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1.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吾属今为之虏矣。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A 2.D 3.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 A项,“沛公安在”是宾语前置句。 B项,“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句。 C项,“佚之狐言于郑伯”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D项,“吾属今为之虏矣”是被动句。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 D项,“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说法错误。错在“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和“为人不忍”。这些行为没有构成对比,且跟“性格不忍”无关,“为人不忍”应为“理屈词穷”。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本句得分点:“细谨”,细枝末节,“辞”,讲究;“俎”,砧板;“何……为”,固定句式,“为什么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到寒山顶

杜芳清

今年春节期间,我独自登上近些年新开发的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顶巅。山上被冰雪覆盖,空中仍飘着小雪。风不大,却像刀子一样刮人肌肤。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是管理山林的清洁工扫出来的,还是寒风有意无意之中吹出来的,我不得而知。我也不愿多想它。人生有限,岁月宝贵,不必物物寻根,事事探底,只需走好自己愿走的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在雪天高低错落的茫茫山野中游走,我自然得拣道而行,因为我早已从人生的坎坷道和荆棘林中走出,摆脱了莽撞,抛却了固执,摈弃了狂想,甩掉了浅薄。况且这山的地形坡谷我早已熟知。尽管如此,我还是捡了一根长长的干树枝作探路之物。

我不怕冷,尽管是零下二十一度,我并没有感到那种奇寒。但我还是在两个毛衣之外又加了件藏蓝色大衣,大衣领内又围了条黑白间点的围巾。我慢慢地随意而轻松地向前放步,上坡,越谷,转弯,踏阶,雪花为我轻扬飘舞,树木为我冰清玉洁。这些坡坡岭岭道旁渠畔的白杨、垂柳、青草、野花,夏季是何等地放情开颜潇洒妩媚!可时光一转,秋风一吹,它们就叶子变黄,枝干变秃,“一朝春尽红颜老”了。自古女子怕红颜褪去,男子怕体弱无能,但这是自然沧桑,谁都逃脱不了啊。只是我想,处在同一个时间段和年龄段的人,其精神和状态竟有天地之差,有的女子潇洒依然,风韵独存;而有的女子却褶皱网面。有的男子成熟威武,年富力强;而有的男子却面如土灰,老态龙钟。何止同龄,不同龄者亦是如此,有的年过八旬,仍是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而有的不足三十,却是疲态不振,目光呆痴。我曾于十五年前说过:真正的青春在精神,而不在年龄。眼前的山野已不是秋天,而是银装替换了绿装的严冬季节。可我却聊发少年狂气,稳踏阶台,迅速登上了山顶的凉亭中。

在山巅,我忽然感到一股冰凉的清气穿过我的全身,脑腔中的杂质和腐物也被全盘清除,浑身觉得好轻松好清醒。六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击破了我的童真,酸甜苦辣的悲欢阅历练就了我的才智,善恶正邪的人世百态顿悟了我的思维。此时此地,我敢于面对苍天厚土,面对人世尘寰,庄严而郑重地说:天地之间,人界之中,我好清醒好轻松啊!

我挺胸东望,大西北名城乌鲁木齐的千楼万厦笼罩在雪花飞舞之中。冬季是冷,可没有寒冷,哪来的雪花飞舞?哪来的玉树琼枝?哪来的栩栩如生的冰雕雪人?哪来的茫茫千里壮观气派的冰雪世界?我喜冷,还不在于它的外观外貌,而在于它的哲学内涵。许多人都喜欢热,因为热能生春,没有春天,哪会有山明水秀万紫千红的胜景?因为热能生情,没有热情,就会出现心难通、事难成的冷落而尴尬的局面。但热盛出浮躁,热极出膨胀。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少年意气导致的打杀成祸,受委屈不忍,一怒而结冤仇,都市邀友聚会上的酒桌醉态……这些有失社会文明又污染人文环境的劣态,极为影响人们的心灵健康。这就需要一个“冷”字。有冷才有静,先冷而后静。静生平和,静出智慧。任何棘手之事、麻烦之事,必须先作冷处理,然后再图良策。这样才能据情顺理,得以比较合情合理的解决。所谓“三思而后行”,不冷静何来三思?不三思何来良策?无良策事怎能做顺做成?无论是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国事、民事,都不能偏离这个思路和程序,其先决条件就是:先冷静下来!

