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任选一个。 (一)我们学过不少描述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任选一个。

(一)我们学过不少描述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文章,如黑塞在祖父的巨大藏书室中捞取“珍珠”,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这些场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有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请以“我难忘的读书经历”为副标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二)《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请以“‘劝学’新说”为副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学习何需人劝 ——《劝学》新说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洋洋洒洒地挥就了《劝学》一文。“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和提高自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教育我们学习的作用是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在说学习要逐渐积累,坚持不懈。荀子这位思想家在距今甚远的年代道出的心志,几千年来未失去其意义。然而,在荀子所不知的今天,我要说,学习何需人劝? 用政治老师的话说,这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通过学习培养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用化学语言来讲,我们便如同那烧杯中的粗盐溶液,在往返于烧杯、漏斗、蒸发皿时,要一次又一次提高自己的纯度;用物理语言可以这么说,我们受着来自各施力物体大小不同方向各异的压力,它们的合力产生了加速度,而加速度的方向,只能永远向前!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学或不学已经由不得你选择,容不了你犹豫,没有空让你郁闷或抱怨,在这样一个时代,学习何需人劝? 或许听起来有些残忍,有些无奈。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既是事实,也是真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海是无涯的,即使以苦作舟潜心钻研,也不会达到极境,更何况偷懒不学的人?你正处身于这么一个时代,你已立足于这样的一种境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周围的竞争,便是那暗流汹涌的水,那让你不退的,唯有学习再学习。因此,学习何需人劝,或是为了国家、民族,或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或是为了家人无限的期望,让我们潜入学海之中吧!去发现那更深处的宝藏,去领略那苦中的甜与乐! 这么说来,学习是一件痛苦和需要牺牲的事?诚然,学习需要我们花精力,动脑筋,去安逸,抵诱惑,我们不得不承认,学习的确是一个痛苦的甚至需要牺牲很多的过程。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忍受了“积土成山”那漫长的过程后,你能感受到“风雨兴焉”的真正快乐;在牺牲了无数欢乐的时间渐渐“积水成渊”后,你得到的是腾然跃起的蛟龙。痛苦换来的,是更大的快乐;牺牲换来的,是更多的硕果。学习是痛苦而艰辛的,而通过学习换来了认知和思想的升华时,你又会感到学习其实是甜美而芬芳的。你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劝学》一文,通过种种美妙的比喻,既是在陈述着应当去学的道理,又是在期盼着众多当时和后来的学子能主动地学习啊! 你不愿成为“胜于蓝”的青,“寒于水”的冰吗?你不愿“致千里”、“绝江河”、“成江海”吗?相信各位同学都会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当成学生的天职,那么,我可以大声的说一句,学习何需人劝?我们正在拼命地学着呢,我们将会这么拼命地学下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具体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审题是关键。作文必须围绕题目展开写作,切不可文不切题。要审清题意,确定文章体裁,明确题目限制的写作范围。 审题:选择材料一,首先确定文章体裁是记叙文,材料语中描述作者读书求学经历,副标题“我难忘的读书经历”给了我们写作内容方面的提示: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中心事件,重点扣“难忘”的主题,写作时可以重点写某一个后某几个读书的难忘瞬间,表达这一经历对自己的读书、做人甚至一生的影响。写作前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考虑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争使语言活起来。要写出生活的细节,要有真情实感。 选择材料二:首先确定文章体裁是议论文。材料中提到的《劝学》《师说》是古代关于“学习”“从师学习”的经典论述;副标题“‘劝学’新说”,提示我们要站在现代人的立场、角度思考“学习”,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写作时考生可以从《劝学》切入,就着原文观点进行新的阐释;也可以用崭新的眼光批判的看待《劝学》中的思想,阐发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辩证的分析。不管哪个角度,都不能脱离“学习”的话题。 参考立意: (1)1、读书以怡情、立身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3、读书之法惟有笃志虚心 (2)1、勤学而善思2、学习从来不过时3、博学与深入辩证谈 参考素材: 1、随着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海量信息的不断涌现,学习——成了人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可在如今这个“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社会,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在如今这个喧嚣的世界,有人学习为图得一份好职业,有人学习为了将它变成自己夸耀的资本,甚至有人学习只是为了了却父母的心愿。我认为,这些都是对于学习赤裸裸的亵渎。学习怎能被看待成这样一件事呢?我不愿说“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拥有更好的未来”这样太过遥远的话,我认为学习是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人的一生,谁都不甘于平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实现从平庸者到卓越者的飞跃。