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但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比如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看重理性的思辨,中国文化则是诗意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辨并重,而后者更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影响着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B.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交流碰撞,靠思想与口才纵横各国之间的辩士纷纷涌现,所以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

C.刘熙载认为,诸子论辩讲求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力量,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给人一种断辞之美。

D.战国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很大,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就主张“剖情析采”,其《文心雕龙》被章学诚称“体大思精”,具有理性思辨色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关键词是“诸子”“思辨”“影响”,全文紧紧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论述。

B.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文论的影响。

C.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了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D.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或评价,充分阐释了“断辞之美”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和思辨,中国文化就会失去重要的理性基因。

B.我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为了建功立业成就人生,不惜舍弃谦谦君子之风与人论辩。

C.论辩中只有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才会呈现出断辞之美。

D.历代文论如《人间词话》等对诗词曲赋的仔细揣摩、精心把玩,应该也是一种思辨。

 

1.D 2.B 3.C 【解析】 1.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中国文化则是诗意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辨并重”分析错误,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而不是两者并重。 B项,强加因果,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并不是因为“靠思想与口才纵横各国之间的辩士纷纷涌现”,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项,“刘熙载认为,诸子论辩讲求……给人一种断辞之美”分析错误,“讲求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是作者的观点,并非刘熙载的观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文论的影响”分析错误,第一段总说“诸子的思辨”和“诸子的思辨艺术”两者对后世的影响,后文分述诸子的思辨对中国文化、中国士人的影响和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文章、文论的影响。 故选B。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只有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才会呈现出断辞之美”说法错误,原文说“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于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陈述的是一种现象,并不能由此推断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近期一项中学生课外文化娱乐生活调查,中学生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诗词大会、网红、直播、智能手机、经典阅读、热播剧、动漫、手游、创客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了解的中学生生活,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部分内容,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您好,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自动化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知悉你们正需求相关人才,我谨将我的个人资料惠赠給您,请您笑纳。作为985工程大学知名教授的高徒,我相信我的能力和知识合乎你们的需要。我真诚渴望,能为公司的明天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我个性开朗活泼,兴趣广泛;思路开阔,办事沉稳;关心集体,责任心强。加入敝公司后,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务必给我一个施展身手的机会。

 

查看答案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98字以内。

例: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明媚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_____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_______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__   _的问題,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_____,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           )。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傾注心血的作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汗牛充栋     脍炙人口     千篇一律      蔚然成风

B.浩如烟海     脍炙人口     千篇一律      大行其道

C.汗牛充栋     有口皆碑     千人一面      蔚然成风

D.浩如烟海     有口皆碑     千人一面      大行其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提供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B.不仅为中华民族也为世界文明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C.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D.不仅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艺巨制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B.文艺魅力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巨制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C.文艺魅力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巨制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D.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空白处补写出相应的名篇名句。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一幅“同学少年”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2)《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写众宾客的神态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认为“真的猛士”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