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在公元12世纪就有咂酒之俗,酒已成为宴客必备之物。近现代以来,饮酒更是傣族普遍嗜好,男子早晚两餐多喜饮酒少许,遇有节庆宴会,必痛饮尽醉而后快。______,凡跳舞、唱歌、游乐,必皆以酒随身,边饮边歌舞。______,傣族男子皆善酿酒,全用自家谷米酿制,一般度数不高,味香甜。

 

饮酒是傣族的一种古老风俗 (且)饮酒不限于吃饭时 所饮之酒多是家庭自酿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在论述傣族的饮酒风俗,并进行简单的阐发。具体而言,第一空主要看后文“在公元12世纪就有咂酒之俗,酒已成为宴客必备之物”,特别是关键词“就有”“已成为”,再加上时间是“公元12世纪”,旨在告诉我们傣族的饮酒风俗很早就存在了,据此可断定第一空的内容:“饮酒是傣族的一种古老风俗”。第二空依然使用上述方法,上文“男子早晚两餐多喜饮酒少许,遇有节庆宴会,必痛饮尽醉而后快”,强调傣族男子在吃饭时必须痛饮。下文“凡跳舞、唱歌、游乐,必皆以酒随身,边饮边歌舞”,又强调傣族男子在吃饭之外也常常饮酒。和上文比较,下文强调傣族男子不仅仅在吃饭时喝酒,其喝酒时刻非常之广,有“傣族男子喝酒频率扩大”的意思。据此可断定第二空的内容:“饮酒不限于吃饭时”。第三空上文讲述的是傣族男子饮酒的情况,下文笔锋一转,讲述的是傣族男子酿酒的情况:“傣族男子皆善酿酒,全用自家谷米酿制,一般度数不高,味香甜”。上下文之间需要连贯起来,填入表示转折的语句。据此可断定第二空的内容:“所饮之酒多是家庭自酿”。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代替语言作为文化、思想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天也把它们称之为书法,但在当时是并不叫作书法的。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          ,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         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          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博大精深  规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

B.千姿百态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含蓄

C.千姿百态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

D.博大精深  典范化   应运而生  宛转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

C.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即使说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一句运用比喻追念往昔战场上的强劲之势,转念如今,人们竟然展现出“__________”的安于现状之态。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一句,写出从变化的角度看世界的情形;“__________”一句,写出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的情形。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侧面表现了边塞的苦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谒文山①祠

边贡

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黄冠②日月胡云断,碧血山河龙驭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湖。

祠堂亦有西湖树③,不遣南枝向北朝。

(注)①文山:文天祥的号。②“黄冠”:即道士之冠,指道士生活。据说元统治者曾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山不从,请求出家为道士,保全自己的名节。③西湖树:《西湖志》记,“岳王坟上古木,枝皆南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红色的帷帐在寒风里飘动,旨在暗示文山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场面。

B. 颔联概括了文山欲“黄冠”度余生而不得后慷慨就义、终未能挽救国家败亡的事实。

C. 诗人接连引用神话故事,意在表现文山死后英灵未消,赞扬了他志不可夺的坚强毅力。

D. 诗歌运用浪漫手法,回顾了文山生平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精神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苏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B.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C.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D.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表又称上奏,是古代社会臣子向皇上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形式。

B.京兆尹是汉代始设的官名,为三辅之一,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C.朋党,是指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的集团或派别。

D.坐即“连坐”,指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威才华出众,勇挑重担。他因身兼数职,曾经上书陈辞谦让,但高祖下诏肯定他的才能,他仍继续担任多项职务,不再推辞。

B.苏威谨记父言,轻徭薄赋。他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改变了以往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重税的做法,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苏威明辨事理,深得倚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苏威自恃权势,结党营私。他私结朋党的事被揭发查实后,虽然认了错,但没得到皇上的宽恕,还因此冒犯了许多有名望的士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2)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敌手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记得并不很清楚。他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祭灶的日子,西北风呜呜叫,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中备队。

当队伍冲向弹药库和粮库的时候,这两座仓库架设的机枪,让暴露在空场的战士陷入绝境,父亲说大部分战友牺牲在那里,包括支队长及两名救护伤员的女战士。

火光中父亲不辨东西,所以他开辟了一个撤退的第三方向(计划中撤退分为两个方向)。

父亲选得并不顺利,一个日本兵不屈不挠地追捕他,两个人之间的周旋和战斗,也就进行了大半夜。

初始父亲并未察觉身后有人,他戴著狗皮护耳,呼哧带喘的,加上踏雪发出的声,根本听不到背后的动静。他在雪中跋涉了一个多小时,才走了七八里路。但父亲觉得这距离足够安全了,他停下来,打算歇脚,给身体补充点能量。

