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沙漠中,水果是稀少的。天神叫来一位先知,对他说:“每个人一天只能吃一个水果。”这成了一个习俗,被遵循了很多代。因为那些没有被吃掉的水果给沙漠提供了种子,所以长出了越来越多的果树。但是,那里的人们仍然是每人每天只吃一个水果—他们一直忠实于古代先知的训诫。结果多出来的水果掉到地上腐烂了。天神叫来了一位新的先知,对他说:“让他们想吃多少水果就吃多少。同时,让他们分享这些丰收的果实。”这位先知带着这个新信息来到了该地。但是,他被乱石砸死了——此时旧习俗已经根深蒂固于每个居民的头脑之中。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元宵节和中秋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一轮明月 千门灯火 一曲笙歌 三秋桂子 春似海 十里荷 两地心 夜如年
元宵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①_________________,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②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③_________________,“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晚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毁于一旦。
这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 ,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B.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C.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琵琶行》写作者谪居九江期间,山村音乐难以入耳的两句是:“_____,____。”
(3)“悲难”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人情感。杜甫的《登高》以 “____,______”两句抒发久客他乡、孤苦多病的悲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①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②,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④。
注: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②摐摐:形容雨声。③残釭:残灯。④逢逢:形容鼓声。
1.下列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
B.上片的“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上片的“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2.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