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___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其实不然,( ),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____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类似事件______,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后”“90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______,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另辟蹊径 耸人听闻 数见不鲜 良莠不齐
B.剑走偏锋 混淆视听 层出不穷 参差不齐
C.另辟蹊径 混淆视听 数见不鲜 参差不齐
D.剑走偏锋 耸人听闻 层出不穷 良莠不齐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
B.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
C.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
D.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B.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多元的心态、更开放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C.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
D.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离别时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2)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自己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保兴字光裔,本名保正,太祖取兴守之义改之。建隆初,年十四,以荫补供奉官。明年,迁尚食副使。太祖尝召功臣子弟询以时事,保兴年最少,应对明白,太祖奇之,拜如京使。开宝中,领顺州刺史,太宗征河东,为御砦四面都巡检①。太平兴国八年,出为高阳关监军。守信②卒,起复,领本州团练使。雍熙初,契丹扰边,与戴兴、杨守一并为澶州前军驻泊。李继迁入钞③,徙银、夏、绥府都巡检使。尝巡按罨子砦,并黑水河,趣谷中,夏人知之,以数千骑据险,渡河求战。保兴所部不满二千人,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追北数十里。优诏褒美。端拱二年,知平戎军,徙莫州,俄为西京都巡检使。淳化五年,拜蕲州团练使,为永兴军钤辖,改夏、绥、麟、府州钤辖。至道二年,徙延州都巡检使兼署州事,改本路副都部署,与范重召等五路讨贼。有岌伽罗腻④数族率众来拒,保兴选敢死士数百人衔枚夜击,歼之。自是吴移、越移诸族归降。还,至乌、白池,贼又为方阵来拒。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⑤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会夏人入钞,保兴发官帑钱数万缗分给战士,主者固执不可。保兴曰:“城危如此,安暇中覆?(中覆:向朝廷请示) 事定,覆而不允,愿以家财偿之。”夏人却,驿置以闻,真宗贷而不问。三年,就拜棣州防御使。徙知邢州,改澶州。在郡颇峻刑罚,每捶人,令缓施其杖,移晷方毕(移晷:日影移动,此处指过了一段时间)。五年,以疾求归京师。未几卒,年五十八。保兴世豪贵,累财钜万,悉为季弟保从之子所废。
(选自《宋史•石保兴传》)
(注)①御砦,地名;都巡检,官名。②守信,石保兴的父亲。③钞,女真族姓,这里指他们居住地河南一带。④岌伽罗腻,为党项大族。⑤持满,拉满弓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B.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C.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D.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又叫恩荫,指因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文中即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B.起复,封建时代官员因父母死丧而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未满期而奉召任职即为“起复”。
C.徙,调动官职,文中是说石宝兴调动官职担任银、夏、绥府都巡检使。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还有迁、调、领、转、诣等。
D.衔枚,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枚,古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保兴洞晓时事。太祖召集功臣子弟,向他们询问时事,石保兴虽然最年轻,但应答清楚;太祖认为他是奇特的人,授官如京使。
B.石保兴颇有谋略。他巡视罨子砦、黑水河时,故意快步进入谷中,诱敌深入;夏人果然中计,带着数千骑兵渡过黑水河与石保兴交战。