若不学习,只能轻信和冒从他人,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墙头草,又如何来谈自己的理想? 2、学习好比种树,若你一味地在地上埋下一颗颗稀疏的树种。但每日却不够精力来顾及照料到每一株。长此以往,这块地上便只有三三两两的小树苗,却从未长出树干。这并非古时所崇尚的“博学”。什么都涉及又不精学,就等于什么都不涉及。“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学习——应主张深入学习。深入学习能带领学者全面认识一个完整的事物,那是在“支离破碎”的知识中所体会不到的。现代人们所谓“学习到必要信息”往往造成学习的碎片化,时间一长怎会不乏味?到头来,也只是明白些“皮毛”,除了能在他人提及时泛泛而谈以外,实无他用。因此,浅学习只能带来时间的损耗,深学习才能让花出去的时间变的有意义,变得有价值。 3、父母常对我们讲:“学习是为了你自己有个好的未来”可我们依旧很迷茫。是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如今现代人们读书最大的迷茫就在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究竟在为谁学习?———这也是当下热门的一个话题。若搞不清这个问题,那么学习便没了动力,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累赘。学习的价值能不能得到每个人的充分肯定,这不仅关乎当下年轻人的三观,更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学习的理想绝不是一时兴起,一味地高喊“为国而读书”的口号而缺乏行动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读书,需要回归自己,即孔子所谓“为己而学”。另外,单纯从个人角度来讲,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人若不学习,没有知识就会寸步难行,甚至被社会淘汰。唯有学习,能使我们改变这一切,从这一点来讲,学习是为了我们自己而学,从来都不是需要在他人催促下完成的,而是一项出于本愿而自主完成并且自己受益的事。 4、在如今尘世,学习一事似乎一直备受争议。学习不优秀的人却走向了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我们不妨问自己“将来到底什么是我们的安身之本?”所谓“容颜易老,富贵难留”。将来的我们真正能够依靠的只有自身的才华和技能,而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我们的刻苦学习来获得。 结构示例:“学习何需人劝——《劝学》新说”,议论文文体。开篇提出《劝学》一文的思想精华,从“劝”字入题,引出“今天,学习何需人劝”的中心。正文部分首先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学习的必要性,再从个人发展、国家民族需要的角度分析学习的紧迫性,最后指出学习的意义和收获,我们应主动地学习。文尾以昂扬的笔调激发学习的斗志,扣题“学习何需人劝”结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钟敬文的《节日与文化》中的文字,概括作者保留“传统节日行事”的理由。(每条10字以内)

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于新学理和新社会的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毯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鸯),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查看答案

阅读雷抒雁的短诗《星星》,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哲理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30字以内)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 ① ,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  )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 ② 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  )得下。可是势力一变,(  ),缩成一小团。到(  )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 ③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由于这社会圈子的富于伸缩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有感触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互助  收容  树倒猢狲散  极致

B.救助  收容  墙倒众人推  极致

C.互助  包容  树倒猢狲散  极端

D.救助  包容  墙倒众人推  极端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正由于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变化的中心势力而小大。

B.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C.正由于那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小大,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有感触。

D.正因为那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静女其姝,_______。(《诗经·邶风·静女》)

(2)涉江采芙蓉,_______。(《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3)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4)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7)《劝学》中“______________”句以“木”“金”为喻论述“学不可以已”。

(8)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

(9)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眼里已无吴”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C.“兵销炬影东风猛”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词句同说一事;杜诗用此句写曹军的失败,为作者抒发历史沧桑之情作铺垫。

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由苏轼《前赤壁赋》化出,写作者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蕴含着怅惘之情,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

2.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