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牙祭的故事 李伊平 ①阴沉沉的天,飘了三天鹅毛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牙祭的故事

李伊平

①阴沉沉的天,飘了三天鹅毛大雪。连绵起伏的山峰早已雪白一片。为赶这三九天,大佬、二佬、三狗、二娃在山沟里忙活了一个星期,整出足足三窑炭。连日的劳累与严寒,让这帮烧炭佬近乎虚脱,牙根子痒痒,只想来一两斤肥巴巴的肉,切成巴掌大的块子,熬一锅汤,饱食一顿,过把瘾。就连晚上困在炭火边睡熟时,烤焦了脚皮子,都有人在梦中喊香。这是个十分贫穷的日子,把一年能吃上一两回荤腥的日子,唤作“打牙祭”。

②大佬、二佬、三狗和二娃趁这雪天,担着炭拐过十弯九坡,将黑时分赶到集上,每人终于换得一把毛票票,大佬手中有了毛票票,脚便粘在肉摊边上,挪都挪不动了。二佬、三狗、二娃六只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肉案上肥巴巴的猪肉,尽咽口水,喉结都不自觉地一上一下蠕动着。“打回牙祭吧!”大佬、二佬、三狗都凑了份子,便把眼晴望着二娃。二娃从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翻出毛票票,粘了口水数了两遍,磨蹭了半天,又咽了几包口水,还是将钱如数揣了回去,讪讪地说:“回去再说吧!”

③回到炭窑边,已是深夜。众人急不可耐,垒灶支锅,做起饭菜来。他们再一次催促二娃凑份子,二娃沉默了半会儿,尴尬地说了句:“你们吃吧,我还是留着毛票票给孩子们上学用!”便不再吱声,仿佛是在和自己赌气。

④肉是肥巴巴的肉,唯有肥的肉才解馋。洗的洗,切的切,不大一会儿工夫,便香味四溢,灌满了整个山沟,肉在锅中翻滚。他们只待汤再少点、浓点,肉再烂点,便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牙祭”。这时二娃站了起来,拿着瓢到沟边舀了一瓢清水,忽然倒在锅中。本来锅中也要加水的,三人均没在意。肉炖得滚乱,香气四溢。大佬、二佬、三狗便迫不及待,捞着肥肉块子便往嘴里塞。当然,没有二娃的份,这个年头牙祭不常有,没二娃的份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人会因此而显得生分。可二娃还是拿碗来了,众人着急。二娃却讪讪地说“别急,我没入伙,当然不会吃肉,我只是口渴,刚才搭在你们锅内一起烧了瓢水,我就喝碗水,别的,我不要。要不,太晚了,人也困了,另外再烧开水晚了些……”三人自然没有话说。看着二娃盛了满满一碗肉汤,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将碗沿都舔了个干干净净,才恍然大悟,大呼上当。

⑤那天以后,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传开了,像山岗上的风一样快,迅速传到了村野中的每个角落。童叟皆知,家喻户晓。故事情节自然都绘声绘色。说者口中带着讽刺,众人皆把它当作笑料来传。若是有人觉得别人占了他的小便宜,又不便直说,往往拿二娃打牙祭的故事打比方,个中讥讽味,你自己去体会吧。

⑥二娃有四个孩子,个个都上了初中,这在这个山沟里是罕见的,就像二娃打牙祭一样罕见。二儿子还考上了中专,在城里有了工作。孩子有文化,赶上好时光到城里打工挣的钱不少。二娃的家里逐渐富了起来,不再寒碜。当然,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仍在流行,但这个故事大多数由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每当他们绘声绘色地讲完整个故事后,总要沉默一会儿,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二娃有眼光,培养孩子读书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全然没有当初讲故事人的那种讥讽和嘲弄。

⑦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孩子的家长,送孩子去上学。

⑧当然,富起来的二娃自己也讲这个故事,那是多年以后,属于回忆式讲述,故事尽管讲得平淡,看似是轻描淡写,可每次讲到喝肉汤的时候,他的眼中总是饱含着汪汪的眼泪。当然,这大多数只在儿女回家团聚时,二娃才讲的。

(摘编自《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雪天环境的描写,既引出了烧炭卖炭的故事,又为写打牙祭、二娃闹笑话的故事作了铺垫,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环境。

B.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善用细节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前者如二娃数钱和咽口水的动作,后者如“(香味)灌满了整个山沟”,都极具表现力。

C.小说着重记述了贫困年代的一个关于吃的笑话,通过村民们对二娃评价先贬后褒的前后反差,讽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D.小说的后半部分写故事传开后,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二娃自己也在讲,两种人讲的内容相同,讲时的环境、对象不一样,心情、目的、意义也不一样。

2.文章中的二娃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前四段和后四段,在内容、风格情调、作用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试进行分析鉴赏。

 