C.石保兴英勇抗敌。至道二年,他率领军队出入贼兵的方阵中,挺身持弓,且战且行,历经三天四十二战,取得了胜利。
D.石保兴敢作敢当。咸平二年,夏人入侵,他说服拦阻他的主管官,坚决要求把官钱发放给战士;皇上最终知道这事,并没追究他的责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追北数十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1.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吾属今为之虏矣。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到寒山顶
杜芳清
今年春节期间,我独自登上近些年新开发的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顶巅。山上被冰雪覆盖,空中仍飘着小雪。风不大,却像刀子一样刮人肌肤。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是管理山林的清洁工扫出来的,还是寒风有意无意之中吹出来的,我不得而知。我也不愿多想它。人生有限,岁月宝贵,不必物物寻根,事事探底,只需走好自己愿走的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在雪天高低错落的茫茫山野中游走,我自然得拣道而行,因为我早已从人生的坎坷道和荆棘林中走出,摆脱了莽撞,抛却了固执,摈弃了狂想,甩掉了浅薄。况且这山的地形坡谷我早已熟知。尽管如此,我还是捡了一根长长的干树枝作探路之物。
我不怕冷,尽管是零下二十一度,我并没有感到那种奇寒。但我还是在两个毛衣之外又加了件藏蓝色大衣,大衣领内又围了条黑白间点的围巾。我慢慢地随意而轻松地向前放步,上坡,越谷,转弯,踏阶,雪花为我轻扬飘舞,树木为我冰清玉洁。这些坡坡岭岭道旁渠畔的白杨、垂柳、青草、野花,夏季是何等地放情开颜潇洒妩媚!可时光一转,秋风一吹,它们就叶子变黄,枝干变秃,“一朝春尽红颜老”了。自古女子怕红颜褪去,男子怕体弱无能,但这是自然沧桑,谁都逃脱不了啊。只是我想,处在同一个时间段和年龄段的人,其精神和状态竟有天地之差,有的女子潇洒依然,风韵独存;而有的女子却褶皱网面。有的男子成熟威武,年富力强;而有的男子却面如土灰,老态龙钟。何止同龄,不同龄者亦是如此,有的年过八旬,仍是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而有的不足三十,却是疲态不振,目光呆痴。我曾于十五年前说过:真正的青春在精神,而不在年龄。眼前的山野已不是秋天,而是银装替换了绿装的严冬季节。可我却聊发少年狂气,稳踏阶台,迅速登上了山顶的凉亭中。
在山巅,我忽然感到一股冰凉的清气穿过我的全身,脑腔中的杂质和腐物也被全盘清除,浑身觉得好轻松好清醒。六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击破了我的童真,酸甜苦辣的悲欢阅历练就了我的才智,善恶正邪的人世百态顿悟了我的思维。此时此地,我敢于面对苍天厚土,面对人世尘寰,庄严而郑重地说:天地之间,人界之中,我好清醒好轻松啊!
我挺胸东望,大西北名城乌鲁木齐的千楼万厦笼罩在雪花飞舞之中。冬季是冷,可没有寒冷,哪来的雪花飞舞?哪来的玉树琼枝?哪来的栩栩如生的冰雕雪人?哪来的茫茫千里壮观气派的冰雪世界?我喜冷,还不在于它的外观外貌,而在于它的哲学内涵。许多人都喜欢热,因为热能生春,没有春天,哪会有山明水秀万紫千红的胜景?因为热能生情,没有热情,就会出现心难通、事难成的冷落而尴尬的局面。但热盛出浮躁,热极出膨胀。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少年意气导致的打杀成祸,受委屈不忍,一怒而结冤仇,都市邀友聚会上的酒桌醉态……这些有失社会文明又污染人文环境的劣态,极为影响人们的心灵健康。这就需要一个“冷”字。有冷才有静,先冷而后静。静生平和,静出智慧。任何棘手之事、麻烦之事,必须先作冷处理,然后再图良策。这样才能据情顺理,得以比较合情合理的解决。所谓“三思而后行”,不冷静何来三思?不三思何来良策?无良策事怎能做顺做成?无论是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国事、民事,都不能偏离这个思路和程序,其先决条件就是:先冷静下来!
雪花陪伴我下了山。路迹不清,我竟然没有滑倒。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地形坡谷熟悉,又懂得拣道而行,加以树枝探路,随意轻松而行,无惧天气恶劣,最终登上了山巅。
B.作者已经六十多岁了,人生的风雨让他思想成熟起来,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才智不凡,人世百态领他思维顿悟,他活得清醒而轻松。
C.文章开头写“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结尾写“路迹不清”,“路”一语双关,既指上山的路,也指人生之路;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D.文章边叙边议,借登上顶而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思索,抒真情,启人智,散发着智慧、哲理的光芒。
2.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作者说“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倡导遇事“先冷静下来”,你是否赞同这说法?结合本文和现实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C. 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