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原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也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心情。
(4)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春夏的美景。
(5)《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任选一个。
(一)我们学过不少描述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文章,如黑塞在祖父的巨大藏书室中捞取“珍珠”,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这些场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有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请以“我难忘的读书经历”为副标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二)《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请以“‘劝学’新说”为副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钟敬文的《节日与文化》中的文字,概括作者保留“传统节日行事”的理由。(每条10字以内)
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于新学理和新社会的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毯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鸯),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阅读雷抒雁的短诗《星星》,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哲理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30字以内)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 ① ,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 )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 ② 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 )得下。可是势力一变,( ),缩成一小团。到( )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 ③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由于这社会圈子的富于伸缩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有感触。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互助 收容 树倒猢狲散 极致
B.救助 收容 墙倒众人推 极致
C.互助 包容 树倒猢狲散 极端
D.救助 包容 墙倒众人推 极端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正由于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变化的中心势力而小大。
B.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C.正由于那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小大,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有感触。
D.正因为那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名句默写
(1)静女其姝,_______。(《诗经·邶风·静女》)
(2)涉江采芙蓉,_______。(《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3)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4)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7)《劝学》中“_______,_______”句以“木”“金”为喻论述“学不可以已”。
(8)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
(9)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