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

可母亲继续说:“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

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琳去接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

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的那个是怎么回事?”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

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

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

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对方说:“李婆婆,我是小桃,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小桃!真是你啊!你到家啦?”“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

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

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

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

她安心地笑了。

(选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是说虽然骗局不断被揭穿,但总有新的骗局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B.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马上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

C.母亲在帮助了女孩之后“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描绘了神秘朦胧的自然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大地回春、社会风清气正、骗子不再的期盼和呼唤。

2.小说的结尾写到琳“安心地笑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她笑的原因。

3.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B 2.①因为琳明白和理解了母亲的苦心,为母亲对自己的爱和体贴而笑。②好心有好报,为母亲的行为感到欣慰。③因为最终证明母亲没有被骗,不再对社会风气丧失信心,为社会有诚信而笑。 3.①巧设线索。以母女为对方着想的“谎言”为线索,使小说结构清晰紧凑。②情节曲折。三起三落,层层推进。三次电话,后一次的电话总会揭穿前一次的“谎言”,三次电话内容相似,层层推进,出人意料。③巧设伏笔。如第二次电话母亲只听到铃声就断定是自己的电话,还故意按响免提键,为下文这个电话是母亲安排打来让琳安心埋下伏笔。④巧用对比。如故事的开头写琳对现实社会不满,到结尾安心地笑,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社会有诚信爱心的主题。又如刚开始对助人一事,母亲选择相信,琳则怀疑警惕,二人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错误,张冠李戴,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体现的是小说中人物的看法,并不是作者的看法。根据原文“‘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可以推知。 C项,“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可以看出母亲喜悦之情,可以推知母亲并非重视钱财,而是担心女孩安危。 D项,“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描绘了神秘朦胧的自然景象”错误,结尾处“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环境描写特点是静谧,并非神奇。结尾处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琳的安心。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分析文章结尾处琳“安心地笑了”,结合文本分析原因即可。 文中“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通过原文了解到琳明白和理解了母亲的苦心;文中“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可以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文中“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写窗外的风景宁静美好,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心情的美好,为母亲的行为感到欣慰,为社会的诚信感到开心。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小说结构技巧的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应明确题干“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然后回到文章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小说结构技巧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情节的位置、情节结构手法、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安排上 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一波三折。文章中写了三次打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这三次打电话的情节,让文章有起伏有波澜;文章以“谎言”为线索,文中“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使小说的结构清晰。“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从母亲的表现可以看出母亲的“谎言”,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文章的开头部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写琳担心母亲受骗,到后文“她安心地笑了”形成对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开发和共享成为一个蓬勃兴起的产业。大数据能够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分析人们现在的行为状态,并预测人们未来的活动轨迹。数据的开发和共享也成为信息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对经济运行、生活方式、社会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与个人相关的数据往往包含大量个人信息和隐私,甚至涉及个人的敏感信息和核心隐私,一些机构也可以从数据中分析出个人的身份、财产、消费习惯等。因此,数据开发和共享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关系十分密切。数据开发和共享的过程既涉及数据的流转,也涉及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同时,个人信息还可以通过共享被多次加工、利用。如果不加以规范,一旦数据共享行为失控,就可能导致大量个人信息被严重泄露或不当使用。因此,有必要对数据开发和共享行为设置专门规范,加强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等权利的保护,促进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应在坚持保护个人基本信息权利的前提下,促进数据开发和共享。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信息被收集者同意。知情同意是信息权利人对其个人信息支配权的具体体现,这种支配应当是一种独占性的支配。这种支配的效力不仅体现在个人信息的初次收集方面,也应当体现在数据开发和共享行为中。也就是说,信息收集者在初次收集个人信息时,原则上应当征得个人的同意;其在共享所收集到的个人信息时,同样应当取得个人的同意。这是因为,信息权利人允许信息收集并不等于允许信息共享。

因此,数据开发后再次共享的,如果涉及个人信息,应当获得信息权利人的明确授权。也就是说,信息无论与谁共享,在共享的范围内,都应当经过信息权利人的知情同意。除信息权利人对信息共享者有特别授权外,信息共享者对相关信息所享有的权利不得超出被明确授予的权利范围。如果信息权利人没有对共享后的信息使用作出单独授权,那么,信息共享者所获得的利用信息的权利不得超出信息权利人初次授权的范围。这实际上体现了对信息权利人控制其个人信息流通权利的尊重。

数据开发和共享中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除了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还应当遵循最小化使用原则。这就是说,从事某一特定活动,在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个人信息时,尽量不使用;在必须使用并征得信息权利人许可时,尽量少使用。

