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动衬静,时有时无的犬吠、潺潺的水声,反衬山中的宁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写“见鹿”反衬不见人,写“不闻钟”暗示“无人”,既是写景,又含蓄地叙事,并呼应了标题的“不遇”。

C.颈联“飞泉挂碧峰”中的“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又能让人感受到碧峰的峭拔高峻。

D.全诗写作者寻访戴天山道士的所见所闻,通篇侧重写景,风格清新自然、豪迈洒脱,沿袭了李白一贯的创作风格。

2.概括诗歌中诗人心情的变化过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D 2.①前往深山寻找道士的愉悦:水流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清新优美的景物烘托诗人的愉悦。②对道士清新高雅的居住环境的欣赏(或者沉醉自然美景的闲适):绿竹苍翠,山峰清碧,飞泉挂壁,诗人游目四顾,沉醉于美景中。③寻人不遇的惆怅失望:尾联直抒胸臆,并通过“倚松”的动作寄托诗人的惆怅。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作答此类题型,学生应回到诗歌中去,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本题, D项,“风格豪迈洒脱”错误。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中“愁”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拜访道士,但没有人知道道士去向,自己靠在几株古松旁犯愁,写出了作者“不遇”的惆怅,并不是“风格豪迈洒脱”。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此类题型,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 此题需抓住诗歌的景物特征分析。 首联,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展现的是诗人愉悦高兴的心情。 颔联,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环境清幽,也体现诗人的心情愉快惬意。 颈联,道士不在,诗人就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绿竹苍翠,山峰清碧,飞泉挂壁,可以看出对道士清新高雅的居住环境的欣赏,也流露出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陶醉其间。 尾联,“愁”字表达了诗人所寻之人不知去向的惆怅心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地无害化处理。以垃圾焚烧为例,垃圾分类能助力焚烧处理做得更好,可起到减量、减排、提质(改善燃烧状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国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见下表。

类别

类  型

比重

可回收垃圾

这些垃圾通过综合处理可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约10%-25%

不可回收垃圾

厨余垃圾

如剩菜剩饭、骨头、果皮等食品类废物及花草等生物类废弃物。

约40%-60%

其他垃圾

主要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果壳、尘土、食品袋(盒)。

约20%

有毒有害垃圾

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管、灯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一般使用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

约25%

 

垃圾分类,国外发达国家施行得较早,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他们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且不断细化完善,像《废物避免产生和废物管理法》《废物管理法案》《包装条例》《电子电器设备法案》《电池条例》等。

自20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德国民众接受了近百年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从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

在垃圾后期处理阶段,对于有机垃圾、纸类、玻璃类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种的有害垃圾,企业会通过不同车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每年的营业额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

另外,日本也是垃圾处理较好的国家。日本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的,最初只简单地分类,之后才逐步细分与完善起来的。到如今,垃圾分类的意识与方法早已完全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摘编自《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等)

材料二:

图一:2011-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图二:2011-2017城市垃圾处理量及占比走势

(摘编自《中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材料三

做好垃圾分类是解决好垃圾问题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垃圾处理的全部,垃圾处理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环节同时发力。

目前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正加大对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榆、分类处理4个环节中后3个环节的投入,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车的购买等,实现从投放到运输再到处理的整体链条分类,避免“先分后混”等问题。

事实上,实施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比如,餐饮外卖要不要配送许多餐具、网购商品包装能否尽量减少胶带和泡沫塑料、礼品包装能否更加环保……显然,从前端的人人分类投放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新城市垃圾管理不能只是一阵风,而需要各界同时发力,扎实推进。

(摘编自亢舒《垃圾处理,不只“分类”这点事儿》,《经济日报》2019年7月12日)

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可变废为宝,如把纸张、布料、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

B.垃圾分类可使垃圾处理更科学有效,如分类后可改善垃圾品质,减少污染排放量,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垃圾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

C.厨余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40% -60% ,也是易腐垃圾,污染周围环境,因此,相比其他垃圾的处理,应更重视对厨余垃圾的处理。

