍之(用刀雕刻) 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D.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交会) 渺渺兮予怀 (悠远的样子)
就有道而正焉(匡正) 箕踞而遨(像簸箕一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B.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C.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劝学》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用比喻论证。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从《劝学》全文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蒲公英
叶征球
八里沟村很小,只有几户人家,寂寞地趴在幕阜山的皱褶里。
极少有人进山,起起伏伏的群山,和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只听得各种虫鸣鸟叫。我实在走不动了,又累又渴,肩上挑的零碎山货越来越沉重,像一块巨石。
师父说前面就有屋了,可以去讨碗水喝。
那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就蹲在晒场边,呆呆地望着远方。小手里捧着一棵蒲公英,雪白的绒球,特别漂亮。他看见我们,小脸上惊喜又惶恐,站起来,怯怯地往家里跑。
敲门进去,很快就谈妥了,在这里搭伙歇脚几天。男当家的高大粗犷,他婆娘皮肤黝黑,仿佛被炭火燎过。山里人实在,粗茶淡饭木床铺,看着给一些小钱就行。
进山第二日,我病倒了,师父安顿我躺着休息,他独自翻山越岭去猎户家收山货。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一只小手抚摸我的额头。我使劲撑开眼,是那个小男孩趴在床边。见我醒来,他笑了,轻声问我:“阿哥,你醒了。”
我缓缓地点头,笑着摸他的脑袋。“阿哥……带我,带我回家。”男孩的眼睛闪烁一种期盼的火苗。“回家?这不就是你家吗?”“不是。”男孩左右瞅瞅,悄声说,“我是这家人买来的,我爸爸妈妈找不到我了。”
我目瞪口呆。
男孩继续说着,但语调已变成了哭腔,抽噎着:“幼儿园放学了,妈妈还没来接我,一个叔叔给我巧克力,就牵我走了……”
灶房里传来黑女人的高嚷:“东生仔,又死去野了!还不来掐菜。”男孩兔子般迅速起身离去,背影瘦弱如瓦片。
我心突突地飞跳,手足无措。活了十七岁,跟师父走村串巷也半年多了,但我做梦都没有碰到这样的事,一下子乱了方寸。
晚饭时,男孩端一只木碗,低头飞快扒拉着红薯饭,很少吃菜,也很少看人。
山里的夜来得急,泼墨一般。四周静如史前洪荒,只偶尔有野兽的吼声,幽远地传来,令人毛骨悚然。这时,听见男孩在隔壁房间凄厉地惨叫一声,然后是断断续续地哭,压抑着,听得不甚真切。我拉过被子,蒙头蒙脸盖着,不敢动弹。
翌日,我早早起床了。男孩蹲在晒场边,又捏着一棵蒲公英,呆呆地望着远方。只见他胳膊和大腿,遍布着揪掐的瘀青。
“东生,他们老是打你吗?”我悄声问男孩。
他仰头看着我,眼眶里蓄满了泪水,哽咽着,无法说话,只是拼命地点头,点头。
“知道你家在哪里吗?”我俯下身,攥着他的手。
“我只晓得,我家住四楼,楼下有一个超市,妈妈每天给我买好吃的……”他茫然地摇头,“阿哥,我名字不是叫东生,带我走吧,带我去找妈妈!”
我强忍着,故作轻松地说:“你喜欢蒲公英吗?”
“嗯嗯,蒲公英好看,还会飞。”男孩的眼眸里充满了憧憬,自言自语道,“我要是跟蒲公英一样会飞,就好了!”
“东生,东生,又野到哪去了——”女人的大嗓门,又敲梆似地响起。男孩立即噤声,挣脱我的手,迅速离去。
小住几天,收购了一些山麂皮和野猪肉之类,我和师父就下山了。他们全家站在门前目送我俩,我看见小男孩满脸期冀又恐惧的表情。转过远远的山岔口了,依然望见那个瘦弱的身影呆呆地立在那里,像一朵纤细的蒲公英……
回来一年多了,我老是想起山里那个小男孩,想到他泪汪汪的眼睛。犹豫了很久,我跟师父说:“救救他吧!”天麻麻亮,师父就领着我,往山里赶。
可是,那里一切都没了!那幢土夯的旧屋变成了一堆瓦砾废墟,所有的木头烧得焦黑,凌乱一片。
对面山坡的人家告诉我和师父,冬天烘焙干货时,半夜失了火,全部烧了,一个人也没活着出来。我傻傻地站着,耳畔响起男孩乞求的声音:“阿哥,带我走吧,带我回家!”每一个字,都像匕首一样割着我的心。
晒场上杂草丛生,一丛丛饱满的蒲公英,摇曳着,绽放着,随风起起伏伏地飘飞。在泪眼中,我看见小男孩也跟蒲公英一样飞了,飞回了远方的家……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开篇的环境描写,为我们展现的是乡村的偏僻冷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为下文故事的发生渲染了气氛,做了铺垫。
B.在小说中,“我”作为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既胆小怕事,面对东生的求助不敢言语,又心存善良,因没有救助孩子一直心存内疚,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C.被拐小男孩反复乞求“阿哥,带我回家”“阿哥,带我走吧”表现了内心对回家的强烈的渴望。结尾处我又一次听到男孩乞求的声音,表现出我内心的后悔和愧疚。
D.这是一篇极具深情的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被拐卖的孩子的人生经历,选取的题材直击读者心灵,感人至深。
2.简要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1)他看见我们,小脸上惊喜又惶恐,站起来,怯怯地往家里跑。
(2)男孩兔子般迅速起身离去,背影瘦弱如瓦片。
3.小说中多次写到“蒲公英”,请探究其在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