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其一《兰亭集序》(节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其一《兰亭集序》(节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二《兰亭记》

([唐]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注)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注)辩才:辩才禅师。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前,抱在怀里

B.俯仰一世                              俯仰:表示时间短暂

C.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的缘故

D.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A.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 B.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C.徘徊于斗牛 D.以故其后名曰“褒禅”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其下平旷,有泉 B.幽壑之潜蛟

C.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D.鱼虾而友麋鹿

4.选出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死生亦大矣

A.欣于所遇 B.而今安在哉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此余之所得也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弟子又幼来玩                          耽:潜心

B.才艺,多权谋                         负:有

C.备尽,唯未得《兰亭》              募:招募

D.更不复于梁槛上                     安:放,藏

6.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射,官名。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元废。

B.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C.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D.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D.萧翼借辩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拿走了《兰亭》帖,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1.A 2.B 3.C 4.D 5.C 6.B 7.A 8.(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2)萧翼于是拿出圣旨,把情况详细告诉了驿站工作人员。驿站工作人员差人叫辩才来。辩才仍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庙,突然就被人追赶呼喊,不知其中缘故。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怀抱”,句意:有的人倾吐自己的胸怀抱负。译为胸怀抱负。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例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动词,往、到达; B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助词,的; D项,代词,它。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 例句,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A项,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B项,使动,使……起舞; C项,名词作动词,喝酒; D项,意动,以……为伴侣。 故选C。 4.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例句,判断句; A项,“于”,状语后置句; B项,“安在”语序为“在安”,在哪里,宾语前置句; C项,“于”,被,被动句; D项,判断句。 故选D。 5.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募”,句意:购置征集得十分完备,唯独没有得到《兰亭》帖。译为征集。 故选C。 6.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错误。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 故选B。 7.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错,从“臣请私行诣彼”“翼遂改冠微服”可知,并非唐太宗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 故选A。 8.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虚诞”,虚妄荒诞的话;“齐”,把……看作相等;“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2)“因”,连词,于是;“宣示”,公开表示,宣布;“具”,详细;“遽”,突然;“见”,介词,被;“所以”,……的原因;“遽见追呼”(被动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季豌豆

周大新

在诸种庄稼中,我最喜欢豌豆。

小时候,每到豌豆苗长得有筷子高时,娘总要让我拎个小篮,去豌豆地里掐一点豌豆叶回来,放在面条锅里当菜。一大锅面条有这一把豌豆叶,就显出一股青鲜之气,我们兄妹几个逢着吃这豌豆叶面条,都要呼噜呼噜吞个肚子滚圆。

豌豆开花的时候,便是我们这些乡间孩子最快活的赏花日子。在诸种庄稼中,只有豌豆开起花来最好看。小麦花花朵太小,绿豆花颜色单调,玉米花香味太淡,唯有豌豆花又大又艳香味又好闻。豌豆花大部分是红色,也有紫色和白色相掺其间。红色中又分深红、浅红、粉红多种,一根豌豆蔓上常有几种颜色的花,一眼望去,真是五彩缤纷。因在豆蔓上的高度不等,豌豆花常分几层,看上去如楼阁相叠;又因豆蔓横爬在地的长度不同且互相纠结,花便分一簇一簇,瞧上去似花球相连。

豌豆花常常是在一个早晨陡然大放,一地的花朵猛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浓浓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由不得人们不深深地呼吸,快活地揉着胸腹。我们这些平日无缘赏花,根本见不到大片玫瑰、月季的农家孩子,常被这大片的豌豆花激动得嗷嗷乱喊,总要绕着豌豆地四周的田埂边跑边叫:嗬,看那片!哟,看这片!

豌豆角长出后,我们便要千方百计地去偷摘来解馋。豆粒没长成、豆角还扁还嫩时,我们便把豆角整个地塞到嘴里嚼,直嚼得满嘴青甜,绿汁直滴。待豆粒凸起还不老不硬时,我们便把豆荚小心地打开,凑到牙上用齿尖一捋,把那些青嫩的豆粒全捋进口中,又香又甜地吞咽。

豆角将熟未熟时,大人们也常摘些到家,在锅里带荚一煮,让我们剥荚吃豆,这时候的豆粒已是十分筋道分外香了。待把豌豆收割下来拉到晒场上一打,我们便又可以吃到喷喷香的豌豆糕了。娘做的豌豆糕最好吃,她总把豌豆磨碎成面,用细箩箩过了,而后拌了香油、花椒、茴香、盐、蛋清和酵子等,搅成糊状,摊在笼屉上放锅里蒸,蒸出后用刀切成方块,让我们用筷子夹了吃,那种鲜味和香气让人吃了还想吃。

经石碾碾压打净豆粒之后的干豌豆秧,除了可烧锅,还特别柔软好玩,我们常在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遇到家里来客床不够睡时,娘便在地上铺厚厚一层豌豆秧,让我盖了被在上面睡。每当我躺在那柔软的透着香气的豌豆秧上时,总想起奶奶给我讲的那个神话故事:老天爷为了使自己造出的人能在世上活下来,便叫自己的几个儿女各变成一种可供人吃的庄稼。性情不好的长子变成了小麦,身上有芒;身高体胖的次子变成了苞谷,棒子特大;性情温顺、身子柔软的女儿变成了豌豆,所以豌豆全身没有一点坚硬刺人之处,而且通体溢着香气……

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

去年初夏我回故乡探亲,当时正是豌豆长角的时节。到地头一见那久别了的青绿色的豆秧,我立时高兴地蹲下去抚摸它们,同时扭头问弟弟:“自己的责任田,为何不多种点豌豆?”不想弟弟沉了声答:“就这一亩我都不想种了,这是最后一季!”“为什么?”我一惊。“你看看,还有哪家在种豌豆?”他抬手朝四野一抡。我搭眼朝周围的田里望去,可不,到处种的都是麦子,自家的豌豆田是唯一的一块。“咋都不种了?”我很惊异。

“这是低产庄稼,又怕大风,化肥又贵,种了根本赚不到钱!”弟弟瓮声瓮气说道,“加上如今人们的口味变了,都只愿吃麦面,不愿吃粗粮,收了豌豆卖给谁?”

