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钟敬文的《节日与文化》中的文字,概括作者保留“传统节日行事”的理由。(每条1...

阅读钟敬文的《节日与文化》中的文字,概括作者保留“传统节日行事”的理由。(每条10字以内)

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于新学理和新社会的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毯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鸯),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有古老长远的历史(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符合新学理和社会要求,有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本题首先阅读全段,分为三个层次,根据题干找出每一层的关键句,再进行筛选和概括。根据“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概括出“有古老长远的历史”;根据“还有些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于新学理和新社会的要求”概括出“符合新学理和社会要求”;根据“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概括出“有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雷抒雁的短诗《星星》,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哲理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30字以内)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 ① ,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  )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 ② 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  )得下。可是势力一变,(  ),缩成一小团。到(  )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 ③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由于这社会圈子的富于伸缩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有感触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互助  收容  树倒猢狲散  极致

B.救助  收容  墙倒众人推  极致

C.互助  包容  树倒猢狲散  极端

D.救助  包容  墙倒众人推  极端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正由于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变化的中心势力而小大。

B.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C.正由于那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小大,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有感触。

D.正因为那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静女其姝,_______。(《诗经·邶风·静女》)

(2)涉江采芙蓉,_______。(《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3)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4)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7)《劝学》中“______________”句以“木”“金”为喻论述“学不可以已”。

(8)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

(9)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眼里已无吴”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C.“兵销炬影东风猛”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词句同说一事;杜诗用此句写曹军的失败,为作者抒发历史沧桑之情作铺垫。

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由苏轼《前赤壁赋》化出,写作者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蕴含着怅惘之情,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

2.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黜,指官职的贬退;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曾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而出名。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予理睬。

D.韩愈奖掖后进,弘扬仁义。他对待后进和颜悦色,尽管有时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接近十人。

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⑵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5.文中说韩愈“改太子右庶子”,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