D.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是垃圾分类后续程序,和垃圾分类一样考量着垃圾处理的水平,可以说,做好垃圾分类只是做好垃圾处理的第一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好,主要在于技术髙超和经济化运营,他们对垃圾进行了专业处理再利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B.截至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量在不断增加,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不过仍然做不到对全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C.据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以焚烧、填埋为主,这两种方式中,填埋是主要方式,占比一直在50%以上,不过呈下降趋势。

D.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方式,也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垃圾分类意识与方法融入人们的生活,有助于社会风貌得到更大改观。

3.请结合材料,就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提出合理性意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一眼

韦延才

赵一眼本名赵小雅,三十来岁,是铜州城鼎鼎有名的古董店德宝坊的掌门人。别看他年纪轻轻,钟鼎瓷陶,书画古玩,到了他手里,不用半支烟的功夫,他就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分个真假虚伪来。因为他的眼睛毒,故得了个“赵一眼”的雅称。

大约七八年前,“赵一眼”的雅称悄然被“走了眼”这个别号取代,本来做得风生水起的生意也从此走上了平淡之途。那时的赵小雅,已是年近七旬的人了。有一天,德宝坊来了个四十上下的中年客人,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说:“赵老师,今天给您带来了个宝物。”

赵小雅觉得来人眼熟,就问:“贵客以前来过小店吧?”中年人把包裹轻轻稳稳地放到桌上,回道:“都说‘赵一眼’的眼睛毒,果然不错。”中年人一边解开捆绑着包裹的红绳子,一边看了眼赵小雅,不紧不慢地道:“两年前进过贵店一趟,还记得么,那个赵司机。”中年人如此一说,赵小雅脑中的印象逐渐清晰,这个赵司机当时是和他的“老板”一起来的。“老板”话不多,倒是这个赵司机像个话唠子,不停地和他攀起五百年前的本家关系来,并乱扯了一通不搭边不搭界的宝物知识,让赵小雅留下很深的印象。

赵小雅也经常关注新闻,那次相见之后,此本家之“老板”一路顺风,新闻中常见其影。就问:“还帮‘老板’开车?”中年人点点头:“桐油罐还是得装桐油。”说话间已把包裹打开,只见一件古朴的瓷器在灯光下呈现出笨拙而又雍容华贵的气度。

这样的瓷器民间极为少见。赵小雅只一眼,就基本可以断定那是宋代景德镇官窑出产的件梅花缠枝青花瓷,心中不禁叫了声“好!”便一边看一边询问了起来;“您是鉴定还是出手?”

中年人极爽快:“出手!赵老板看值多少钱?”

一杯茶的功夫,东西已经鉴定完毕,赵小雅只是笑而不语。中年人道:“请赵老板给个价。”

赵小雅答非所问道:“是您的还是代人问价?”中年人四下看了看,说:“别管谁的,价钱好,咱们以后还有更多交易。”

赵小雅问:“贵客意向多少?”

中年人伸出两个手指,十分自信:“我查过,去年的拍卖会上,此宝物拍了二十三万元,咱要二十万,您看如何?”赵小雅摇了摇头,中年人见状,又降了两万,赵小雅又摇了摇头。中年人又是一番好说歹说,最后把价钱压到十五万,赵小雅依然是摇了摇头。无奈,中年人悻悻地离去。看着中年人的背影,赵小雅轻轻地叹了口气。

后来,中年人的青花瓷在德宝坊斜对面的天宝坊出了手,据说出手价二十五万元。不久,天宝坊又以三十万元的价格卖出。正是因为这个緣故,赵小雅便得了个“走了眼”的绰号。各种不利言辞甚嚣尘上,赵小雅倒是泰然自若,并不将其放于心间,还是那样开了门,就在柜台里坐着,或看书,或干他的爱好刻篆书印章,有朋友来,就泡一壶龙井或普洱,叙叙旧。也有朋友问起那个青花瓷,是不是天宝坊故意使的坏,先拿一膺品给他过目,再把真品卖给天宝坊,来个瞒天过海,刻意炒作。

