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任,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B.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C.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D.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氓都有百姓的意思。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汉时,“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如《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

C.“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D.“公”是对他人的敬称,用于对尊长者和朋辈之间。类似的敬称有君、子、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平民出身,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评价,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C.文中刻画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已打天下。

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多次用计策干涉项羽,最终导致项羽不任用他。投奔汉王后,又因为犯法差点被杀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藤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

 

1.D 2.C 3.D 4.(1)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2)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何”是“奇之”的主语,要连在起,故在“何”前断句,排除AC。“何闻信亡”主谓宾完整,中间不可断句,排除B。译文: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故选D。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迁’‘谪’都指贬官”错误,“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曾多次用计策干涉项羽,最终导致项羽不任用他”错误,因果推断不当。原文是“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意思是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是项羽没有采纳。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个句子选自课内文言文《鸿门宴》,第二个句子出自文中。 (1)中,“顾”,顾及;“细谨”,小节;“辞”,计较;“让”,谦让。 (2)中,“奇”,意动用法,感到惊奇;“释”,释放;“语”交谈;“说”,通“悦”,高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奘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起厕                  如:往

B.我至军中                  度:衡量,考虑

C.置之上                    坐:同“座”

D.今为之虏矣              属:类,辈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为”与“为击破沛公军”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何辞为 D.公为我献之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以乱易整,不武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夜”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句是(    )

A.沛公欲关中 B.君安与项伯有

C.常以身蔽沛公 D.项伯杀人,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强音》节目一推出,就受到各方诟病。有人认为简单地模仿电视台同类节目并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邯郸学步只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B.参加《我是歌手》节目的选手们风格各异,演唱的歌曲也各有特色,曲尽其妙,整个现场激情澎湃,让歌迷们完全沉浸其中。

C.整节课几乎是学生的天下。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侃侃而谈,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别人的看法提出异议,或补充说明,显示出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D.着眼当下,土地仍然是很多农民维持生计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我们从制度上保留承包权就相当于保障了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屠戮    陨身不恤    长蒿    肆无忌惮

B.款待    绿草如荫    租赁    毛骨耸然

C.精悍    引吭高歌    脉搏    博闻强记

D.婆娑    相濡以沫    欧打    宵衣旰食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ɡē)    颓)    青xìnɡ)   泪下沾(jīn)

B.钵()    团 )   漫)     长歌哭(dàng

C.临(wèi)   目(chēn)  伤(chuàng) 妄自薄(fěi

D.遏制(è)    刀)    首()     怩不安(ni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作家到一个酿酒的葡萄园参观。

“1994年的葡萄最好,园主说,因为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干燥,生长的葡萄特别甜。

葡萄不怕干死吗?”作家不解地问。

新藤怕,老藤不怕。因为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园主说,还有,经过好好修剪的新藤也不怕,而被放任而自由生长的就怕。

为什么?”作家问。

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了。园主慢慢地说。

作家陷入了沉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