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的,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黄宗羲认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黄宗羲说:“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宗羲关注教育的主要表现是重视学校建设,他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超越功名利禄,传承弘扬文化。

B. 黄宗羲痛斥科举取士“祸国殃民”是主要因为科举强化迷信盲从、禁锢士人,扼杀思想解放与创新活力。

C. “养士”是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和准备“使天下达于大治”精英与栋梁。

D. 黄宗羲认为,如果“学校之教不明”,地方学官失职,教育很难发挥淳化风俗、推进文明进步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大量引用黄宗羲著作中的原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有效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阐释了“学贵创新”的重要性和“以水济水”的危害。

C. 文章观点鲜明,并采用“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 就逻辑关系而言,文章的分论点之间不是简单并列,分论点二、三之间是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宗羲的“学校”观自成体系,观念超前,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依然具有思想价值。

B.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宗羲所批判的功利主义、缺少创新等教育弊端,在当今依然存在。

C. 黄宗羲关于“厉禁”和“教育”的观点,与孔子“道之以德”的“德政”思想本质不同。

D. 黄宗羲“教育富民”的主张蕴含着开启民智能富民、文化建设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

 

1. C 2. B 3. C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最基本、最核心”的表述于文无据;“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理解片面,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故本题选C项。 2.试题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假设论证”理解有误,“以水济水”是比喻论证。故本题选B项。 3.试题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本质不同”理解有误。《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二者的本质都强调“教化”为本,“严禁”为末。故本题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三个人流落到一个荒岛上,突然天降大雨。

甲说:“荒岛之上,没有地方可以躲雨,何必奔逃,徒劳无功。”便泰然处之,静静地呆在原地。

乙说:“荒岛这么大,也许其他地方并没有下雨,依我看,不如四处找找。”于是,不辞辛劳,到处寻找没有下雨的地方。

丙说:“静坐无聊,奔走无益,何不雨中漫步,享受自然妙趣。”便慢悠悠地在雨中行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这三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你的观点。要求:立意自定,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起于隋唐,盛于宋,又叫诗余、曲子词。按照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B.夏衍,优秀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主要作品:剧本《法西斯细菌》《赛金花》《上海屋檐下》。

C.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人尊称其荀卿,先秦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荀子》,为荀子与其门人所著。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定胜天”。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谥“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      ▲      ▲      ▲  

   ▲   。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

A. ③②④⑤① B. ④③②⑤① C. ③①②⑤④ D. ④①③②⑤

 

查看答案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近日拜读了你的大作,我心中顿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

B.您大驾光临,顿使寒舍蓬荜生辉。

C.仁兄初次惠临舍下,小弟招待多有不周,还望海涵。

D.家母最近身体有点贵恙,希望你们不要叨扰她老人家。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迷迷蒙蒙的雨,使得雨巷宛如一位蒙上面纱的少女。

②他肚里有墨水儿,脑瓜又活,看个文件什么的,都比别人理解快。

③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④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热气腾腾。

A.比喻 借代 反复 比拟 B.拟人 借代 排比 比拟

C.比喻 借喻 反复 拟人 D.拟人 借喻 排比 拟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