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理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安石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读了上述材料,你的心扉是否荡起了涟漪?请选择恰当角度,正确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的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的篇首语,仔细阅读,然后提炼出五个关键词。
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全国将有34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雪龙2号首航南极,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5G商用加速推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成就凝结着新时代奋斗者的心血和汗水,彰显了不同凡响的中国风采、中国力量。
“春节”将至,阅读下面材料,请你撰写一幅“春联”。要求符合“春联”特征。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用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述说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贴春联不仅是中国人乃至散落世界各地的华裔过春节的重要标志,更有着万邪退避,迎福纳喜的吉祥寓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春联的门类有吉祥祝福、写景、述志、生肖……
例如:①东来紫气西来福,南进祥光北进财。②碧水新滋千树绿,红梅争报万家春。③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注:清代宁波名医范文甫,一生治病救人 ,心系病患,虽家境贫寒而其志不改。某年春节,题联自慰。)④ 守家夸玉犬,致富有金猪。
我的春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贴福字的习俗在民间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因为有“一福压百祸”的说法。
福字不能贴倒,除非特殊情况。在民俗中确有倒贴福字的说法,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但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和家里的箱柜。因为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这种作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来抵消“福去”,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 ),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作家冯骥才如是说: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不恭不正,像时下这样,则必头重脚轻,有失滑稽,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倘以随意倒贴为趣事,岂不过于轻率和粗糙地对待我们自己的民俗文化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而且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
B.大门上的福字有“纳福”和“迎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
C.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
D.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而且大门上的福字有“纳福”和“迎福”之意
2.对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岂不过于轻率和粗糙地对待我们自己的民俗文化了?”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B.我?不可能吧。
C.明年你参加高考吗?
D.为什么我们不能刻苦一点呢?
3.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像时下这样,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不恭不正,有失滑稽。
B.像时下这样,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有失滑稽,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
C.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像时下这样,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有失滑稽,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
D.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像时下这样,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有失滑稽。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男女之间最初海誓山盟,最后却违背了誓言。
(2)《赤壁赋》中,表达客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过零丁洋》 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自己视死如归的壮志和为国捐躯的决心,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