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①而龙颜②,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③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④,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⑤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隆准:指高鼻梁儿。②龙颜:眉骨圆起,眉骨突起似龙;比喻帝王的容貌。③单(shàn)父(fǔ):故址在今山东省单县南。④主进: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⑤狎侮:轻慢,戏弄。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B.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C.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D.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的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亦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中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4.课内翻译: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原城
黄原城四周被连绵的群山包围。黄原河穿城而过,于几百里外注入黄河。黄原河上建有二桥,连接东西两岸。市中心的桥建于五十年代,叫老桥,桥面相当狭窄。黄原城以老桥为中心,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大桥以东统称东关,东关大桥头也是传统的出卖劳动力的市场。
当孙少平背着自己的破烂行李,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刹那间,便被庞大的城市震慑住了。
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你,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烂被褥,你怎样才能生活下去呢?
孙少平发了一会愣怔,便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
到东关大桥头的时候,两边的人行道上,挤满了许多衣衫不整或穿戴破烂的人。他们身边都放着一卷像他一样可怜的行李……少平知道,他将像这些人一样,要在这里等待人来买他的力气,便自然地加入了这个杂乱的阵营。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到来,和这些同行比起来,他除过皮肤还不算粗糙外,穿戴和行李没有什么异样。
天色暗下来,街上桥上的路灯亮了,大桥头的人群稀疏起来。少平仍然焦急地立在边上,严酷的现实横在这个漂泊青年的面前——他既没有闯世的经验,又没有谋生的技能,仅仅凭着一股勇气就来到这个城市。今天是没有希望了!那么,再返回双水村吗?——回到他那另一种苦恼之中……可是,他怎么能回去呢?他想,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他晚上到什么地方住呢?他不愿意这么一副样子去找他的朋友,又舍不得住旅社。他走到桥中央,望着满河流泻的灯火,心乱如麻。他突然想起,父亲曾告诉过他,黄原城有他一个亲戚,住在北关的阳沟,有事可以去找他。要不要去找这位远亲呢?少平想,人生路不熟,得边走边打听,赶天明都不一定能找到……这时,他突然想起上回来黄原讲故事时认识的那位半生不熟的朋友贾冰,于是辗转找到了他家。
在贾冰家中住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决定去阳沟了,带着贾冰送他的《牛虻》,少平边走边问,总算找到了他的亲戚——马顺。
马顺两口子刚起床。当少平说明他是谁的时候,没见过面的远门舅舅和妗子((注)妗子:某些地方称舅母。)勉强承认了他这个外甥。
“你怎么赤手空拳跑出来了?”
“我的行李在另外一个地方放着,我想……”
少平话还没有说完,他妗子就对他舅恶狠狠地喊叫说:“还不快去担水!”
少平听声音知道她是向他发难。他于是立刻说:“舅舅,让我去!”
孙少平一口气给他的亲戚担了四回水——那口大水瓮都快溢了。
马顺两口子的脸色缓和了下来。他舅对他说:“我一下子想起来了,我们大队书记家正在箍窖,我引你去一下,看他们要不要。你会什么?”
“什么也不会,只能当小工。”
“噢……我记得前两年老家谁来说过,你不是在村里教书吗?小工活都是背石头,你能撑架住?”
“你不要给人家说我教过书..…”
“那好吧,咱现在就走。”
少平以一块五的价格获得了他的“工作”,解决了最迫切的住宿问题,他内心洋溢着欢乐。
吃过中午饭,少平就上了工。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从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坡道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两只手也肿胀起来,但庆幸的是,他没有被主家打发——他闯过了第一关!
晚上,他脊背疼得只能趴着睡,突然感觉有人在轻轻摇晃他的头。
他在睡眼朦胧中认出这是书记的老婆。
“你原来是干什么的?”书记老婆轻声问他。
“我……一直在家劳动。”少平吞吞吐吐地说。
书记的老婆摇摇头。
少平知道瞒不过这位夜访的女主人了,“我原来在村里教书……”
书记的老婆半天没有言传。后来她叹了一口气,离开了。
出乎少平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被打发走,而且还换了个“好工种”——钻炮眼。半月以后,孙少平适应了他的新生活。
黄土高原第一场连绵的春雨来临了。雨天不能出工,少平睡足后,到街上买一身外衣——他的衣服已经快不能见人了。当他从街上回到那个敞口子窑后,便把被子旁的包打开,将新买的衣服放进去。这时候,他才发现了包里装着的《牛虻》——半月来,他已经忘了这本书,甚至忘了他自己是个识字人呢!好,雨天不出工,他现在正好能看这本书了。
他内心立刻感到一种颤栗般的激动!
他很快倒在自己的一堆烂被子里,匆忙地打开了那本书,竟忍不住念出了声:“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刻画了11届3中全会前后社会变革时期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有的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如东关桥头的劳动大军,夜访的书记老婆。
B.开篇的环境描写为孙少平出场做了铺垫;写天色暗下来,则引出孙少平找住宿、投奔亲戚的情节,环境描写对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C.小说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第二段“恍惚”“愕然”两个词,第三段的心理描写,准确刻画了孙少平刚到黄原城时的震惊、迷茫的状态。
D.小说注意立体地刻画人物,写孙少平不愿意回到双水村、不愿意找朋友,表现他的自尊;不要舅舅说自己教过书,则表现他不愿触及内心伤痛的自卑。
2.小说以少平“竟忍不住念出了声:‘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地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健。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系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接照公历进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创造节俗活动。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祭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农业社会,中国民族节日能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
B. 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发生了蜕变。
C. 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
D. 如果新的节俗传统能形成,那么就可能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了民族节日的复兴。
B. 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了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的变化。
C. 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向题,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了论证。
D. 与第2段的举例论证不同,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来阐述传统节日的发展现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革命”的影响,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进行不充实、表面化处理。
B. 节日里贴年画、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C. 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D. 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其更多的价值是对生活的丰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只老鹰从鹫峰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倒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羽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不限,文题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卷面工整,字迹清楚,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关于“0”的联想。在你的眼里,“0”是什么?请根据自己的想象,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例句:“0”是一只空杯,等待你用创造的双手去斟满美酒;但对于那些意志消沉者,“0”又是一个绝望的陷阱,是他们滴滴悔恨的泪珠。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恰当的是( )。(6分)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余座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余座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A. ⑥①②⑤③④ B. ⑥②①③⑤④ C.①⑥②③⑤④ D.③⑤⑥②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