雪花陪伴我下了山。路迹不清,我竟然没有滑倒。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地形坡谷熟悉,又懂得拣道而行,加以树枝探路,随意轻松而行,无惧天气恶劣,最终登上了山巅。

B.作者已经六十多岁了,人生的风雨让他思想成熟起来,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才智不凡,人世百态领他思维顿悟,他活得清醒而轻松。

C.文章开头写“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结尾写“路迹不清”,“路”一语双关,既指上山的路,也指人生之路;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D.文章边叙边议,借登上顶而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思索,抒真情,启人智,散发着智慧、哲理的光芒。

2.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作者说“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倡导遇事“先冷静下来”,你是否赞同这说法?结合本文和现实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C. 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后羿射日是我国古代经典的神话传说。据《山海经》等古文献描述:远古时期,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它们在天空并列而过,所到之处庄稼草木皆成灰烬,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战神后羿用弓箭射落九个太阳,拯救了天下苍生。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认为这只是虚构的传说,但1979年,考古学家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将军崖,发现了距今6100年前石器时代的岩画,它证明了后羿射日故事是远古发生过的真实事件。

将军崖岩画在国际考古界久负盛名,被外国人称为“东方天书”。其岩画中刻画了大小共十个不规则的圆形,每个圆形内部刻有诡异不同的图案,下部还有长尾巴,旁边还有类似山川和水流的线条。将军崖岩画发现三十八年来,我国考古学家一直在试图破解岩画的内容,其中被广为接受的说法,就是认为岩画描述了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后羿射日的故事。

据《山海经》记载,后羿射日发生在华夏东方的西和之国(也叫扶桑国),该国对照古文献就是现代的山东省日照市。江苏连云港市和山东日照市相距不远,也就是说,这一带是后羿部族繁衍生息的领地。那么,西和之国极有可能是其它古文献中提及的少昊部落。

那么,远古时期真曾有十个太阳吗?弓箭真能够射落太阳吗?这些当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大多是某种真实事件的虚拟反映。后羿射日所反映的真相,或许有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后羿射日是陨星坠落地球的天文事件。远古时,可能有一个彗星撞向地球,在大气中碎裂为九块,这些陨石带着熊熊火焰,出现在山东和江苏一带的天空。因为原始社会先民认知有限,错以为这是九个太阳。于是部落首领后羿弯弓射日,没想到真的将太阳“射落”,由此成为神话传说。

第二,后羿射日描述了一场部落间的战争。远古时期为了争夺领地,各原始部落间战争频发,可能有九个氏族部落组成联盟,向后羿所在的少昊部落发起了进攻。“将军崖”岩画中九个圆形的诡异图案,也许是九个氏族的图腾。他们从东北方而来,一路烧杀抢掠。少昊部族在首领后羿的带领下,依靠强大的弓箭和精准的箭术,击败了来犯之敌。

第三,也是最大胆的一个想法,后羿射日或许与夏朝有关。司马迁《史记》的《夏本纪》中,记载了“太康失国”的故事。夏朝太康为王时,沉迷于打猎,不修德政,随之奸臣当道,结果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后羿所在的东夷部落因不满夏朝的压迫,奋起反抗。最终击败了太康率领的九大部落的联合围剿,并驱逐了太康,夺取了夏朝统治权。太阳在古代一般指代君王,射落的九个太阳,也许就是参与镇压东夷部族的九大部落,剩下的太阳就是被流放的太康。

那么,您认为后羿射日的真相,最符合以上哪一种可能呢?如果第三种假想成立,岩画中的后羿就是太康失国中的东夷部族首领,那么最大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将军崖”岩画的考古年代测定是距今6100年,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夏朝的历史,远比我们认为的更加久远呢?

1.下列关于后羿射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后羿射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经典,《山海经》等中国古代文献和中国周边国家的神话传说中都可以发现它流传的印迹。

B.后羿射日故事虽然见诸典籍,流传甚广,但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意义曾一度为人们所怀疑。

C.人们对后羿射日真实性看法的改变,是因为我国考古学家经过三十八年的努力终于破解了将军崖岩画的内容。

D.将军崖岩画的发现,证明了在远古时代,后羿射落九个太阳,拯救天下苍生的事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界经过多年的努力破解,终于确认:将军崖岩画描述的是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后羿射日的故事。

B.对照古文献,《山海经》中所记后羿射日发生地西和之国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日照市。

C.可以推出,江苏连云港市是后羿部族繁衍生息的领地,西和之国很可能就是其它古文献中所说的少昊部落。

D.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大多是某种真实事件的虚拟反映。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一致的一项是(   

A.东夷部落与太康统率的九大部落展开激战,结果对夏朝生产造成极大破坏,以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后使太康失国。

B.原始社会先民认知有限,会把燃烧掉落的彗星看做太阳,这是先民认定后羿射日拯救苍生的一种可能。

C.英雄创造历史,后羿依靠自己强大的弓箭和精准的箭术,击败了来犯之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D.由将军崖岩画可以推知,夏朝的历史,远比我们认为的更加久远。

 

查看答案

请以“声音的味道”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红楼梦》中“终身误”一曲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你概述“木石前盟”的故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