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略的文字表述下列图表中的过程: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境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俗话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真的是这样吗?①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桃性温,与杏和李子比较,相对平和,具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的功效。桃子中富含的果胶,能够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不仅能够预防便秘,还具有一定的养颜美容功效。②________________,孙思邈称其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正因为如此,桃子又被称为“寿桃”“仙桃”,从这点来看,桃子确实能养人。但专家表示,③________________,适量食用杏和李子对身体有一定的益处,而桃子吃多了也容易引起上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
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 )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 ,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等等,有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 ,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做到了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 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 ,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教养不但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且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B.不是教养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
C.不是教养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D.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2.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
B.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
C.因为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人类的渺小和宇宙之大。
D.如果因为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1)推而广之 (2)以身作则 (3)煞有介事 (4)锦上添花
B.(1)推己及人 (2)身体力行 (3)盛气凌人 (4)繁花似锦
C.(1)推而广之 (2)身体力行 (3)煞有介事 (4)繁花似锦
D.(1)推己及人 (2)以身作则 (3)盛气凌人 (4)锦上添花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乐视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整首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使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辛弃疾《永遇乐ˑ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建功立业。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立春
杜甫
春日春盘①细生菜,忽忆两京②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①春盘:古代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即为“春盘”。皇帝也于立春前一日向臣僚赐春盘。②两京:即长安、洛阳两都。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于立春日,《登高》写于重阳节,因具体时间不同,两首诗抒发的感情也截然不同。
B.首联“忽忆”一词,表明诗人是由眼前的春盘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C.颔联诗人具体回忆了昔日在两京时立春日庆祝的盛况,与今日之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除了直抒胸臆的方式外,诗歌还通过借助自然景物及人物的自身行为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2.诗中说“杜陵远客不胜悲”,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之“悲”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 /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 /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出来重新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
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