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①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稀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婆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孝惠六年,樊哙卒,为武侯。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霍人:地名,在今山西省繁峙县东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  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比如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B.沛公,指汉高祖刘邦。公,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本文中的“沛公”的“公”即为此意。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C.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词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D.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1.D 2.B 3.C 4.(1)沛公使一百多骑兵跟从(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2)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讥诮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接近危险)了。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的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的衰颓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不见您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 句中,“陛下与臣等”作“起丰沛”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甚”的意思是“厉害”,补充说明“病”的情况,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2.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B项,“本文中的‘沛公’的‘公’即为此意”解说错误,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这里的“公”是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 故选B。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面对项羽的威胁”分析有误,据原文“赐之卮酒彘肩……”可知,项羽并没有威胁他,反而很欣赏他,赐予他酒喝,赐给他肉吃。 故选C。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从”,使……跟随;“因”,通过;“谢”,谢罪;“闭关”,封锁函谷关。 (2)“是日”,这一天;“微”,如果不是;“让”,责备;“几殆”,几乎就结束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启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帐幔,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建筑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是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燕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的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漫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义切,后者痛断肝肠。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希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去……着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徐志摩的故居、爱情、诗歌三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徐志摩的形象,且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B.首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出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本文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D.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2.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学生最为满意的分别是教师职业精神、同学关系、贫困生资助、师生关系、处理不诚信行为的规则、学校校风等6个方面。此外,本科生对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考试评分规则、运动场地与体育设施等方面满意度高;高职学生对重视育人、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实习管理、实习实践等方面满意度高。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学生的高满意度,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重视以及政策效力的显现。

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努力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越高,说明满意度是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的。而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支持、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部门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满意度不高,说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

本科学生满意度最高的十个方面

本科学生满意度最低的十个方面

(摘编自《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材料二: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群体人生态度积极,乐于奉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大多数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认知状况良好,具有强烈的道德意愿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对有关思想理论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道德意愿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如15.2%的大学生赞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16.2%的大学生赞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观点。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在道德观方面,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担忧的大学生中82.5%是因为社会上借此讹人的事件很多。在准确把握各类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多方联动,帮助改善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储备并充分发挥环境化人的正能量,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环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无疑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

材料三: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变化迅猛、日新月异且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诸多心理问题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大学生犯罪率逐步增加等不良现象,都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期,很多矛盾冲突都会出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寻找平衡点,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全能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相信,在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下,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会日益壮大,为社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陈琳娜《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图表显示,本科生对国家的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实施最为满意,对学校的课程教学情况最不满意。

B.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满意内容没有交集,本科生满意的是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等,高职生则满意重视育人等。

C.图表显示,本科生满意度最低的十个方面里,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方面较多。

D.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比较健康,态度积极,乐于奉献,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另外,国家政策对提升满意度的效力也十分明显。

B.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但大学生对学校提供创业支持、培养创新能力等期盼过高,会适得其反。

C.在社会、学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如此,就能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

D.当代社会变化极快,竞争激烈,给正在向成人转变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

3.针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和社会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实行 2000 余年。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秦和西汉,御史府服从于相府而不独立。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并与行政系统相分离。魏晋时期,御史台又脱离少府而自立,罢司隶校尉而将监察权向御史台集中。隋废尚书省的监察职能,唐将隋的司隶台并入御史台,形成单一的御史系统。元朝取消谏院,使监察组织更加一元化。清朝实行科道合一,都察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唯一的中央监察机关。

第二,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而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实行常设监察官和朝廷派遣巡察御史巡察相结合的体制。巡察御史由朝廷直接任命派遣,与地方政府没有关联。地方常设的监察机关(官员)则不同,它们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独立性是经过长期发展才确立的。自秦至隋,地方常设监察机关往往从属于地方政府。唐宋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监察机关。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建立行御史台,实行大监察区建制,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分属行御史台,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政府没有统属关系。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各省又设按察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各省常设监察机关。清承明制,监察体系基本循而不改。

第三,监察官员之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监察官员也不兼任其他职能,这是监察独立的内在要求。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也没有真正专职化。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本实现专职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御史是官僚机构中一个特殊群体,负有专门职责,还有专用的“獬豸补服”。

第四,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批准,御史以个人名义而不是组织名义提起弹劾。这是为了不妨碍对宰执或台主的纠弹,同时使纠弹的主体十分明确,因而也是对监察官员的一种制约。东汉初年,刺史纠奏二千石长吏“不复委任三府”而直呈皇帝。唐初,明确规定御史可以直接弹劾:“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清朝规定,科道官不必经过都察院而可以单独进呈,既能封劾,还能面劾。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国家治理中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理性的认识和较合理的设计,它们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监察权运行的内在规律。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

(摘编自艾永明《传统监察制度展现中国古人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历史发展看,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

B. 监察独立要求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这样监察官员就能具有独立弹劾权。

C. 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才真正确立。

D. 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须先让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且将监察职能从其他机关分离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两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逐步走向独立的发展过程。

B. 文章按朝代顺序分析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独立与一元化的发展及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C. 文章在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指出了这种制度自身的缺陷。

D. 文章第五段引用有关唐初规定的历史文献,证明了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简约而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突出。

B. 监察机关监察权及监察官员弹劾权的独立,是有效监察百官、避免官员贪腐的前提之一。

C. 如果监察官员没有独立弹劾权,就难以对宰执和台主进行监察,还可能导致他们胡乱纠弹。

D.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其合理性,因而对不同的政治体制也有借鉴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安徽合肥十中考点大门外,考生陆续走出考场。一位身着黄色T恤的高个小伙径直走向人群,突然在妈妈面前跪了下去,高声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母亲见状,双手抱住儿子的头,哭了出来。

这一幕正好被住在附近的摄影爱好者拍了下来,周围很多家长都哭了,网友们也纷纷表示“隔着屏幕都被感动了”。很多人不由得想起前年发生在山东淄博工业学校门前的一幕:当年高考结束最后一门考试后,一名学生走出校门缓缓转身,向着学校深深鞠了一躬,这饱含深情的一鞠躬,感动了很多人。

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图是某市“图书馆还书流程图”。请用一段文字表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