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实行 2000 余年。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秦和西汉,御史府服从于相府而不独立。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并与行政系统相分离。魏晋时期,御史台又脱离少府而自立,罢司隶校尉而将监察权向御史台集中。隋废尚书省的监察职能,唐将隋的司隶台并入御史台,形成单一的御史系统。元朝取消谏院,使监察组织更加一元化。清朝实行科道合一,都察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唯一的中央监察机关。
第二,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而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实行常设监察官和朝廷派遣巡察御史巡察相结合的体制。巡察御史由朝廷直接任命派遣,与地方政府没有关联。地方常设的监察机关(官员)则不同,它们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独立性是经过长期发展才确立的。自秦至隋,地方常设监察机关往往从属于地方政府。唐宋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监察机关。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建立行御史台,实行大监察区建制,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分属行御史台,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政府没有统属关系。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各省又设按察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各省常设监察机关。清承明制,监察体系基本循而不改。
第三,监察官员之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监察官员也不兼任其他职能,这是监察独立的内在要求。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也没有真正专职化。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本实现专职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御史是官僚机构中一个特殊群体,负有专门职责,还有专用的“獬豸补服”。
第四,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批准,御史以个人名义而不是组织名义提起弹劾。这是为了不妨碍对宰执或台主的纠弹,同时使纠弹的主体十分明确,因而也是对监察官员的一种制约。东汉初年,刺史纠奏二千石长吏“不复委任三府”而直呈皇帝。唐初,明确规定御史可以直接弹劾:“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清朝规定,科道官不必经过都察院而可以单独进呈,既能封劾,还能面劾。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国家治理中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理性的认识和较合理的设计,它们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监察权运行的内在规律。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
(摘编自艾永明《传统监察制度展现中国古人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历史发展看,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
B. 监察独立要求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这样监察官员就能具有独立弹劾权。
C. 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才真正确立。
D. 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须先让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且将监察职能从其他机关分离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两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逐步走向独立的发展过程。
B. 文章按朝代顺序分析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独立与一元化的发展及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C. 文章在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指出了这种制度自身的缺陷。
D. 文章第五段引用有关唐初规定的历史文献,证明了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简约而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突出。
B. 监察机关监察权及监察官员弹劾权的独立,是有效监察百官、避免官员贪腐的前提之一。
C. 如果监察官员没有独立弹劾权,就难以对宰执和台主进行监察,还可能导致他们胡乱纠弹。
D.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其合理性,因而对不同的政治体制也有借鉴意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安徽合肥十中考点大门外,考生陆续走出考场。一位身着黄色T恤的高个小伙径直走向人群,突然在妈妈面前跪了下去,高声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母亲见状,双手抱住儿子的头,哭了出来。
这一幕正好被住在附近的摄影爱好者拍了下来,周围很多家长都哭了,网友们也纷纷表示“隔着屏幕都被感动了”。很多人不由得想起前年发生在山东淄博工业学校门前的一幕:当年高考结束最后一门考试后,一名学生走出校门缓缓转身,向着学校深深鞠了一躬,这饱含深情的一鞠躬,感动了很多人。
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图是某市“图书馆还书流程图”。请用一段文字表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明光中学的学生,叫刘畅。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自荐信。北京这座梦想之城,可谓高校林立,但是只有鄙校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和其他同学一样,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次自主招生来实现我一直以来的夙愿。本人学习成绩优异,特别喜爱写作,并发表了多篇作品。现惠赠文章一篇,期盼能得到您的垂怜。恳请您务必考虑并接受我的申请,给我一片天空,让我自由飞翔。
明光中学 刘畅
2019年3月20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 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 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 ,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 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 ,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D.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B.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C.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⑵在《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