父亲停下的一刻头晕眼花,后背的锅猛地一震(父亲说作为火头军,无论行军还是打仗,他总是背着一口铁锅),冲击力让他险些栽倒。接着右前方树丛闪出一团白炽的火花,好像彗星划过,父亲马上意识到这是子弹擦着锅的右角飞过,后有敌手追击!父亲本能地卧倒,拔出枪来,匍匐到一处雪坎,以此为掩体。

父亲讲起这个人时,总以“敌手”相称,那么我也随他这么叫吧。

在与日军守备队的交战中,父亲所带的子弹基本用光,只剩三发。每一发对他来讲,都贵如黄金。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等后来终于瞅清他时,才知道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这家伙是个左撇子。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林的小礼花。武器都成了哑巴后,敌手无路可走,紧追父亲。父亲怎样走,他就怎样追随。他们就这样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

老实说复述到此,我觉得父亲无数次唠叨的这个故事,没啥新奇,无非是他们行动失败,他单枪匹马撤退。被一个敌手不懈追击而已。

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尽管父亲每次讲述时,语气是平静的,但总能在我心底搅起波澜。我对后半程的故事永不厌倦,就像对一首喜欢的乐曲,不管循环播放多少次,依然爱听。

雪没停,父亲选择了靠近河谷的一片灌木丛停了下来。父亲说他卸下锅,把枪也卸下。看着敌手一步步逼近。可是敌手跟着父亲趟出的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又怜又恨地,拽起他双脚,确切说是拽着一双半新的长腰马靴,将他扯到篝火旁。

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是一支轻便灵活的三八式步骑枪,俗称小马盖子枪,父亲说那是女战士最喜欢的一款枪。他最终靠着这支枪,俘获了母亲的芳心,那时她在后方营房的被服厂做军服,当然这是后话了。

敌手是个年轻的士兵,懂得一点中国话,他到了篝火旁,先是艰难吐出个“水”字,父亲没搭理他;他又吐出个“盐”字,父亲还是没搭理他,想着自己差点成为他枪下的鬼,想着牺牲的战友,父亲甚至觉得把他施到算火旁,让他得到最后的人间温暖,都是对战友的背叛。

父亲说那夜的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敌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拼尽全力,拍一下自己,然后指指篝火,再吃力地拍一下自己,再指指算火。父亲明白,他想让他火葬了他。父亲说你要是投降,优待俘虏,我或许可以考虑。敌手听得懂父亲的话,但他没有将手上举,而是牢牢贴在胸口,像守卫最后的堡垒,至死没有做出投降的姿势。

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凌晨两三点钟死了。父亲说这时雪停了。老天爷不撒纸钱似的雪花了。父亲搜敌手的身。他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一样东西: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和服的姑娘,她额头很宽,鼻子小巧,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将相片放回敌手的口袋,然后划拉了一抱柴,将篝火调得旺旺的,拔腿出发了。

常听父亲讲敌手的故事的母亲和我,一再问过父亲,你都要开拔了,还点篝火做什么?是不是火葬了敌手?父亲给出的答案总是模棱两可的。最接近真相的一次,他说:“哎,让他和那个姑娘的相片一起化成灰,他做鬼也值了吧。”

父亲得救后,认识了后方被服厂的母亲,那只繳获来的小马盖子枪,经組织同意后,配給了后来跟父亲一同上阵的母亲。父亲待我甚为严格,他像苛刻的教官,要求我学习攀岩、游泳、滑雪、测绘、爆破甚至跳伞等本领。据母亲说,这些都是抗联战士当年要学的科目。每到小年的时候,他都要讲一遍敌手的故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多次写到与“雪”相关的情景,既点明了下雪的天气,又渲染了战争残酷悲壮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父亲痛恨战争让他失去了战友,但是依然把敌手拖到了篝火旁,甚至火葬了他。我们能从中读出父亲的善良和残酷战争中人性的光辉。

C. 小说描写了父亲从敌手身上搜出的照片,照片中日本女人的微笑和眼里的甜蜜与残酷的战争和敌手的死亡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

D. 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却颇有匠心,在叙述中涉及到了两个不同的叙述层次,一个是由父亲讲述给读者,另一个是由“我”讲述给读者。

2.小说中父亲为什么坚持用“敌手”这一称呼?这表现了小说怎样的思想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