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外连横而斗诸侯
A.目吴会于云间 B.乐琴书以消忧 C.或棹孤舟 D.窜梁鸿于海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2)《陈情表》里,李密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湘夫人》 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
D. 尾联运用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①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芋②,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 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 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 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这是苏辙为其兄《和陶诗一百二十首》写的序言。序而称为引,是为了避其祖父苏序之讳。 ②蒣芋:即薯蓣,通称山药。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B.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C.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和,指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B.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在文中指成年。
C.先,敬辞,多用于尊长。文中的“先君”指健在的父亲。
D.子美,是杜甫的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本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 绳
沈从文
今天镇上雨水特别好。如今雨又落了整三天。
水再大一点,进了溪里桥洞时,只要是会水,就可以得到些额外的利益。
然而水却并不能如大家愿,涨到河码头木桩标示处,便打趣众人似的止了。人人都失望。
桥头的老兵做了梦,梦到水还要涨。人人都愿意这梦灵验。
“得贵伯,是有的,”说话的,叫二力,十六岁,同得贵打草鞋为生。这时得贵正在一个木制粗糙轮上搓一根草绳,这草绳,大得同小儿臂膊,预备用来捉鱼。
二力蹲坐在房中的一角,用一个硬木长棒槌击打刚才编好的草鞋,脱脱脱的声。那木槌,上年纪了,上面还反着光,如同得贵的秃顶模样。
得贵一只强壮的手抓住那转轮木把用力摇,另一只手则把草捏紧送过去。绳子这样便越来越长了。木轮的轧轧转动声,同草为轮子所挤压时吱吱声,与二力有节奏的硬木棒槌敲打草鞋声,合奏成一部低闷中又显着愉快的音乐。
“得贵伯,我猜这是一定会有的。”二力说的是明日河中的大水。若是得贵对老兵的话生了疑惑时,这时绳子绝不搓得这么上劲的。
“我想我们床后那面网应当早补好,”二力大声说,且停了敲打,“若是明天你老人家捕得一头牛——就是猪也好,可以添点钱,买只船——不,我想我们最好是跳下水去得了一头牛,以外还得一只船,把牛卖去添补船上的家伙,伯伯你掌艄,我拦头,就是那么划起来;——以后整天不是有鱼吃?”
得贵把工作也稍稍慢下来,“我跌到斤丝潭里去谁来救援?”
二力知道是逗他,却说道:“伯伯你装痴!你说我!我是不怕的,明天可泅给你看。”
“伯伯这几年老了,万一吃多了酒一不小心,你能救你伯伯吗?”得贵说了就哈哈大笑,如同一个总爷模样的伟大,然而得贵如今却是一个打草鞋度日的得贵。也许是运气吧。那老兵说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这时节,运,或者就在恭候主人。是以得贵想起“晚运”,不服老的兴奋着搓绳,高兴的神气,二力也已看出了。
二力伸手去取那葫芦,又捧葫芦摇,接着递与得贵,“请喝干了吧,剩得有,回头到她那去灌酒又要少一点。那老苗婆——我想她只会占这些小便宜。”
得贵举葫芦朝天,嘴巴斗在葫芦嘴,像亲嘴一个样,啯弄啯弄两大口,才咽下,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葫芦便为二力攫过来,二力开门就走了。
绳子更长了,盘在地下像条菜花蛇。得贵仍然不休息,喝了两口“水老官”,力气又强了。
得贵期望若是船,要得就得一只较大一点的,能住三个人就更好——这正派人还想为二力找个老婆呢。
打了八年草鞋的得贵,安安分分做着人,这八年中得了沙湾人正派的尊敬,侄儿看看也大了,自己看看是老了,天若是当真能为正派人安排了幸福,直到老来才走运,这时已是应当接受这晚运的时节了。
不久又听到巷口狗乱吠,二力转家了。
“伯,听人说沿河水消一点了。”
得贵听到只稍稍停转手中木轮子。
“我想这不怕,这里天空有星子,西边天黑得同块漆,总兵营一带总是在落吧。”
二力把绳子试量,到三丈长了,得贵还不即住手。
听得碉堡上更鼓打四下,何处有鸡在叫了,得贵的手还在转轮木把子上用劲转。轮子此时声音已不如先前,像是在呻吟,在叹气,说是罢罢罢,算了罢,算了罢……为了老兵的梦,沙湾的穷人全睁眼做了一个欢乐的好梦。
但是天知道,这河水在一夜中消退了!老兵为梦所诳——他却又诳了沙湾许多人,河里的水偏是那么退得快,致使几多人在第二天原地方扳罾也都办不到,这真只有天知道!老兵简直是同沙湾人开了一个大玩笑,得贵为这玩笑几乎累坏了。从此那个正派人还是做着保留下来的打草鞋事业,待着另一回晚运来变更他的生活。
(节选自《新与旧》,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雨势,具有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作用,本来雨势很大,应该给沙湾人带来额外的收益,这正是下文得贵和二力搓草绳的原因。
B.桥头的老兵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做了个梦,梦到水还要涨。这梦是一个人人都期望的梦,人人也都愿意这梦灵验,以便得到额外的利益。
C.小说中细节描写逼真细腻。得贵举葫芦朝天喝酒的描写,形声兼具。特别是“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的细节描写,活画出嗜酒如命的酒鬼形象。
D.老兵说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得贵也坚信自己会有晚运,这是得贵的一点精神寄托,因此,得贵与二力期盼雨大,奋力搓绳。
2.结合小说有关内容,概括得贵和二力形象的共同点。
3.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草绳”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一所大学
陈序经,字怀民,1903年9月1日出生于海南文昌县,早年随父两度侨居新加坡,1925年夏,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序经到美国深造,1928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又前往德国留学研究欧洲的政治、哲学和文化。1931年陈序经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1934年夏,陈序经来到当时还是私立的南开大学,任职经济研究所,颇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与南开决定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序经任法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回迁天津,这时陈序经身兼南开教务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三职,教学行政工作非常繁重。1945年8月,陈序经从美国讲学回到国内。一次酒筵上,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主动请他出任泰国大使,陈序经以“矢志教育不改行”为由,坚决推辞。1949年,国民党有意让其出任教育部次长,他又拒绝了。
