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挟飞仙以遨游 宁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挟飞仙以遨游                    宁溘死以流亡

B.兄弟不知                        列坐其次

C.叶叶相交通                      汝岂得自由

D.忧伤以终老                      深思而慎取

 

D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这类题题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1. 识差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并加以牢记。如,泣涕,古义:泣涕:古义,泪水;今义,泪水和鼻涕。2. 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也要注意辨析。如自由,古义 自作主张。今义: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3.辨音节。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意义,不能将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 A项,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和祖国。“遨游”古今同义。 B项,其次:古义:流水的旁边;今义:第二,次要的。“兄弟”古今同义。 C项,“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通讯和交通的总称”。“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D项,“忧伤”,古今同义,指忧愁伤心;“深思”古今同义,深入思考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游褒禅山记》中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的语句是“_______,亦不能至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下面对诗意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青松生在东园,平日里被深草掩没了形姿,一旦严霜降临,百草凋零,它挺拔的英姿常青的秀色便卓然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之中。

B.五、六两句表明,一株株的青松蔚然连成松林,人们往往会不知不觉中为此等景观感到诧异惊奇。

C.诗人有时手提酒壶流连于青松之下,有时从远处瞻望青松之姿,表达出对这位卓然不群的“高士朋友”无比的敬仰爱慕之情。

D.结尾两句看似突兀,实则最有深意:人的生命有限,弥足珍贵,更不必把自己束缚在仕途尘网之中,应如青松一样,保持独立自由的高洁品格。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祜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徐州            知:担任知州

C.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D.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轼若为滂,母许否乎                      ②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

B.①虽禁军且我尽力                          ②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①使官吏分堵守,卒全其城。               ②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D.①神宗尤爱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②孰能讥之乎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    )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花记

王祥夫

在中国,莲花和荷花向来不分,莲花就是荷花,荷花就是莲花。但荷花谢了结莲蓬,没听过有人叫“荷蓬”的,从莲蓬里剥出来的叫“莲子”,也没听人叫“荷子”的。荷花是白天开放晚上再合拢,所以叫荷花——会合住的花。我想不少人和我一样,一心等着夏天的到来也就是为了看荷花,各种的花里,我以为只有荷花当得起“风姿绰约”这四个字,以这四个字来形容荷花也恰好,字里像是有那么点风在吹,荷花荷叶都在动。

不但荷花让眼睛看着舒服,而且从莲蓬里现剥出来的莲子清鲜水嫩,是夏季不可多得的鲜物。如把荷花从头说到脚,下边还有藕,我以为喝茶不必就什么茶点,来碗桂花藕粉恰好。说到藕粉,西湖藕粉天下第一,有股子特殊的清香。白洋淀像是不出藕粉,起码,我没喝过。那年和几个朋友去白洋淀,整个湖都干涸了,连一片荷叶都没看到,让人心里怅惘良久。

说到白洋淀,好像应该感谢孙犁先生,没他笔下那么好的荷花,没他笔下那么好的苇子,没他笔下那么多那么好那么干净而善良的女人们,人们能对白洋淀那么向往吗?在中国文学史上,孙犁先生和白洋淀像是已经分不开了。1981年天津百花社给孙犁先生出八卷本的文集,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当下就在心里说好,书的封套上印有于非闇的荷花,是亭亭的两朵,一红一白,风神爽然。

画家中,喜欢画荷花的人多矣,白石老人的荷花我以为是众画家中画得最好的,枝枝叶叶交错穿插乱而不乱,心中自有章法。张大千是大幅好,以气势取胜,而黄永玉先生的红荷则是另一路。吴湖帆先生的荷花好,但惜无大作,均是小品,如以雍容华美论,当推第一。吴作人先生画金鱼有时候也会补上一两笔花卉,所补花卉大多是睡莲而不是荷花,睡莲和荷花完全不是一回事,睡莲是既不会结莲蓬又不会长藕,和荷花没一点点关系。

夏天来了,除绿豆粥之外,荷叶粥像是也清火,而且还有一股子独特的清香。把一整张荷叶平铺在快要熬好的粥上,俟叶子慢慢变了色,这粥也就好了。熬荷叶粥不要盖锅盖,荷叶就是锅盖。喝荷叶粥最好要加一些糖,热着喝好,凉喝也好,冰镇一下会更好。荷叶要到池塘边上去买,过去时不时还会有人挑上一担子刚摘的新鲜荷叶进城来卖,一毛钱一张,或两毛钱一张。现在没人做这种小之又小的生意了,卖荷叶的不见了,卖莲蓬的却还有,十元钱四个莲蓬,也不算便宜。剥着下酒,没多大意思,只是好玩儿,以鲜莲蓬下酒,算是这个夏天没有白过。有人买莲蓬是为了喝酒,有人买莲蓬是为了观赏,把莲蓬慢慢放干了,干到颜色枯槁一如老沉香,插在瓶里比花耐看。夏天来了,除喝花茶之外,还可以给自己做一点荷心茶喝。天快黑的时候准备一小袋儿绿茶,用纸袋儿,不可用塑料袋,一次半两或一两,用纸袋儿包好,把它放在开了一整天的荷花里,到了夜里荷花一合拢茶也就给包在了里边,第二天取出来沏一杯,是荷香扑鼻。喝这种茶,也只能在夏天,也只能在荷花盛开的时候。

我喜欢荷花,曾在漏台上种了两缸,但太招蚊子,从此不再种矣。

那年去山东蓬莱开会,随大家去参观植物园,看到了那么一大片的缸荷。有几百缸吧,一缸一缸又一缸,人在荷花缸间行走,荷花比人都高。荷花或白或红或粉,间或还有黄荷,但也只是零星的几朵。我比较喜欢粉荷,喜欢它的娇娜好看,让人想到娇小妙龄的女子,白荷和红荷却让人没这种想象。刘海粟和黄永玉两位老先生到老还喜欢画那种大红的荷花,或许是岁数使然,衰败之年反喜欢浓烈。红还不行,还要勾金,是,更烈。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整个湖都干涸了,连一片荷叶都没看到,让人心里怅惘良久”几句,表达了作者去白洋淀竟然没看到荷花的失落心情。

B.文章第四段将笔触拓展开来,写齐白石、张大千、黄永玉、吴湖帆等人有关荷花的画各有千秋,同时也说明他们对荷花情有独钟。

C.“红还不行,还要勾金,是,更烈”几句,写出了刘海粟和黄永玉两位老画家老而弥坚,到老仍然喜欢大红的荷花、浓烈的色彩。

D.本文以《荷花记》为题,“荷花”即是描写的主体对象,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虽涉猎广泛,但表达的主题却很集中。

2.本文主要写了“荷”吸引人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本文写孙犁笔下的荷花和画家笔下的荷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继承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