1.C 2.①能吃苦,忍耐力强。大雪天在深山沟里烧炭,风餐露宿一个多星期。打牙祭的故事传开后,能够忍受他人的嘲讽。 ②节俭爱家。对家庭和孩子充满了爱。为了留着钱给孩子上学,在四个同伙有三个凑份子打牙祭,并且自己也十分想吃一顿肉时,他犹豫再三,还是舍不得出这份钱。 ③有远见。他一心培养孩子读书,使得孩子们比村里别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 ④有点狡黠。以搭锅烧水的方式,蹭得碗肉汤喝,既解了馋,又省了钱,让人忍俊不禁。 3.①内容上,前四段叙述打牙祭的故事发生的过程和具体内容,后四段叙述故事的流传和影响。 ②风格情调上,前四段写得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后四段亦庄亦谐,既庄重严肃,又略带风趣。 ③作用上,前四段点题,为打牙祭情节的反转作铺垫,后四段着重点明题旨,突出中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C项,“关于吃的笑话”“通过村民们对二娃评价先贬后褒的前后反差,讽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错,结合第六、七段内容“二娃有眼光,培养孩子读书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孩子的家长,送孩子去上学”可知,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励志故事”;从“若是有人觉得别人占了他的小便宜,又不便直说,往往拿二娃打牙祭的故事打比方,个中讥讽味,你自己去体会吧”“这个故事大多数由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全然没有当初讲故事人的那种讥讽和嘲弄” “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孩子的家长,送孩子去上学”可知,由村民的讽刺到乡村教师、老村长当作活教材,表现人们对二娃当初行为的重新认知和敬佩,不是“讽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从“大佬、二佬、三狗、二娃在山沟里忙活了一个星期,整出足足三窑炭”可概括出“能吃苦”,“当然,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仍在流行”但二娃没有任何反应,可概括出“忍耐力强”;从“二娃沉默了半会儿,尴尬地说了句:‘你们吃吧,我还是留着毛票票给孩子们上学用’”可概括出“节俭爱家”;从“二娃有四个孩子,个个都上了初中,这在这个山沟里是罕见的”“二儿子还考上了中专,在城里有了工作。孩子有文化,赶上好时光到城里打工挣的钱不少”可概括出“有远见”;从“二娃却讪讪地说:‘别急,我没入伙,当然不会吃肉,我只是口渴,刚才搭在你们锅内一起烧了瓢水,我就喝碗水,别的,我不要。要不,太晚了,人也困了,另外再烧开水晚了些……’三人自然没有话说。看着二娃盛了满满一碗肉汤,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将碗沿都舔了个干干净净”可概括出“有点狡黠”。 3.本题考查鉴赏理解文本语段及比较阅读的能力。做此类题时,从内容上(主要写了什么)、风格情调(风趣幽默、生动活泼、庄重严肃、清新自然、质朴通俗)、作用(内容上,是否点明中心;结构上,是否铺垫、照应)等方面进行鉴赏。 从内容上,小说前四段具体叙述了打牙祭的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后四段“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仍在流行”“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孩子的家长,送孩子去上学”,写故事的流传和影响。 从风格情调上,前四段“大佬手中有了毛票票,脚便粘在肉摊边上,挪都挪不动了。二佬、三狗、二娃六只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肉案上肥巴巴的猪肉,尽咽口水,喉结都不自觉地一上一下蠕动着”,写人物对肉的渴望,“三人自然没有话说。看着二娃盛了满满一碗肉汤,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将碗沿都舔了个干干净净,才恍然大悟,大呼上当”写二娃的狡黠,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后四段写村民对二娃的讽刺、村长教师把故事当成活教材、二娃讲述往事,“若是有人觉得别人占了他的小便宜,又不便直说,往往拿二娃打牙祭的故事打比方,个中讥讽味,你自己去体会吧”“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孩子的家长,送孩子去上学”“可每次讲到喝肉汤的时候,他的眼中总是饱含着汪汪的眼泪”等语句,语言亦庄亦谐,既庄重,又略带风趣。 从作用上,前四段紧扣标题“牙祭的故事”,为写后四段人们态度的转变作铺垫,后四段“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孩子的家长,送孩子去上学”点明主旨,再穷再苦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改变命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②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③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④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⑤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 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名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毕业成绩优异,但在德国求职时却屡屡被很多大公司所拒绝,选了一家小公司,没想到仍然遭到了拒绝。这位留学生很纳闷。一个德国公司的老板给他看了一份记录,原来这位中国留学生在乘坐公共汽车时曾经被抓住过3次逃票。

 

查看答案

仿照示例,感受和理解下面两个画面形象的内在含义,请为它们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中心明确,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

画面:一个女孩在“有需要可自取”的零钱箱前驻足,把自己手中的硬币放了进去。

画外音:你相信良善,提供便利;我心怀感恩,传递爱心。

画面一:一个行动缓慢的老人脱下帽子,向停车礼让他的司机深深鞠躬致谢。

画外音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画面二:四川九寨沟地震中,前方落石滚滚,一个身着迷彩服的士兵与人们逆向奔跑,跑向救灾前线。

画外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情就由老朽做主了。

B. 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你必能忝列其中。

C. 老奶奶,请问你芳龄?

D. 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见(piē)  生(luán)   狡(xiá)     广无垠(mào)

B. 动(nā)   信(dǔ)       崩(zú)      惟妙惟(xiào)

C. (há)   笑(shàn)     阴(mái)     稳操胜(quàn)

D. (xǐ)   泡(jìn)      始(chǎn)    辙乱旗(m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