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忻,字仲乐,本朔方人,徙京兆。忻幼而敏慧,为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忻,字仲乐,本朔方人,徙京兆。忻幼而敏慧,为儿童时,与群辈游戏,辄为部伍,进止行列,无不用命,有识者见而异之。年十八,从周齐王宪讨突厥有功,拜仪同三司,赐爵兴固县公。从武帝伐齐,攻拔晋州。及帝攻陷并州,先胜后败,帝为贼所窘,左右皆歼,帝挺身而遁,诸将多劝帝还。忻勃然而进曰:“自陛下克晋州,破高纬,乘胜逐北,以至于此。致令伪主奔波,关东响振,自古行兵用师,未有若斯之盛也。昨日破城,将士轻敌,微有不利,何足为怀。今者破竹,其势已成,奈何弃之而去?”帝纳其言,明日复战,遂拔晋阳。高祖龙潜时,与忻情好甚协,及为丞相,恩顾弥隆。尉迥作乱,以忻为行军总管,兵屯河阳,诸军莫敢先进。帝令高颎驰驿监军,与颎密谋进取者,唯忻而已。迥背邺城结阵,与官军大战,官军不利。时邺城士女观战者数万人,忻与高颎、李询等谋曰:“事急矣,当以权道破之。”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 急击之迥军大败。进封英国公。自是以后,每参帷幄,出入卧内,禅代之际,忻有力焉。上尝欲令忻率兵击突厥,高颎言于上曰:“忻有异志,不可委以大兵。”乃止。忻既佐命功臣,频经将领,有威名于当世。上由是微忌焉,以谴去官。忻与梁士彦昵狎,数相往来,士彦时亦怨望,阴图不轨。忻谓士彦曰:“帝王岂有常乎?相扶即是。公于蒲州起事,我必从征。两阵相当,然后连结,天下可图也。”谋泄伏诛,年六十四。

(节选自《隋书·宇文忻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B.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C.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D.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东,此处指山海关以东,即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等地区。

B. 龙潜,出自《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后指阳气潜藏,龙蛇蛰伏。此处指帝王未即位。

C. 河阳,在黄河北岸。“河”指黄河;“阳”指水北岸。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反之则谓之“阴”。

D. 禅代,指帝位的禅让和接替。史书中“禅代”,往往是假帝王禅让之名,行臣子篡位之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宇文忻自幼机敏聪慧,有指挥能力。与小孩们嬉戏玩耍时,常模拟军队操演,无人不服从他的命令,有见识的人看了都感到惊奇。

B. 宇文忻性格坚韧,不轻易屈服。武帝伐齐遇挫,脱身逃跑,诸将大多劝武帝撤军,他力排众议,劝武帝坚持作战,最终攻克晋阳。

C. 宇文忻精通兵法,善于应变。平定尉迥之乱时,在官军不利的情况下,他策划奇谋、运用诈术,振奋军心,大败贼兵。

D. 宇文忻威名赫赫,功高自傲。他因与突厥有往来而引起皇上猜忌,于是获罪离职,最终因心怀不满而被诛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邺城士女观战者数万人,忻与高颎、李询等谋曰:事急矣,当以权道破之。

(2)忻与梁士彦呢狎,数相往来,士彦时亦怨望,阴图不轨。

 

1.C 2.A 3.D 4.(1)当时邺城观望打仗的男女百姓有几万人,宇文忻与高颎、李询等谋划说:“战事紧急啊,我们应当用变通的方法攻破敌军。” (2)宇文忻与梁士彦亲近,频繁相互往来,士彦当时也怨恨皇上,两人暗中图谋叛乱。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做题时可以用排除法。本题有很多切入点。“于是击所观者”是一个整体,不用断开,所以排除A项、D项;“忻乃传呼曰”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之”做宾语,其后断开;“迥军”做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项。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A项“山海关以东”错,古代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故选A。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D项“他因与突厥有往来”文中无据,原文说“上尝欲令忻率兵击突厥,高颎言于上曰:‘忻有异志,不可委以大兵。’乃止”;他被诛杀的原因不是“心怀不满”,而是“谋泄”,原文“谋泄伏诛,年六十四”。故选D。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士女观战者”,定语后置,观战的男女;“急”,紧急;“权道”,变通的方法。(2)中“昵狎”,亲近;“怨望”,怨恨;“阴”,暗地里,暗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查看答案

下列“其”字不作代词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奚以不知其然也。

 

查看答案

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莫之夭阏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此小大之辩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朋友

[法]莫泊桑

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了。各处的屋顶上看不见什么鸟雀,水沟里的老鼠也稀少了。

这一天上午,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和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两位钓友在大街上碰了面。他们进了一家小咖啡馆一块儿喝苦艾酒。出来的时候,他们都很有醉意了。天气是暖的,天空蔚蓝而晴朗,一阵和风拂得他们脸有点儿痒。

“钓鱼去?想起来真有意思!”

“不过到什么地方去钓?”

