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冬霖 清福 蜿蜒 厮杀
B.元霄 斑斓 闲暇 狼藉
C.蜇居 嬉戏 跋涉 麻痹
D.寒喧 蓬勃 苍茫 矫揉
下列各句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果脯(pǔ) 悲怆(chuànɡ) 静谧(mì) 夹袄(jiā)
B.寥廓(liáo) 嗥叫(háo) 舸舰(kē) 恣意 (zì)
C.远阜(bù) 饿殍(piǎo) 榛莽(zhēn) 艾蒿(ài)
D.月晕(yùn) 槎桠(chá) 经传(zhuàn) 奇诡(ɡuǐ)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戈壁上有两粒种子。“天哪!”一粒种子惊叹道,“太阳这么毒,天气这么热,没有一点水,我们可怎么活呀!”它在唠唠叨叨地抱怨中死了。
另一粒种子默默地把根向大地深处扎去,用尽力气吸取着每一点水分。渐渐地它长成了一棵胡杨,身躯也越来越粗壮,越来越经得住风沙。
要求:(1)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相距两年之后,今年春节,我又回到了故乡海南岛。
步出海口机场,我差点辨不出东西南北。几年前,这附近还是一片片冷冷清清,马路两旁杂草丛生,污水漫溢,随处可见临时搭建的矮小棚屋,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印象。这一次,却是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的眼前:道路平坦,气势不凡;四处高楼林立,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走近市中心,则更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夜晚时分漫步街头,满眼是椰树夹道、霓虹闪烁,满耳是粤语喧哗、粤曲高扬,正可谓歌舞升平,俨然一派充满浪漫情调的南国风光。
①故乡的人真是富了,却又富得令我感到陌生。②原先一角钱都要算了又算才用的人,如今放起鞭炮来动辄成千上万元;原先一年到头饭桌上见不到荤腥的人家,如今为了生个男孩儿便摆上几十桌上百桌的宴席。③“大款”们心血来潮时,也舍得花上数千元请城里的戏班来演上一场,与乡邻们同乐;但另一方面,村里的小学校却东倒西歪,烧香拜神之风又死灰复燃,趁势而起。④他们似乎并不认为发财致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反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之上,好像世间真有那么一个“财神菩萨”一样。⑤他们透过“钱眼”看我,我俨然成了“外”人;我想和他们亲近,却又隔着一层“钱”的无形障碍。⑥这确实令我尴尬而又悲哀,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⑦那种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在海口市或任何一个城镇上,“发廊”“按摩保健”则早已不是秘密。诸如此类的现象固然并非海南所独有。它们的出现,使我记忆中的故乡失去了少女一般的圣洁和清纯,也少了一分令我难忘的朴实和真诚。
在故乡住了近一个月之后,我又怀着一种交织着喜悦和忧虑的心情离开了她。有时候,陌生倒恰恰寓示着某种变化,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我当然希望故乡愈变愈好。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动辄(___) (2)庇佑(___) (3)俨然(___) (4)陌生(___)
2.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恰当的一句填入第4自然段空缺处( )
A.故乡,你变了。
B.故乡啊,你太令我失望了。
C.故乡啊,你真让我感到陌生!
D.故乡令我感到陌生的又岂止是这些。
3.本文第3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本文最后一自然段说:“我又怀着一种交织着喜悦和忧虑的心情离开了她。”那么,作者喜悦的是什么?忧虑的又是什么?
5.对比是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本文的对比主要有两大方面,请说出哪两大方面?
6.下面的4个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南国风光”是就“道路”“高楼”“霓虹”“粤曲”而言的。
B.“那种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来”一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的强烈不满和厌恶。
C.“好像世间真有那么一个‘财神菩萨’一样”,不是一个比喻句。
D.本文的主题是表现故乡的富裕和繁荣。
7.为本文拟了四个题目,最恰当的一个是( )
A.可爱的故乡 B.故乡礼赞 C.陌生的故乡 D.故乡的忧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对上面文章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B.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C.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D.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2.对文章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欲望 B.度:用尺子度量
C.坐:同“座”,座位 D.反:通“返”,返回
下列诗句与作者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