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如此长期地、不断地发展壮大到底有何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如此长期地、不断地发展壮大到底有何道理?有哪些规律?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真正兴旺发达的文明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的欧美文明,一个是东方的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且连续不断,则又是世界上唯一的。他说:一种文明总会遇到外来的挑战,如果该文明能很好地应对这个挑战,就能继续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应付挑战,就会衰退,甚至消亡。这里也有多种情况:一种是遇到强大外族的打击,整个民族被杀光杀尽,消灭了; 一种是民族内部长期僵化,没有改革,没有进化,像活的木乃伊,结果衰落了;有的则因自己的腐化而垮台;还有一种就是分裂,国家的内战不休。

纵观中国历史,大概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我们的民族先是统一强盛,后来慢慢腐化,组织力量衰退。此时如果出现一些改革,那么 就会中兴;如果改革失败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么外族敌人就会入侵。而外族入侵的时候,往往是我们民族的转机。历史上常常是外族人来了之后,我们华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我们华夏民族就壮大起来,统一起来。之后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又来了,我们民族再融合,又壮大,如此循环往复。其他国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么打赢,要是打不赢,这个国家或民族就会垮台。我们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

为什么中国可以融合外族,而西方就融合不了?我认为:一是我国一开始就是农业社会,生产力比较高,技术比较先进,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可以发展文化;二是从西周开始,我们就有一个严密的宗法社会制度,后世总认为封建的宗法制度很束缚人的思想,其实我们民族正是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减少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本来很强盛的部落,一分裂,就要自己打自己。

一个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固定了,社会就会很稳定,内部斗争就会大大减少,这是民族强盛的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外族是很开放的。比如在唐朝,甚至有两三个外国人当“国务院总理”。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这样壮大,靠的就是改革和开放。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内部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难,改革成功了,我们的民族就会中兴。同时我们还要对外开放,这点更为重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自信心,我们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强大,外来的武力或外来的文化我们都不害怕。

(摘选自金庸《不要一提起历史就认为我们民族不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历史悠久且延续不断、至今仍兴旺发达的文明。

B.中国历史总是先统一强盛,后腐败衰退,再招致外族入侵,再民族同化、融合直至统一壮大。

C.我们民族通常能打败外族,即使有时被打败也能同化融合外族, 所以中国文明延续不断。

D.我们民族拥有的顽强抵抗力和开放包容性是我们民族不会轻易被外族征服的重要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的论证手法,来突出我们中国文明绵延几千年至今仍兴旺发达的原因。

B.文章在谈到宗法制度对中国文明的消极影响时,也肯定了它积极的一面,具有辩证意味。

C.文章第三段分别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华民族能同化融合外族的原因。

D.文章总结了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意义,探讨了民族自信心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只要遭遇内部腐化、分裂、长期僵化封闭或外部强大力量的打击就会消亡。

B.罗马因缺乏像我们西周时期那样严密的继承制度而在关键时候闹分裂,以致走向衰亡。

C.唐朝历史上竟让外族人在朝任职,说明那时候我们国家是开放的,具有相当的包容性。

D.如果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强大,那么专制和封建的政策就必定会导致国家落后乃至消亡。

 

1.B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B项,“总是”范围扩大了,依据原文第二段“纵观中国历史,大概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我们的民族先是统一强盛,后来慢慢腐化,組织力量衰退。此时如果出现一些改革,就会中兴。”可见,历史上的中国有时会出现改革中兴的情况。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C项,“外交”错。依据原文第三段“这是民族强盛的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外族是很开放的。比如在唐朝,甚至有两三个外国人当‘国务院总理’。”从外交方面论证的是“民族强盛的重要原因”。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A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说“我们华夏民族就壮大起来,统一起来。之后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来了,我们民族再融合,又壮大,如此循环往复。” 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罗马也有这种情况说的是罗马也有父亲死后,他的儿子们抢位的事情,而非选项所述。 D项,“必定”过于绝对化。结合原文最后一段“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内部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难,改革成功了,我们的民族就会中兴。”可见,中华民族遇到专制和封闭政策时,我们就会中兴,不会消亡。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房子有窗户,就像人有眼睛。透过窗户,我们能看到变化万千的风景。窗,是我们瞭望的视点;窗,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感悟也各有不同……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片段,其中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参加校庆并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拙著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查看答案

下列括号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这两句都是互文。)

B.举匏尊以相属/一尊还酹江月(两句中的“尊”都同“樽”。)

C.哀吾生之须臾/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________。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贬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________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________。《乐记》中强调乐教通过疏导人的心灵来产生________的感化功能。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

B.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

C.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海晏河清     耳提面命

D.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海晏河清     潜移默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像从清幽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

C.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B.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C.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D.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境地。

(2)《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箫声的悲凉。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等生活作对比,其中写所奏之乐与人们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本想能够“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已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