赵小雅对朋友一笑,说:“你的想象力足够丰富。”说完,又为朋友续上一道茶。

又过了些日子。一天,天宝坊前围了不少人,警车在门前闪着警灯。据目击的客人说,警察押着落马市长的赵姓司机去了天宝坊指认现场,警察也从天宝坊取走了很多赵司机拿去那里出手的宝物。

“难怪很久没在电视上看见本家的‘老板’了。”送走了客人,赵小雅自言自语地说了句,然后又埋头刻他的篆书印章。

(摘选自《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结合小说情节,概括并分析“赵一眼”这个人物的形象。

2.小说以“赵一眼”埋头刻他的篆书印章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论语》记载,孔子很少言及“利”的问题,偶或有之,也常常与“义”对举。例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在他的影响下,后世儒家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重义轻利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义”由对君主品行的要求,演变为君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法则。与前人相比,孔子及其门人在使用“义”这一概念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这里的个人,主要是君子,一般指士及士以上阶层中的个体。第二,在君臣关系层面,突出臣下这一方面的“义”。这并不是说,孔子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因为孔子明确讲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将君主看作贵族阶层的一个成员,则君主也要讲“义”,所谓“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使臣以礼”为君主之“义”;“事君以忠”为臣下之“义”。只不过,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更多地强调作为臣下的君子,应该尽自己能力“事君尽礼”“务民之义”。在这个意义上,“忠”和“义”就统一起来。到了后世,臣下之“义”完全被单向的、绝对的“忠”所取代。第三,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作为抽象的价值标准,《论语》中的“义”虽然也具有“公正”等含义,但在多数情况下,却只有形式意义而无内在规定性。例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君子应该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否则其他的好品质都将失去依据。但什么是“正当性”,在不同语境、不同条件下,具体答案和标准又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尽管在孔子之前,义利关系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到了孔子那里,义利才真正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最著名的莫过于《论语·里仁》篇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前所论,在涉及“义”的问题时,君子和小人多指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君子“知书达理”,因而可以“喻于义”;小人见识短浅,自然只能“喻于利”。第二,孔子的义利之辨,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而在政治层面,孔子并不反对“利”。

所以,孔子在面对具体施政问题时,首先重视的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然后才是礼乐教化。《论语·季氏》中所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孔子这段话讨论的正是“义”的问题,但也表明,在政治层面讨论“义”,无论如何是不能离开“利”的。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也就是希望君子通过修身律己而获得政治感召力,进而引导社会建立良好的秩序。因此,孔子的义利之辨首先着眼于君子对私利的克服。这种主张具有高度的理想性。孔子一生之所以颠沛坎坷,与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追求和处事原则密切相关。然而,后世理学家由此发展出一种普遍性的认识,即把大多数政治和社会问题归结为人心问题,似乎人心端正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显然是严重脱离实际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弘扬儒家重义轻利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并克服其与现实脱节的负面因素,进而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摘编自王超《孔子的义利观探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在政治层面讨论“义”,不能离开“利”。

B.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

C.在认识义利关系的问题上,孔子才真正把义利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

D.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导致他一生颠沛坎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B.文章运用例证、引证,既有历史考察,又有学理分析,论证了孔子义利之辨的问题。

C.文章引用《论语·季氏》篇中的一段话,恰当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深入论证后,得出我们要弘扬儒家重义轻利优秀文化传统这一核心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B.孔子在面对具体施政问题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考虑,首先重视的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然后才是礼乐教化。

C.孔子的义利之辨,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时,应舍利取义。这种主张有高度的理想性。

D.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成为我们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的成长旅途中,有的人说想要有所成就,就要凡事与自己较真;也有人说想要有所成就,就不要凡事与自己较真;还有人说,有些事不该较真,有些事就要较真。

在自己的成长中,你认可哪一种情况?请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