“到我们那个沙洲上去。我们法国兵的前哨在哥隆白村附近。我认识杜木兰团长,他一定会不费事地让我们过去的。”莫利梭高兴得发抖了:“好。算我一个。”于是他们分了手,各自回家去取他们的渔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办公的别墅里。随后,他们带着一张通行证穿过了前哨,穿过了那个荒芜了的哥隆白村,后来就到了塞纳河的小葡萄园的边上了。时候大约是11点钟。

对面,阿让德衣镇像是死了一样。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高峰俯临四周的一切。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普鲁士人就在那山顶! ”

莫利梭口吃地说:“倘若我们撞见了他们怎么办? ”索瓦日带着巴黎人惯有的嘲讽态度回答道:“我们可以送一份炸鱼给他们吧。”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侧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了自己。

来到河岸,四周静悄悄的。他们觉得放心了,就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像是已经许多年无人理睬了。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 “他们现在又动手了。”

莫利梭正闷闷地瞧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了,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索瓦日回答道:“真不如畜生。”

后来他们开始安安静静讨论起来,辨明战争上的大问题,结果都承认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不过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转过来一望,看见四个黑洞洞的枪口。

几秒钟之内,他们都被捉住了,绑好了,抬走了,扔进一只小船里,渡到了对面的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士兵。

一个小兵在军官的脚跟前,放下了那只由他小心翼翼地带回来的满是鲜鱼的网袋。那个普鲁士军官微笑着:“喂,先生们,我想你们两个人都是被派来侦探我们的奸细。我捉了你们,就要枪毙你们。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把口令给我吧,我赦免你们。”

两个面无人色的朋友靠着站在一处,四只手因为一阵轻微的神经震动都在那里发抖,他们一声也不响。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这桩秘密就随着你们消失了。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立刻就死。你们去选择吧。”

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

瓦雷良山的炮声始终没有停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那个普鲁士军官发了命令。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我限你们一分钟,多一秒钟都不行。”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低声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做不忍心的样子。”

莫利梭一个字也不回答。

那普鲁士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没有回答。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依然没有开口。

军官发了命令。兵士们都托起了他们的枪。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目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他口吃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

12枝枪合做一声响了。

瓦雷良山的炮声并没有停息。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忽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他笑了,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节选自《莫泊桑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以后,城里已经没有什么可吃的了,两个朋友相约钓鱼仅仅是为了充饥。

B. 小说中三次写到“瓦雷良山的炮声”,烘托了紧张的战争气氛,暗示了战争中人们的悲剧命运。

C. 小说围绕“两个朋友”的故事展开情节、组织材料,以“钓鱼”为主线贯穿了全篇,不枝不蔓。

D. 两人在被俘时惊慌失措,显示了他们内心的恐惧,这也符合平民的心理,使故事更加真实、合理。

2.画线句子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两个朋友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花卉、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孕育而产生已有各式的花叶、虫鱼等。商周时,青钢器、玉石雕刻上出现了龙凤玉蝉等更为复杂的形象。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出现了一般认为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双鸦栖树图》。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花鸟画逐渐独立成科,晚唐五代时已形成不同流派。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期。北宋前期,崔白对写意技法的拓展,让花鸟画得以进一步表达艺术家的灵性。北宋后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方向发展,笔法细腻娴熟,格调高雅,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宋代在理学、文学、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着艺术创作、人文交流与艺术鉴赏。一方面,“格物”精神的倡扬,促进画家探究四时花草变化及自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意蕴;另一方面,苏轼、文同等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提升,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水墨花鸟因人文情怀的注入初步形成独特体系。

元代,诗、书、画、印开始融合,“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推动了花鸟画向更为注重笔墨、追求意趣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徐渭、八大山人等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在它的推动下,中国花鸟画不断发展,在题材之外不断深化其原有的精神内蕴。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地晨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我们的先民还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后来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寓意。这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葫芦、蝙蝠等,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抒发着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操守,满足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经历了形式、语言和文化观念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更是民族文化精神不断正本清源的体现。花鸟画的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跟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法则相统一的。我们向世界展示的中国艺术,应该体现这种具有民族风骨、正大气象的中国精神。也只有当我们树立起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构建起一种基于中华文明底色、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花鸟画现代样式,国花鸟画才能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鸟画的描绘对象很广,除了花卉、禽鸟外,还包括畜兽、虫鱼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

B.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的花鸟画起源于远古时期,东汉壁画《双鸦栖树图》被认为是最早的花鸟画。

C.民族文化赋予花鸟画“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的原动力,这也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D.花鸟画虽经近百年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简单介绍了花鸟画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但对各发展阶段的介绍详略不一。

B.文章探寻了花鸟画写意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花鸟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及常用的艺术手法等内容。

C.文章具体分析了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演变情况,并肯定其对世界艺术发展已有的影响与贡献。

D.本文为艺术评论,基本按照层进式的结构谋篇布局,引资料与举例子相结合,材料翔实,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理学、文学、科技等的拓展、推动以及士大夫的积极参与,花鸟画很难在宋代走向成熟、鼎盛。

B.花鸟画只要适应了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契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就能够雅俗共赏,获得人们的喜爱。

C.花鸟画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借丰富的题材抒发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充足的文化自信能帮助我们创作出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现代花鸟画,使其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