陈序经的一生引发过三次大争论。其中两次,一是最著名的文化问题大争论,一是影响深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论。针对广东当局泛扬复古祭孔的趋势,1933年12月29日晚,陈序经应邀到中山大学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说:“中国前途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演讲批评了“复古派”和“折中派”,指出这两派是没有出路的。由此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争,论战的参与者,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知名文化人,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等。
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源于胡适年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他在《论学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1948年8月1日,陈序经离开国立的南开,到私立的岭南大学出任校长。在首次全校公开讲话中,他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自由。陈序经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来校,其中包括陈寅恪、姜立夫、王力、容庚……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治校”方式。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己的学问。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由他主持的校务会议,其实就是一个教授会议,是由他们,而不是行政官僚来决定学校的事务。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
他还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增设了一些院系和研究机构。岭南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是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广州商业发达,选读该系的达三百人,为全校各系之冠。陈序经顺应社会需求,将商学经济系扩充为商学院开设经济、商业管理、银行学三个系。他主持校务后,十分注重与地域特点相关的研究工作,恢复了西南社会调查所的研究工作,并将该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开展专题研究,辑校有关西南社会经济的文献,翻译有关著作,并从事西南物产资源、农村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物价等方面的调查。短短一年内,就有《干栏——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南洋与中国》等专著问世。
在陈序经到任后的一年间,岭南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学校逐渐具全国性与国际性,还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的招生人数,而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
(选自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等,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岭南大学是广东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基督教会在广东的最高学府,对广东的影响十分深远。从1948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代校长一职到1952年院系调整,前后虽然只有4年时间,但这短暂的年却是岭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谈火生《陈序经与岭南大学》)
②这位谦谦君子,在30年代却是力倡“全盘西化论”的得力猛将,名字与胡适等风行一时。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累的陈序经,其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之道,却一直都是中国式的。终其一生,中国传统贤者“恭宽信敏惠”的操行,在陈序经身上有很鲜明的体现。
(摘编自陆健东《陈寅恪与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陈序经有多次到国外侨居及留学深造,研究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化的经历,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B.陈序经在南开、西南联大和岭南大学都曾取得不俗的业绩,如果他改变“矢志教育不改行”的信念,跨入仕途,必能成为同样杰出的外交官或行政官员。
C.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问题论争中,陈序经曾力倡“全盘西化论”,其实他针对的是“复古派”和“折中派”,却自那时起一直遭受“极左派”的误解。
D.陈序经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发展史和教育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曾将岭南大学带上高峰,更因为他有数度与胡适等大人物争论的勇气。
2.关于陈序经担任岭南大学校长之后的工作实绩,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如陈寅恪等来岭南大学任教,并请教授参与校务管理,以保证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
B.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扩充原来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为商学院,开设了银行学等三个系,就读人数达三百人,居全校之首。
C.将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调查所,并进行了一系列文献整理及调查、研究工作,出版了一批专著。
D.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招生的人数,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具有了全国性和国际性。
3.作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杰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