我“哦”了一声,很觉意外,不过细想之后又觉得这话有理。

“怕是豌豆也要走大麦、荞麦、赤色豆的路了。”娘在一旁叹了一句。我听后心里一震。早先这地方每年都种的大麦、荞麦、赤色豆,这些年已基本上绝迹。从我记事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就有三种庄稼不种了,难道我十分喜爱的豌豆也要步它们的后尘?

“明年咱也不种了!”弟弟又决然地说。我不好再劝弟弟,眼看赚不了钱,继续种下去又有何益?也许,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庄稼的比较和抛弃中前进的。祖先们当初大约是太饿了,选定的庄稼种类太多。如今,现代人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比较和选择,把好吃的、高产的、容易种的保留下去,把粗糙的、低产的、不易种的抛弃掉。然而这种抛弃是否对人类自己都有益?

“豌豆这东西有时可做中药引子。”娘在一旁幽幽地说,“日后都不种了,用时去哪里找?”

我长久地站在豌豆地头,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在心里思忖:它们就要在这块地上消失了,也许几百年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种过吃过豌豆,那时的孩子,更不会享受到我们童年时摘豌豆角解馋的乐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豌豆花的大小、香味、颜色、位置层次等多角度来描写豌豆花,表现了它的鲜艳香甜,突出了豌豆花给作者带来的巨大冲击。

B.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自己喜欢豌豆的原因;第二部分记叙了豌豆种植的现状。主旨突出,结构分明。

C.文章写作者躺在豌豆秧上想起奶奶讲的神话故事,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通过对比赞扬了豌豆性情的温顺,秧苗的柔软。

D.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颇为明显,作者越是喜爱豌豆,就越为豌豆被抛弃的事实而感伤和忧虑。

2.请简要分析“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的原因。

3.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最后一季豌豆”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认知世界尽管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先贤居一国之内而能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这种“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卓越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礼记·礼运》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的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与天下共处?古人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家庭。如梁漱溟所言:“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当代学者赵汀阳认为,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从逻辑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敌、绝对异己或者精神敌人的概念”“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这样的天下观,显然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我们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战胜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如何建构这样的理想世界?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如儒家“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了提供文化理论支持。

发掘分析中华文化天下观,目的是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有人借此以为中国要领导世界,便渲染“中国威胁论”,恰恰是没有读懂中华文化天下观的意涵,没有把握中华文化的内质。

(节选自陈家兴《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有删改)

1.下列对“天下观”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天下观是指立足一国有限的范围内,而能思考天下并淬炼关于天下治理的文化体系。

B.天下观“卓越”之处就在于它是中国古人的文化创造,是关于中华文化的文化建构。

C.天下观的现实意义是它能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提供文化支撑。

D.天下观中的“天下”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天下观”就是在《吕氏春秋》“天下为公”理念上形成的。

B.引用《礼记》里的话,意欲说明以“天下为公”构建的“大同”世界很美。

C.如果没有“天下为公”认知,就难以出现“大同”世界的理想的生活图景。

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念,着眼的是合作共赢,显然超越了国家观。

3.下面所列当今的一些看法,不符合文中“中华文化天下观”意涵的一项是

A.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B.负责任的国家要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

C.如果邻居家里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的篱笆,而应该去帮邻居一把。

D.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害天下自利的不义则危害天下的太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座荒芜了的花园里。

美丽的池子干得见底了。美丽的花木枯萎尽了。玫瑰死了,夜莺好久没有飞来了。除了蟋蟀在草丛中悲鸣,只有有毒的恶草与刺人的荆棘生长着。

有一天,忽然有几个人到园里来。

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出现这样的凄凉情况,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几乎要痛哭了。一个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身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应该大家努力把它整理好。”于是他们讨论怎样改造这座芜的花园的方法。

一个人说:“应该先把恶草和荆棘砍除掉,然后才能把花木栽下。”

另一个人说:“不然。应该先把花木运来,然后去砍除恶草和荆棘,因为——”

另一个人说:“我表示同意A君的话,恶草和荆棘如果不先除去,佳木好花是决不能栽种的。因为——”

其余的人说:“不然。你的话错了。我赞成B君的意见。因为——”

他们各举了许多理由,互相辨论着,还引了许多例子来证明他们的话,由早餐的时候一直辩论到正午,家家炊烟起了,还没有停止;甚至于因为意见不合,互相谩骂……而且扭打了。

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定立意,议论文体,自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用楷书或者行书抄写下列语段。

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

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拿什么来感谢你,我的父母!

父母的爱说不完、道不尽!

所有的恩情我们铭记于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有关中学生睡眠状况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项目

数据

睡眠时间

5小时

5—6小时

6—7小时

7—8小时

4.08﹪

31.29﹪

48.3﹪

16.33﹪

睡眠不足原因

课程紧张

学习压力大

宿舍喧闹

其它

25﹪

60﹪

12﹪

3﹪

 

(1)从上表中可以得出哪两条结论?

(2)请针对上表反映的某一问题,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