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二章(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平凡的世界 第二章(节...

阅读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二章(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平凡的世界  第二章(节选)

路遥

(1)每天,只要学校没什么事,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大街小巷,城里城外,角角落落,反正没去过的地方都去。除过几个令人敬畏的机关——如县革委会、县武装部和县公安局外,他差不多在许多机关的院子里都转过了——大多是假装上厕所而哄过门房老头进去的。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也不感到这身破衣服在公众场所中的寒酸,自由自在地在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逛荡。他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位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

(2)除过这种漫无目的的转悠,他现在还养成了一种看课外书的习惯。这习惯还是在上初中的最后一年开始的。有一次他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起先他没在意——一本炼钢的书有什么意思呢?他随便翻了翻,又觉得不对劲。明明是一本炼钢的书,可里面却不说炼钢炼铁,说的全是一个叫保尔·柯察金的苏联人的长长短短。他突然对这本奇怪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想看看这本书倒底是怎么回事。润生说这书是他姐的——润生他姐在县城教书,很少回家来;这书是润生他妈从城里拿回来夹鞋样的。

(3)润生妈同意后,他就拿着这本书匆匆地回到家里,立刻看起来。

(4)他一下子就被这书迷住了。记得第二天是星期天,本来往常他都要出山给家里砍一捆柴;可是这天他哪里也没去,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了这书。保尔·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

(5)天黑严以后,他还没有回家。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小河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之中。这思绪是散乱而飘浮的,又是幽深而莫测的。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他的眼前不时浮现出保尔瘦削的脸颊和他生机勃勃的身姿。他那双眼睛并没有失明,永远蓝莹莹地在遥远的地方兄弟般地望着他。当然,他也永远不能忘记可爱的富人的女儿冬妮娅。她真好。她曾经那样地热爱穷人的儿子保尔。少平直到最后也并不恨冬妮娅。他为冬妮娅和保尔的最后分手而热泪盈眶。他想:如果他也遇到一个冬妮娅该多么好啊!这一天,他忘了吃饭,也没有听见家人呼叫他的声音。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一直等到回到家里,听见父亲的抱怨声和看见哥哥责备的目光,在锅台上端起一碗冰凉的高粱米稀饭的时候,他才回到了他生活的冷酷现实中……从此以后,他就迷恋上了小说,尤其爱读苏联书。在来高中之前,他已经看过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6)现在,他在学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搜寻书籍。眼下出的书他都不爱看,因为他已经读过几本苏联小说,这些中国的新书相比较而言,对他来说已经没什么意思了。他只搜寻外国书和文化革命前出的中国书。

(7)渐渐地,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没事的时候,他就躺在自己的一堆破烂被褥里没完没了地看。就是到学校外面转悠的时候,胳膊窝里也夹着一本——转悠够了,就找个僻静地方看。后来,竟然发展到在班上开会或者政治学习的时候,他也偷偷把书藏在桌子下面看。

(8)那天班上学习《人民日报》社论,班主任主持,班长顾养民念报纸。孙少平一句也没听,低着头悄悄在桌子下面看小说。他根本没有发现跛女子给班主任老师示意他的不轨行为。直等到老师走到他面前,把书从他手里一把夺过之后,他才猛地惊呆了。全班顿时哄堂大笑。顾养民不念报了,他看来似乎是一副局外人的样子,但孙少平觉得班长分明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看老师怎样处置他呀。

(9)班主任把没收的书放在讲桌上,先没说什么,让顾养民接着往下念。

(10)学习完了以后,老师把他叫到宿舍,意外地把书又还给了他,并且说:“《红岩》是一本好书,但以后你不要在课堂上看了。去吧……”

(11)孙少平怀着感激的心情退出了老师的房子。他从老师的眼睛里没有看出一丝的谴责,反而满含着一种亲切和热情。这一件小小的事,使他对书更加珍爱了。是的,他除过一天几个黑高粱面馍以外,再有什么呢?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而在他眼下的生活中,实际上还有一件令他无法言明的、给他内心带来一丝温暖和愉快的小小的事情。这件事实际上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就是:每天吃饭的时候,在众人散尽而他一个人去取自己那两个黑馍——每当这样的时候,他总能看见另外一个人做同样一件事。

(12)当然,在起先的时候,他和那个叫郝红梅的女生都是毫不相干地各自拿了自己的馍就离开了。

(13)不知是哪一天,她走过来的时候,看了他一眼。他也看了她一眼。尽管谁也没说话,但实际上说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有一种没有语言的语言。从此以后,这种眼睛的“交谈”就越来越多了。

(14)孙少平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穿戴破烂,再加上一脸菜色,才使得所有的人都没有发现这一点。这种年龄的男青年,又刚刚有了一点文化,往往爱给一些“洋女生”献殷勤。尤其是刚从农村来的男生,在他们的眼里,城里干部的女儿都好像是下凡的仙女。当然,这般年龄的男女青年还说不上正经八板地谈恋爱,但他们无疑已经浮浅地懂得了这种事,并且正因为刚懂得,因此比那些有过经历的人具有更大的激情。唉,谁没有经过这样的年龄呢?在这个维特式的骚动不安的年龄里,异性之间任何微小的情感,都可能在一个少年的内心掀起狂风巨浪!

(15)孙少平目前还没有到这样的地步。他只是感到,在他如此潦倒的生活中,有一个姑娘用这样亲切而善意的目光在关注他,使他感到无限温暖。她那可怜的、清瘦的脸颊,她那细长的脖项,她那刚能遮住羞丑的破烂衣衫,都在他的内心荡漾起一种春水般的波澜。

(16)他们用眼睛这样“交谈”了一些日子后,终于有一天,她取完那两个黑面馍,迟疑地走到他跟前,小声问他:“那天,老师没收了你的那本书,叫什么名字?”