在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鼓励数据开发、利用和共享,以充分发挥信息的效用,也要注重保护信息权利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等权利。既不能因为过度保护个人信息权利而限制数据产业发展,也不能为发展数据产业而不考虑个人信息权利保护。企业在进行数据开发和共享时,应对相关数据是否涉及个人信息、隐私进行必要审查,遵循法律保护个人信息、隐私的一般规则。可以探索建立明确的数据保密等级与公开等级,既充分保障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权利,也为数据的利用、流通等提供便利,以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和共享。

(2019年07月23日《人民日报》王利明《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和共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大数据的开发和共享将成为一个蓬勃兴起的产业。

B. 从相关的大数据中可以分析出个人的身份、财产、消费习惯等有用信息。

C. 个人信息在初次收集时应当征得个人的同意,而分享时就无法征得同意。

D. 数据开发和共享中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经同意许可后,应该尽量使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2段运用对比论证,阐述开发和共享数据中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

B. 第3~5段论述数据开发和共享过程中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遵循相关原则。

C. 末段指出数据产业发展与个人信息权利保护两者不能偏废,要探索新办法。

D.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据的开发和共享对经济运行、生活方式、社会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对个人影响很大。

B. 个人信息通过共享被多次加工、利用,这会导致大量个人信息被严重泄露或不当使用。

C. 某装潢公司买到购房者信息,向他们推销房屋装潢方案,这是对信息权利人的不尊重。

D. 可以探索建立明确的数据保密等级与公开等级,它有利于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和共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俗语说:“烂泥上不了墙”,“恨铁不成钢”,是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求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歇后语说“望着高炉发楞——恨铁不成钢。”这三个俗语常常用来表述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的某种行为。有人认为,“恨铁不成钢”是一种爱,如果没有爱在,就不会盼着他(她)成“钢”,他(她)怎么样与你无关,又何必爱恨呢?也有人认为,“恨铁不成钢”的爱有些过分,很难让人舒服与理解,可能事与愿违;还有人认为,“铁”就是“铁”,何必让它成为“钢”呢?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出发,阐述你对上述说法的感悟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30个字。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研究表明,过去近20年来,地球表面共新增超过约5.18亿公顷的植被面积,相当于多出一块亚马逊雨林。而其中三分之一的植被面积增长,要归功于中国与印度——特别是中国的植树造林工程与两国共同的农业集约化管理。

NASA研究表明,中印的人为活动在地球绿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该研究主持者之一、波士顿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博士陈池(音)表示,“尽管中国和印度国土面积仅占全球陆地的9%,但两国为这一绿化过程贡献超过三分之一。考虑到人口过多的国家一般存在对土地过度利用的问题,这个发现令人吃惊。”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①_____________,最大限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但这样,②__________? 不,它还缺少一样东西,③_____________。所谓“功夫在诗外”,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有效撬动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也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尽管这部电影在故事情节处理上略显生硬,人物形象的刻画也 不够立体,但是,      ,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没有像以往的好莱坞大片那样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全人类自发的、共同拯救地球的中国式科幻故事。受其影响,我们的科幻小说不会只在小圈子内部        ,伴随着对影片原著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热议,一批新近亮相的国内中青年作家的科幻小说也纷纷登上热销榜,一派     。眼下,刘洋的《火星孤儿》、陈楸 帆的《人生算法》、江波的《机器之门》等科幻新作纷纷出版。第四届科幻春晚开展得很好,被科幻迷们           主办方"未来事物管理局”邀请了20多位海内外的优秀作家,以“故乡奥德赛”为主题,请他们为故乡写一篇科幻小说或者对“故乡”进行解读。(  ),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标志性力作,那么在视野边疆的拓展、题材手法的更新等方面持续发力的本土科幻小说,也可视作中国正借助流行文化铺展“仰望星空”的思考路径,成为推动读者不断突破对未来想象边界的工具。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也有效撬动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

B.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有效提高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也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

C.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也有效提高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

D.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观众对国产科幻银幕巨制的信心不仅增强了,本土原创科幻文学土壤的活跃指数也被有效提高。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瑕不掩瑜  孤芳自赏  生机勃勃  津津乐道

B.瑕不掩瑜  顾影自怜  朝气蓬勃  津津乐道

C.瑕瑜互见  顾影自怜  生机勃勃  夸夸其谈

D.瑕瑜互见  孤芳自赏  朝气蓬勃  夸夸其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流浪地球》溢出了科幻的类型边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B.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流浪地球》如果说溢出了科幻的类型边界

C.如果说溢出了科幻的类型边界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流浪地球》

D.如果说《流浪地球》的里程碑式意义溢出了科幻的类型边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