(17)“《红岩》。我在县文化馆借的。”他拿黑面馍的手微微抖着,回答她。她离他这么近,他再也不敢看她了。他很不自在地把头低下,看着自己手里的那两个黑东西。“那里面有个江姐……”她本来不紧张,但看他这样不自在,声音也有点不自然了。

(18)他赶忙说:“是。后来牺牲了……很悲壮!”他加添了一个自认为很出色的词,头仍然低着。

(19)“还有一个双枪老太婆。”她又说。

(20)“你也看过这书?”他现在才敢抬起眼皮看了她一眼。“我没看过。以前听我爸说过里面的故事。”

(21)“你爸?你爸看过?”

(22)“嗯。”

(23)“你爸在?……”少平显然有点惊讶这位穿戴破烂的女生,她父亲竟然看过《红岩》,因此弄不明白她父亲是干什么的了。“我爸是农民,成份不好,是地主,不,我爷爷是地主,所以……”

(24)“那你爸上过学?”

(25)“我爸没上过。我爷上过。我爸的字是我爷教的。我爷早死了……我没看过《红岩》小说,但我会唱《红岩》歌剧里的歌。我的名字就是我爸从这歌词里面取的。那歌剧里有一句歌词是:红岩上,红梅开……”

(26)她这样轻声慢语地说着,他呆呆地听着。

(27)她突然红着脸说:“你的书还了没有?”

(28)他说:“还没。”

(29)“能不能借我看一下?”

(30)“能!”他爽快地回答。

(31)于是,第二天他就把书交到了她的手里。

(32)在这以后,只要孙少平看过的书,就借给郝红梅看。无论是他给她借书,还是她给他还书,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都是悄悄进行的。他们都知道,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这样过分亲密的交往,如果让班里的同学们发现了,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那他们也就别想安宁地过日子了!

注:作者简介: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发表《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并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1.以下对《平凡的世界》内容分析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几次提到孙少平取黑馍,少平的动作和心理有所不同。第一处是“躲避”,因为贫穷带来的敏感的自尊心。“望着”“怔了好一会”中有对对方同样迟拿馍、同样贫穷的猜测和惺惺相惜之情。

B.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C.全书开头提到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清明。

D.田润叶经过一段波澜起伏的爱情周折,最后还是没有逃脱她不情愿的结局,她最终嫁给了李向前。

2.选文主要写主人公孙少平在县城上高中期间的课余生活,请简要概括选文情节

3.结合本章内容分析,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1.C 2.①漫无目的的在城里到处转悠 ②如何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③渐渐地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 ④与同样喜欢读书的女同学郝红梅之间的交往 3.(1)渴望知识,酷爱读书: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2)勤于思考: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位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3)渴望了解双水村以外的世界: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大街小巷,城里城外,角角落落,反正没去过的地方都去。他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4)贫穷,自卑与封闭。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项,“全书开头提到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清明”说法错误。全书开头提到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惊蛰。 故选C。 2.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一篇文章的主要情节,也就抓住了它的主要内容。新课标对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是: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阅卷实践可知,这个考点常常考查考生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梳理事件的前因后果、补充完整的故事情节链和初步评价人物、事件等方面的内容。本题题干是“选文主要写主人公孙少平在县城上高中期间的课余生活,请简要概括选文情节”,解答本题,需要通读文本,了解主人公孙少平在县城上高中期间的课余生活,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大意。本选文一共有32段,其中第一段是第一层,由“每天,只要学校没什么事,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写他漫无目的的在城里到处转悠;第二段至第六段,写孙少平因为偶然的机会,养成了一种看课外书的习惯;第七段至第第十段,写孙少平渐渐地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第十一段至最后,写他与同学郝红梅之间的交往。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由“他一下子就被这书迷住了”“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了这书”“他在学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搜寻书籍”“渐渐地,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就是到学校外面转悠的时候,胳膊窝里也夹着一本”“然发展到在班上开会或者政治学习的时候,他也偷偷把书藏在桌子下面看”可知,孙少平渴望知识,酷爱读书;由“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位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可知,孙少平勤于思考;由“每天,只要学校没什么事,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大街小巷,城里城外,角角落落,反正没去过的地方都去”“他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可知,孙少平渴望了解双水村以外的世界;由“每天吃饭的时候,在众人散尽而他一个人去取自己那两个黑馍”可见孙少平的贫穷,自卑与封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宇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原因。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由此,民族文文学的传承、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仅是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C.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讲话中指出:“我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天,我还要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幸福在哪里》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歌词写道: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在自己的博客中有言: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和幸福。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改正。

尊敬的刘校长:

您好!

我是敞校飞扬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放飞梦想》的书.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102篇大作,是我们文学社成员智慧的结晶。请您抽出时间拜读,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如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蓬荜生辉。希望您能同意,在此敬谢不敏!祝您工作顺利!

某中学飞扬文学社

2019年3月15日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散文诗集是《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B.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C.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D.散文一般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也有哲理散文和写景散文。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王顺山的十月色彩丰富,景色迷人,毫不夸张地说,是任何一个春天的花园都无法比拟的。

B.屠呦呦的发现,使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C.今年,全球各地纷纷出现异常天气。年初,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热浪滚滚,而英国却持续遭受严寒的灾难。

D.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